【精】木桶原理?对职业发展而言,遵循短板理论还是长板理论?(共6892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木桶短板理论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呢 【精】木桶原理?对职业发展而言,遵循短板理论还是长板理论?(共6892字)

【精】木桶原理?对职业发展而言,遵循短板理论还是长板理论?(共6892字)

2024-01-17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陈思炜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一. 『木桶原理』的短板理论与长板理论

“木桶原理”是广为流传的一个理论概念,所谓“木桶原理的短板理论”说的是: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它告诉人们“自身存在的短板会严重限制自己的发展”并鼓励人们“想要获得好的发展,要尽可能弥补自己的短板。”

与此同时,另一个木桶原理——“斜木桶原理”则主张的是“木桶原理的长板理论”

如果把一个木桶斜过来,便能盛下更多水,此盛水量则是由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决定。

这个理论其实也就是告诉大家要“扬长避短”,将注意力放在最大化我们的优势上,而不是死磕自己的劣势,似乎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这样的两类看似存在“冲突和矛盾”的理论到底孰对孰错?该怎么去理解?我们又该怎么运用到实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去呢?

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在我看来:

木桶原理的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是一组动态平衡组合理论,因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人们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这里,我按职业发展初期和中后期两个方向来展开我的分析。

二. 『木桶原理』的动态配合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意义

1. 职业生涯发展初期,我大多建议学生们以长板理论为核心,兼顾一定的短板理论。举例

在我用于给初三至本科一年级学生做的的职业规划体系里有下面这么一张图,此图按学科大类做划分,分为理工农医文商法艺,我们以此帮助学生判断相对的长短板。如果以短板理论为核心,那么这八个方向都要比较均衡,而很显然每个学生虽然智力等方面有差异,但是劲儿往N个方向一起使,脚踏N条船的结果一定是哪哪都还凑活,但绝对都不拔尖!

陈思炜: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可能有人要说了,我德智体全面发展,我是全才,能有啥错?

我讲几个事实大家自行体会一下:

全球最顶尖的大学筛选申请者学生的时候,本科阶段希望录取的是在特定学科方向上有特长、浓厚兴趣和与此相关的丰富经历的全面的学生,研究生阶段希望录取的学生是在某学科的细分方向方面有较高垂直度、职业目标上具体、清晰的、且符合逻辑的。即便是被人很多人诟病的中国高考体制里,也在很多年前的早就开始了文理分科。管理岗被认为是需要全才、更遵循短板理论的,但几乎没有企业和单位对应届生开设管理岗的职位,或许是仅有的是叫做“管理培训生”的岗位,但实质上没有任何企业会让应届生入职后就做管理。

我的结论

在职业发展初期,我们可以把用人单位看做是一个木桶,如果用人单位是一个大部分由行业老手的组织,我们可以把各方面的人才看做是这个木桶的一块块长板,我们所谓的应届生中的“全才”,对他们来说几乎都是“小全才”的概念,在企业这个大木桶下,这样的“小全才”无异于很多块短板(不长的板)。不论企业把这样的人安排在哪个位置,他都是企业的短板,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你愿意找这么一块短板吗?

建议

回到我们学生本身,如果要聚焦找出自己努力做长板的那个方向,那么你就要明白,长板理论为核心的同时,你的短板理论也要平衡好。

举个例子,假设你定位毕业后要去投行工作,那么短板上GPA3.5,教育背景至少达到目标企业目标部门的基本list范围内,也就是说站在求职门槛的角度,你要确保短板理论对应的几块板的最低高度达到你的目标工作的最低要求,一旦有任何一块板低于了最低要求便会让你的长板无用武之地,如果连简历关都过不去这份工作还有你什么事呢?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我们均达成每一块板的最低高度后,继续做长哪块板还不能完全遵循“扬长避短”来随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偏重有针对性地去做长那(几)块对方最希望看到的板!

