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吕之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哪几个国家没有加入联合国 诸吕之变

诸吕之变

#诸吕之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书生剑客,(https://xueqiu.com/3993902801/248043810)

文/渤海小吏

这一章的主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当权主政的“女皇”。

过去的春秋战国时代也会屡有太后摄政的事情发生,但那时候还属于邦国时代,影响并没有今天这位这么大。

吕后,自高祖驾崩开始,直到她追随刘邦而去,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都是整个大汉帝国的实际控制者。

当年的相面爱好者吕太公并没有看错自己选的女婿,也更没有看错自己这闺女。

他这闺女比自己这女婿坐了更久的天下。

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男人具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有很多女同志,她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政治手腕,守寡的特殊机遇,孩子的少不更事以及在一系列的因缘际会下,手握权柄,甚至独断朝纲。

比如说整个两汉史中,太后及其衍生出来的外戚力量就将占据权利游戏的很大篇幅。

历史长河中的很多皇帝们,由于爱好众多,而且很多爱好往往对身体消耗比较大,那个时候又没有发明出来那些他好我也好的保健品,很多猛药又都是毒品,所以很多时候折腾不了多长时间就都累死了。

这就导致了留下的皇子往往非常小,大臣们又没法完全信任,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中,后宫干政的事情实际上是长时间,多频次出现的。

但即便是大频率出镜,这帮太后们留给我们印象却并不多。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我们脑子里能够留下的太后的名字,应该加起来超不过五个,还得算上电视剧的各种贡献。

比如说芈月宣太后和乾隆他妈老佛爷。

因为能干好的太少了,干砸了的倒是有的是,而且太后们往往只要有一点干的不咋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胖毁所有”的效果。

浪子回头是金不换的,但浪女回头是大家看的。

这个世界很多地方对女性有着太多的不宽容。

更别提女政治家了。

比如说慈禧老太后其实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排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的上是前列,比很多皇帝都要强。

但因为赶上了数千年的大变局时代和她的一些个人事务,这位老书记被无限妖魔化了。

似乎只要提到了这位老太后,就会让人联想起来她是个穷奢极欲,脑子还不好使的顶级败家老太太。

她的那堆黑材料,比如同时对全世界宣战、镇压变法、囚禁光绪等等事情,她其实有她的不容易,咱们这个专栏没有把晚清算进去,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书:《慈禧全传》。

高阳先生写的,大神之作。

话说回来,女人当政总落埋怨也不仅仅是因为世人眼光的不宽容问题,也因为女同志面对政治这东西,其实是具有很大的先天劣势的。

政治这东西,比较考察理性和平衡。

任何时刻,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你得仔细的评估多方力量,了解各个利益集团的关注点,满足上中下三个人群的基本诉求,等等等等。

作为一个政治家,你就要像一个没有口袋的机器猫,但总是还要变出来一些东西来去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或者说,你要去牺牲掉一些可以被牺牲的群体,去安抚住所有不能得罪的集团。

什么时候要妥协,什么时候要强硬,什么时候必须演戏,这都是贯穿一个政治家一生的课题。

不要认为皇上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皇帝是干不过一个月的。

最大的权利往往也意味着最大的反噬,你为所欲为没两天刀就架脖子上了。

代表人物就是被霍光废掉的傻冤家刘贺。

从上位到被废,前前后后不过27天。

这就是真拿皇位当大托儿所的下场。

总体来说,主政做主,尤其是当最高决策者,这是一个脑子里时时刻刻需警醒,勤算计的工作。

但是,脑子始终要清醒,要理性,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我们是人,并不是机器,我们总会有自己的好恶与需求,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

这活儿往往男人都干不好,更别提并不以理性见长情感容易充沛的女人了。

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到袁世凯窃国,一共494个皇帝,但有道的明君,也是一分钟就能数的过来的。

不过,面对这么一份绝大多数人干不好的工作,刘邦的妻子,吕雉,却做的相当不错。

整个汉初,由于刘邦本人的领导流氓化以及帝制磨合新时期的特殊环境,刘邦死后的政局是并不稳当的。

虽然异姓王都被扫干净了,但还有一帮老革命呢!

