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丨面对至亲离世,我们如何疗愈哀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缘分的人怎么才能走出来 清明丨面对至亲离世,我们如何疗愈哀伤

清明丨面对至亲离世,我们如何疗愈哀伤

2024-06-14 1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水煮科技

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也让我们想到“生命”与“死亡”。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不可回避地会接触到死亡。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和分离,所以至亲挚爱的离世可以说是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一种痛苦。但很多人在慰悼的时候总会劝一句「节哀顺变」,好像这种失去至亲挚爱的伤痛不需要拿出来讨论,它自然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放下。

但事实是很多人在丧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自我隔离,回避一切,甚至觉得人生了无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丧亲如何影响了我们,以及如何面对丧亲后的哀伤。

01

丧亲如何影响我们?

首先,亲人的离世可能会破坏我们自我叙事的连贯性。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叙事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基本方式,我们都希望维持连贯的、有意义的自我叙事,并借此来理解世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可是,亲人的离去,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故事戛然而止,共同的经历由此被切割成两段截然不同的叙事。

其次,亲人的离世,也让我们丧失了重要且亲密的互动主体,从而再也无法从日常熟悉的互动中感受到“主体间的亲密性”。

丧亲,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陪伴,也让我们丧失了一面探索和认知自我的重要镜子,使我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随之受到影响,继而进一步地“侵蚀”自我。

最后,在失去亲人之后,我们可能会开启寻找意义寻找之旅——寻找很多个“为什么”的答案。

为什么是我的家人?

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为什么好人不能有好报?

……

当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始不自觉地寻找意义了。

虽然难以置信,但我们确实能在失去的经历中找到积极意义,有可能是我们意识到死亡对亲人是一种解脱,有可能是我们对家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还有可能是我们领悟到了对生命的全新理解。

对于这些从失去中找到积极意义的人,他们不仅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再次找到与逝者联结的新方式。

02

什么是哀伤?

哀伤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一般有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不涉及死亡的创伤。创伤创伤性事件没有引起任何死亡,个体要面对的是一个或多个典型的创伤症状(侵入、回避、高警觉),而不是丧亲。

第二种情况是不涉及创伤的丧亲。个体经历了所爱之人的死亡,但没有出现与事件相关的创伤症状。

第三种情况可被称作创伤性丧亲。个体经历了死亡事件,死亡事件的某些部分可能会引发与创伤相关的症状,但大多数人在丧亲的半年内或一年后,伤痛的感觉会减轻甚至消失。少数人的哀伤反应无法缓解,社会功能受损,甚至满足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标准。有学者将其称为“病理性哀伤(PG)”“创伤性哀伤(TG)”“复杂性哀伤(CG)”和“延长哀伤障碍(PGD)”。

03

经历5个阶段

我们才能走出悲伤

哀伤是一种正常、自然、高度个人化的情感反应,它需要宣泄和疏导,而不是压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悲伤的泥淖中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并提出了“悲伤的五个阶段”:

1、否认/隔离期

这个阶段的人,得知悲伤消息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事实,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以这种正常的暂时性自我保护反应,度过第一波伤痛的情绪。

2、愤怒期

当人们度过“否认”阶段,无法再欺骗自己时,现实的苦痛会重新浮现,并会下意识地将悲伤投射到他人或自己身上。丧亲者可能会因为逝者离去带来的被抛弃感,对离去的亲人产生愤怒,也可能将愤怒指向自己、朋友、医生等,恨自己或他人的无能为力。

3、讨价还价期

“愤怒”过后,至亲至爱离去的失控感让人们想努力挽救。在接纳事实与拒绝事实的摇摆之间,想要通过与医生或自己的信仰讨价还价,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4、沮丧/抑郁期

当哀伤的丧亲者发现既成事实已无法改变,做什么都无力回天,这个时候痛苦会加倍地袭来。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人们会变得脆弱、消沉、失控,甚至自暴自弃。

5、接纳期

这个阶段的人们终于不得不接受“丧失”的事实,并能够从丧失的悲痛中恢复平静,开始寻找安慰和疗愈,学会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04

怎样面对丧亲后的哀伤?

面对亲人的离世,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哀伤的方式:有人以泪洗面,就有人沉默无言,有人寸步不离,就有人拼命工作。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丧亲的早期,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正常的,不要为此感到自责,更不要刻意“节哀”。

因为在揭开哀伤的本质之后,我们会发现,哀伤不是无能,也不是软弱,它的背后是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A·内米耶尔曾提出三条解决哀伤问题的路径:意义建构、益处寻找和身份改变。

意义建构是指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易接受、较为正面的理由来解释、理解亲友的离去,这可以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联系起来。同化是指让自己继续用丧亲前的信念和自我叙事,去解释亲人的离世。比如,让自己相信逝者会上天堂、会进入轮回、拥有来世。

顺应是指通过创伤后的成长来“升华”自己。比如,我们可能更珍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能感知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也更敢于做出尝试和改变,进而重组、加深或扩大原本的信念和自我叙事,以此来解释亲人离世的这段经历。

益处寻找是去发现亲人的离世带给我们的潜在益处。比如,我们可能会在丧亲之痛中重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也会更珍惜身边的人等等。

身份改变是指在亲友离去后的世界中,找到新的“目标”或“意义”,不再执着于回到过去的身份,并发展出新的身份来投入生活。

这三种路径听起来似乎很难,的确,解决哀伤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从这段充满哀伤的人生经历中走出来。因此,让自己充分感受也是面对哀伤的必要前提。正如作家厄尔·格罗尔曼所说,“悲伤的唯一疗法就是悲伤。”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也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悲伤阶段。当我们学会接受事实、接纳悲伤,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和联结,和内心的“丧失”告别,这时才获得了真正的疗愈。

原标题:《清明丨面对至亲离世,我们如何疗愈哀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