企业最需要看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此话不假,但是要记住,这里再强调一下,这句话的前提就是满足“短板理论”的基础上,然后再是通过“真正有能力”的这块板来让自己脱颖而出,所谓的“真正有能力”,企业往往会从一个应聘者过去的实习经历、笔试与面试过程中的表现水准去综合评估。而且,如果想要找到标准的理想工作,过去的实习经历还必须是与目标工作有高度相关性的经历,这也决定求职者能否通过简历关的一块“短板”的最低高度要求。

因此,过去那么多年里,我一直呼吁广大希望找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们在实习经历的背景上一定要有足够的聚焦度和垂直度,我们来看个例子。

举例:

两个求职者甲和乙同时面试一个投行研究部(Equity Research)的工作,面试官问:“你们俩各自擅长什么?为什么加入后能胜任我们的工作要求?”

甲回答:“我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也都很擅长,对非常多行业都很感兴趣也都有不错的研究。另外你看我GPA4.0,诸如计量金融、投资分析、财务分析等课程都是拿的A,课外实习经历也非常丰富,我参加过PwC税务的实习、世界五百强AIA友邦保险的实习、还有民生银行总行公司信贷部的实习和全球最高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之一美世的实习。因此我的能力非常全面,学习能力强让我有信心迅速上手。”

乙回答:“我擅长研究金融、通讯和TMT行业,其中最专注也最擅长的是TMT当中media这块。原因方面,第一,我从六年前就开始专注股票二级市场的研究,我的职业目标也是通过课外学习和实习在四年前就规划好了,其中短期中期目标非常明确。第二,自学方面,留学期间我保持每天3篇研报的学习和宏观形势的关注,我看的最多的就是包括你们的研究员张三在内的三个研究员的报告。因此我对TMT行业接触很多,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析逻辑。其三,上手方面,我之前一共两份实习都是在二级市场,其中在投行A的研究所前后有加起来一年半的实习,我留学前还在那边又做了半年。综上,我相信我入职后可以迅速上手。”

以上二者,高下立判。

2. 职业发展中后期,逐步调整为“短板理论为优先,长板理论为辅助”,实现后再视情况调整两者主次。

这就是本文一开始我提到的随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因定位不同而不同的动态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原因在于,当我们在职业发展初期当某一块“长板”当久后,会遇到瓶颈,当我们无法在长板上持续提升自己(或者成长速度远低于自己接受范围情况下),则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短板限制了你,或者是通过别的“杠杆”可以帮助你突破瓶颈,那么就有理由掉个头朝着另外的方向突围。

关于这点,以下这篇我的文章里详细阐述了我提出的在职业发展上个人成长的三种模型定位理论(技术型、管理型、复合型),我提出在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模型定位是在动态变化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动态变化所对应的便是本文所涉及的长短板理论的动态平衡,具体可参考以下我之前写的文章“30岁了,为什么你还没做到管理岗?”:

最近,笔者身边许多即将跨入30这一年龄段的职场老鸟们,纷纷在议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人们常说30而立,但现在的我还没有做到公司管理岗,这算不算是一种失败操作?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其中有个隐藏假设在里面——“随年龄增长30岁差不多是应该做到管理岗了”

显然,这个假设不一定合理,但也无疑是相当一部分群体中所存在的关于“职业发展”的焦虑点。

但这不是重点,我认为重点应该是: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不同的路径,岗位只是代表你工作职责的标签,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很多因素,最前提性的因素是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其余各类因素包括努力、技巧、坚持、健康和格局等,但在另一个维度,还有三类职业发展模型值得我们思考和选择。

读完下文,可以思考一下,你觉得目前适合哪一种?

很多人理解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以“管不管人”来判断的,有没有道理?

你看,你自己从新人做起,从生疏到熟练,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从加班才勉强完工到一天能完成别人几天的工作,是不是再往下就得带新人了呢?带人是不是管人,管人不就是做管理岗嘛?