一大堆的功臣宿将,过去都是和老皇帝喝酒扯淡拍屁股打哈哈的主,光是给刘邦磕头就都学了很多年。

这帮人服不服你,你镇不镇得住,对于年轻的汉政权来说很重要。

刘邦总是喊着:老子这份天下是马上打下来的!

这种话说起来往往特别过瘾,但对别人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毕竟你当初不就是个街道居委会主任嘛!你既然可以打,也许我也能呢?

你确实很牛,总是有大龙护体,但你儿子可不一定哦。

关于刘邦的接班人问题,史书中比较热闹,各种篇幅的“换太子”描写有很多,但实际上,即便是刘邦非常想,但他真正落实时,却并没有什么选择。

因为他只要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过早的离开大汉人民,他就会想明白,在他死后,只有他的正妻吕后,或者说以吕后为首的吕家,有这么大的分量能够镇的住他的刘家江山。

但是吧,吕家的这兄妹几个忒能耐也成为了困扰刘邦人生最后几年的头疼事。

人生岂能尽如意啊!

吕后从刘邦创业的那一天,就将自己定位成了老板娘,贤内助,大政委。

以吕后哥哥吕泽为首的吕家集团,则是刘邦定鼎天下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大分量因素。

可以说,刘邦纵有千般无奈,最终还是托孤给了自己这位媳妇的。

你办事,我放心,你特么看着来吧。

刘邦一辈子识人没打过眼,可见吕后无论从能力还是立场,是让他放心的。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吕后的人生修炼历程了。

吕后的本命叫吕雉,吕太公当年相中刘邦后,为了表达自己对多年都没有看到过的奇葩面相的喜爱之情,将自己的亲女儿送了出去,认为自己不平凡的女儿终于找到了正主。

吕雉由此开始了不平凡的一生。

所谓不平凡,就是上半辈子劳身,下半辈子劳心。

她人生的前半段,并没有像自己老爹说的那样,显露出什么大富大贵的模样。

日子一天一天过,美女变成老太婆,吕后望穿了秋水却依然没有看到什么转机的可能,而且不要说富贵了,自己简直是被当成了老爷们使。

由于刘亭长经常满世界浪荡,又不干活,挣得那俩钱又不够他自己败的,所以吕后只能一手事生产,一手带儿女,亲自带着孩子们下地干活。

我相信,吕雉的内心深处对他爹是很不满的,因为他爹明明白白的看走了眼,刘邦都成糟老头子了,天天还吊儿郎当的,哪里会是什么贵人!

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吕太公的家庭教育是有多么的到位,因为即便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吕后依然日日夜夜的为家操劳,帮衬刘邦,无怨无悔。

吕太公教养出了一个相夫教子,贤惠持重,任劳任怨的好女儿。

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很长,只要不死,就会出头,但迎接大福报的前提是,你自己修炼的够深厚吗?

吕雉还不知未来等待她的是什么,但生活却一直在往她身上加砝码,似乎就是要看看,这个女人到底是个什么器量!

受了半辈子累的吕雉在刘邦四十大几黄土都埋到脖子的时候又迎来了人生下限的新挑战,由于刘邦私放了囚犯,逃入了芒砀山,他自己倒是跑了,吕雉却因此被抓进了大牢。

在牢里面,人往往是没有什么尊严的,尤其女人,有时候,会受到很多不堪的侮辱。

吕雉在里面,受了不少苦。

不过刘邦有个好哥们,叫任敖,也在监狱中当差,有一次任敖看见自己的同事在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狱卒,并高调宣称,这个女人今后谁也不能再碰!

这份情,吕雉是很感恩的,掌权后,她将当初的这位恩公任命为了御使大夫,算是为当年急公好义的这份情谊开了一张大支票。

后来,天下大乱,吕雉被放了出来,她不仅没有恼怒刘邦牵连了自己,反而经常去芒砀山中给成为了原始人的刘邦送吃的,送穿的,还经常为自家男人做广告公关。

她告诉沛县父老,是因为我家老头儿脑袋上总顶着云彩,所以我才能找到他。

刘邦的很多广告宣传,都是自家政委吕雉的亲手出品。

是啊!不是自家的男人,谁会去这么精心的观察呢?

不是拿这个男人当成自己的性命,又怎么会如此的无怨无悔呢?

不是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个男人绑在一起,又怎么会找机会就往自家老爷们脸上贴金呢?

吕雉是一个好妻子,好贤内助,这一点,刘邦是知道的。

事实上,刘邦这辈子掏心窝子商量的对象就两个,一个是张良,一个就是自己的妻子吕雉。

多年的坎坷与风霜让吕雉渐渐通达人性,在不断的摔打与跌倒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好挂在嘴边。

感恩的,会心中有数,不感恩的,说再多也没用,反而会害了你。

这么多年来,直到刘邦驾崩,吕雉从来没有喊过自己当初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哪怕是刘邦后来准备换太子时,吕雉也从没有提到过自己当年咬牙流泪忍过来的岁月。

她明白,过去的就都过去了,想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还得靠自己。

作为一个妻子,吕雉是委屈的,从开始到最后,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天下大乱,刘邦提着脑袋闹革命,终于混出来了。在汉中当汉王时,没有派人回来接吕雉,打破项羽老家醉生梦死时没有找吕雉,直到被项羽打的屁滚尿流时,才想起来接自己这位结发的妻子。

但你早干啥去了呢?

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抓走了,这一抓,就是三年。

直到荥阳和谈,吕后才被放了回来,但回到自家男人身边时,刘邦早已宠妃成云,最受宠的那个,叫戚夫人。

时光如流水,女人的好时光,就都这么过去了,此时的吕后,已经快四十岁了。

自家男人的心,算是再也拽不回来了,但好在还有一双儿女,还有这份家业可以经营。

老爹当初的预言实现了,虽然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而且自家男人打下了天底下最大的一份家业,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谁都不是开始就放哪哪灵的,但她却也开始真的学着像一个政委一样,帮着刘邦操持这份家业。

吕雉虽然是一个女人,但却将自己的影响力不断的扩大到了刘邦打天下的这帮功臣宿将中,这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女皇后中,都是唯一的。

她导演并制片了杀韩信,剁彭越,手段狠辣。

杀韩信时,她心思缜密的先扣了萧何,或者说萧何主动投诚选边站到了她的一边。

杀彭越时,是彭越亲自哭着送上门来的。

她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与政治筹码,彭越是不会走她这条门路的。

戚夫人自恃得宠,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能够继承皇位,没事就跟刘邦哭,史书中记载,甚至达到了“日夜啼泣”的地步。

她的这种办法,就特别的妇女化。

总认为跟自家老爷们哭闹,就能获得想要的。

但女人不是孩子,会哭并不意味着就有奶吃。

对男人提要求时,一定要说他还能从你这得到什么,尤其你面对的,还是天字第一号大流氓。

你戚夫人,能指望刘邦还从你这得到什么呢?

不过即便戚夫人不作,刘邦还是真的有换太子想法的。

有两个原因。

一个小原因,是太子刘盈性格柔弱,子不类父。

一个大原因,是吕家的势力太大了。

先来说第一个,接班人的性格问题。

他刘邦自己豪气干云,兴之所至可以砍大蛇,也可以把读书人帽子扔地上撒尿,可以回老家泪流满面的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但这个儿子却太特么不性情中人了!

刘邦认为,自己的这个嫡子实在是太没出息了。

子不类父,咋看咋碍眼!

刘邦在看着太子不时皱眉时,却忽略了自己就是儿子性格柔弱的始作俑者。

从小,刘盈这孩子就没怎么有过父爱,因为刘邦总是三天两头的不见人影,后来几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成通缉犯了。

在一场兵荒马乱中,他和姐姐看到了父亲,兴奋地大喊大叫,幸福的觉得终于得救了。

但在自己屁股还没有坐稳时,自己就和姐姐被踹下了车。

夏侯婴叔叔将他们救了回来,但自己的爸爸又将他们踹下了车。

拍着满身的泥土,他从爸爸凶狠的眼神和不停地咒骂中,他听清楚了,原来是怕他和姐姐拖累了父亲逃跑。

父亲不应该是孩子们的最坚强的臂膀吗?