你看,很多大公司设立的高逼格的岗位叫做“管理培训生”不是?招聘宣传写得也很有诚意:定向培养和储备公司的管理人才干部,通过轮岗了解各条线工作内容,今后被安排至最适合的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这不还是这条路线吗?

你再看,在大多数打工者心目中,老板们就算再有什么血泪史再有什么不容易,他们也觉得总比自己强吧,甭说是JACK MA这样的整天抛头露面会晤各国政要的企业家还是小公司的小老板,他们是干啥的,不都是下面管(理)着有一些人吗?

以上,似乎不无道理,这些确实是职业发展模型中的一类,

只是,这类模型只适合一部分人,而还有另外两种模型往往是很多人下意识就忽略的,

每个人的职业成长其实最终(不讨论短期,拉长时间轴来看)和其所创造的总价值成正比。

人们想要获得的可持续的职业成长的前提是——自己对他人的价值贡献也能不断提升。

如上图:

X轴代表的是每个人(个体)的个人能力,Y轴代表个体在输出自己的能力时所能覆盖的群体大小,X*Y(即模型中的图形面积)越大,则个人价值贡献最大,相应的职业发展也最高。每个人(个体)都会经历初出茅庐的1→渐入佳境迅速提高的2和3→单位成本投入下个人价值产出难以突破的瓶颈阶段5。(任何人一上来就做管理就能成功的情况很少)遇到瓶颈阶段时延伸出三类职业发展模型:a. 技术型(由5→7),b. 管理型(由5↑4↑6),c. 复合型(由5开始在X和Y上都寻求到突破,不断趋近于朝矩形OADC的面积)对于在Y轴上实现的突破,本质是借助“杠杆”借力来撬动自己的个人能力输出和价值贡献。以上有提到的狭义理解上的“管理人”只是杠杆中的一种,因为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技术杠杆(比如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产品杠杆(将依赖人力或难以标准化的服务或产品,变成更多依赖技术和工具,较少占用团队杠杆的产品,)、资本杠杆(凭借资金跑马圈地、占据头部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市场地位和各类主动权)、粉丝杠杆(粉丝效应等)

如果就单单每一个模型来说,其对应所需的人才能力点是不同的,技术型模型下需要的人是在技术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人,管理型人才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的资源统筹能力很强的人,而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比较平衡甚至都突出的人。

然而,我们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发展朝向的变化调整,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朝着技术型/管理型/复合型方向就一条道走到黑,实际上大家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下一步(价值贡献绝对值边界)能不能继续在技术型道路上得到提升,是不是有另一个方向可以先突破?

比如,袁隆平、屠呦呦、吴敬琏、杨振宁等,是比较有代表性技术型人才。

比如,JACK马、李嘉程、董明珠、刘强东、王健林、罗伯特·伍德鲁夫(可口可乐之父)、埃隆·马斯克,是营销/管理型人才的代表,他们都不是互联网、通信这些技术领域的专业型人才。

比如,马化腾、雷军、张小龙、任正非、扎克伯格等人,则是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但在他们的职场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才模型方向的调整,他们自身都是从技术型工作做起。

再举个例子: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在开发出foxmail之前一直都几乎是技术型模型的代表,但往往这类人都会意识到,再高超技术如果没法和市场接轨的话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电脑或实验室里,而没法体现自身的抱负和价值。

在张小龙把foxmail卖给博大后便开始了复合型人才方向上的调整,先是担任了公司的副总裁,随后又加入腾讯担任研发部经理,独当一面带领整个QQ邮箱团队,在QQ邮箱项目上表现优异后才有后来的微信正式在内部被批准立项并由其负责,再就是众所周知的带领整个微信团队一路高歌、获誉无数,此后他还担任了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的职务。

因此,我一直建议我的学生,在整个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好职业定位确实至关重要,他代表着你的未来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然后在职业发展的漫漫道路中,每个人一定会遇到各种瓶颈,不要想着怎么去做某个狭义的“管理者”、“老板”、“CEO”、“总裁”,而是应该始终把目标放在以下几点上:

我怎么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最大化自己对他人的价值贡献?受众可以是社会中确实存在需求的消费者,可以是你的上级领导,可以是你的平级同事,也可以是你的下属等;我自己的能力、性格、社会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无发生变化?是否需要微调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考虑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模型?比如,当技术型路线发展遇到瓶颈时,在“杠杆”上,是否现阶段适合遵循木桶原理开始补长自己的某一个“短板”?