好在有夏侯婴叔叔,顶着凶神恶煞的爸爸将我们救了出来,但后来我又知道了一件事,一直陪伴我的妈妈被抓走了。

母子这一别,就是三年多。

刘盈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爱,突经大变,唯一的依靠母亲又离他远去,自己这位爹又是连自己孩子都不要的混蛋大流氓,这一切,让他的性格变得柔弱且缺乏安全感。

但好在,他的母亲还是回来了。

吕雉的青春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付出的心血和苦劳,也不能指望自己的男人会怜惜,还是靠自己吧。

刘邦经常出去平叛,后方主要就靠吕雉和萧何,吕雉在不断地政务处理中慢慢的积累着经验,慢慢的积蓄着能量。

这些不断涵养的势能,慢慢的在不同的层面散发着热量。

刘邦曾经大庭广众的试探过换太子的问题,但效果就像惹了一群超级大弹簧,那家伙让人怼的啊。

朝中的元老们全都旗帜鲜明的站在刘盈身边。

叔孙通说:太子,国之本也,根本一动,天下震动!

周昌更是直接,急的嘴里磕巴,满脸通红,蹦出几个字:不可以!

除了刘盈是嫡子之外,他的沛县籍贯和他妈的政治影响,帮助他渐渐夯实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从龙的这帮功臣宿将,大多起于淮泗,很多还与吕后久识。

比如夏侯婴,如果不是从小看着这俩孩子长起来的,是很难有勇气在那种紧要的关头,在迎着刘邦拔剑破口大骂的时候,铁着心护这俩孩子的。

吕雉母子,对很多大臣,除了君上的关系之外,还有另一层关系,就是乡情。

咱们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共同的团结在一个大流氓的旗帜下打下了这份家业,不挺我们刘大嫂我们挺谁?

除了吕后本身就极具政治手腕之外,他的娘家也成为了刘邦在做储君大位决断时的关键因素。

老刘的心情比较复杂。

复杂在于他不必担心自己这位柔弱的儿子坐不稳皇位,但又非常担心自己这辈子最终为谁辛苦为谁忙。

吕家的势力实在太大了。

吕家在古往今来的外戚集团属于比较特殊的,他们家并非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种族以女贵的暴发户家族。

人家吕家对于汉王朝的军功贡献非常巨大。

由于吕家后来被汉功臣集团给团灭了,所以大量的史实也被销毁掩盖了,史书中往往仅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但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足够震撼吓人了。

比如说,汉初功侯封赏的阳都侯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仅次于萧何的八千户排名第五。

曲成侯蛊逢(虫达),封了四千户,陈平不过五千户。

这都是明确从属于吕泽的大将。

比如刘邦的铁杆亲信,封了四千六百户的靳歙,起于宛朐的上一战中的关键爆破手陈豨,这些重量级人物都跟吕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看一下吕泽在史书中留下的片段吧。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关键点。

第一,“客从”。

啥叫“客从”呢?

就是拿出了一定的股本,有着自己的一套班子加入的,类似于股东。

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萧何,郦食其,王陵。

郦食其和王陵不意外,都是一方豪杰,带着队伍加入的,但没想到萧大爷这个沛县高级公务员手中也有班底吧。

整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百四十三个封侯者中,“客从”的侯有十二个,其中包括吕泽、吕释之这哥俩。

第二,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

刘邦集团的最早第一波封侯中有他,还定三秦中有他,反攻中原后率先打进了当年的老根据地砀郡。

为什么要单独说一下这个“砀”呢?