当我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始终思考怎么最大化自己对他人的价值贡献的时候,水到渠成的很多成绩都会自然而然出现,很多所谓的瓶颈才可能突破。

三. 总结与思考

关于以上提到的两大点:职业发展初期、职业发展中期与后期,我建议——

职业发展初期以“长板理论为主兼顾短板理论”,而在职业发展中后期遇瓶颈时(长板难在继续做长时)考虑切换为“以短板理论为突破,动态考虑重新定位长板”。

同时,大家还需要注意到:万事开头的第一步便是怎么迈好进入职场的第一步。要真正把长板理论运用好离不开科学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步,长板理论便是空中楼阁。

并不是不存在曲线救国,而是曲线未必每每都能够救国,很多人到了进入职场迷茫很多年后才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即便希望遵循长板理论优先来作为新的职业方向的原则也有可能因为年龄、体力、非应届生身份等因素无法实施。

也不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这句话不对,而是如果有可能,对于职业发展初期的第一步,如果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不呢?

因此,希望大家务必重视职业规划,努力做好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为朝着职业目标而努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的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观点,其他相关内容也欢迎参考:

相关最新课程和书籍: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陈思炜:【精】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2022年终大作,33节398分钟深度硬货。)

备注1:相比以上我出版的书籍,更推荐课程《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理由是——

1.书籍出版在审核过程中我提交的28万字初稿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被编辑和监管部门删减为22万字,很多话我在书中以文字不能写&出版的,课程里毫无保留都说了;2.时效性上课程比书要强很多;3.课程内容里是书籍的7~8倍,《知己知彼》主要提供最底层的职业定位、规划和发展的方法论,但未对外部认知(产业、平台、职能、模式)做展开,《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67节936分钟课程中除了将职业定位和规划方法论讲得更细致外,还详细展开了外部认知的部分。

备注2:《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主要讲如何做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只讲职业发展,不讲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陈老师出版的书籍《知己知彼:职业定位、规划与发展》也是这个书名,另外职业定位、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图您也可以看一下,如下:(此套新课提供的9套模型是针对,如何在职场中在选定了合适方向情况下,确保自身不断成长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认为大部分职场人士并不明白的、需要补充的基本认知。)

相关文章推荐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宜深度阅读,230111更新)

【精】为何很多人不愿做后台工作?——一文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共8602字,各行业通用)

【精】职业发展的「循序渐进」和职业生涯的「死亡三角」理论(共4865字)

【专用】职业规划咨询推荐阅读清单(预习)

若你有相关问题希望进一步与我交流,欢迎私信联系。

本专栏作家和主理人:陈思炜Siwei Chen(陈思炜)知乎头部大V(『职业规划领域』全国头部KOL),全网百万粉丝教育IP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全国资深专家,从业15年&创业11年,全国5家教育公司董事及战略顾问职业规划1v1案例数3600+时长7000小时+,高校生涯教育学分课&培训总时长8000小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杰出校友〗(2015年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特聘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及〖客座教授〗(均于2016年起)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2014年出版22.4万字)《方向的力量 修订版》(2018年出版32.8万字)《知己知彼—职业定位、规划与发展》(2021年9月出版23万字)曾全职供职迪拜世界资本(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职业生涯无失败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的占250+,全程+文书的占110+。所带学生平均每位获7所大学录取,近90%的学生被美国综排前20名校录取、近80%的学生被US NEWS美国综排前10的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大学/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霍普金斯、杜克、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想请你帮我做3件事: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关注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国留学等优质内容关注公众号「知己职彼」(搜yourcareer)音频干货等你来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