因为吕家老家是砀郡单父县的,当初避仇到泗水郡沛县时是“重客”。

人家吕家在还没天下大乱时,就属于砀郡非常有势力的家族了,人家这回是来拿回自己的地盘。

砀县加入到革命的封侯者中,高达23人,其中多人都跟吕家有关系。

因为雍齿突然叛变,刘邦最开始在丰邑各种吃瘪时,却轻松拿下砀,还收编了体量当时是自己一倍的砀郡子弟兵(收五六千人),这其中的凑巧,史书无载,但颇有玄机。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件事。

《侯者年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在吕泽的史料全部被抹除后全部只留下了一件事。

因为如果这件事不留下,整个剧情就衔接不过去了!

当年刘邦在彭城大屠杀中抛儿弃女差点被项羽追死的时候。

是丧家犬般逃到吕泽那里的,而且是吕泽发兵帮他东山再起的!

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这些史料中,非常一致的用了几个词。

“居下邑”、“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啥意思呢?

“居下邑”(今砀山县)和“从之”,说明刘邦一无所有后去投奔了这位大舅哥。

并非是去了自己的下属大将那里,而是去投奔!

这位大舅哥在下邑算是独立武装,并非完全从属于他!

“稍收士卒”和“军砀”,说明刘邦在这里,才算稍微立住脚。

这个位置离彭城大本营并不远,是项羽一通摧枯拉朽后没打动的,刘邦要是没有吕泽在这拦一脚根本逃不回荥阳!

《侯者年表》中“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句话的分量极高。

其中“佐”和“天下”的字眼,在一百四十三位功侯表中,分别只在另外三个大神的功劳簿上出现了。

“佐上定诸侯”,这是萧何的评语。

“常计谋平天下”;出六奇计,定天下”这是张良和陈平的评语。

萧何国家操作系统的那种输出帮助,叫“佐”。

张良和陈平那种挽救革命级别的算无遗策,叫“天下”。

吕泽至少是跟汉三杰平级的!

而且只高不低!

再来看一下他弟弟吕释之的功劳簿: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前面跟他哥哥一样“客从,击三秦”,中间这一句非常有意思“奉卫吕宣王、太上皇”。

吕宣王是他爹。

太上皇是刘邦他爹。

吕宣王不仅排太上皇前面,而且真打起来后,太上皇和儿媳妇被项羽逮走了。

倒是吕宣王无病无灾享天年。

更重要的是,吕泽“居的下邑(今砀县)”,这个刘邦能站住脚的地方离刘邦老家丰邑(今丰县)仅仅40公里。

说明啥呢?

吕家集团并非是完全从属刘邦的!

不然不可能对大领导的爹不上心,或者说他自己的爹要远比大领导的爹重要!

这一大串串联起来后,是一个啥框架呢?

1、吕家兄弟在刘邦革命时最开始是加盟股东。

2、手下有一帮很厉害的将领,丁复、陈豨、蛊逢等。

3、最早一波封侯时就有他们哥俩。

4、能打,还定三秦的关键战役是主力,打出山东后先拿回了老家。

在项羽核心地不远率先占住了砀郡根据地,后来项羽大杀四方反攻时没打动他家。

5、并不完全从属刘邦。

6、在刘邦后面的征战中,是至少和萧何、张良一样“佐”定“天下”的关键性功劳。

具体吕家的细致功劳,将来如果想真相大白天下的话,估计要看考古突破了。

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已经很能说明吕家的功劳和势力了。

吕家的这兄弟俩有势力,有人脉,有军功,有资历,对于刘邦集团举重若轻。

因此,刘邦对于立不立刘盈有着巨大矛盾。

他不用犹豫在于,刘盈的这个姥家肯定能帮他坐住江山!而且吕雉这个太后的政务能力还是加分项。

但他又犹豫在于,吕家这一家子从媳妇到舅子们忒特么厉害了,万一吕家把这外甥给踢一边上去呢?

别我最后全扫平了成了给你家做嫁衣裳了。

这是汉初的太子位归属大戏频出的真正原因!

他一个劲的扫平异姓王不把地收回来而是安排给自己的亲戚们一个很大的关键,也在于他在防着吕家这一点。

最好的齐地,他给了大儿子刘肥,配了最好的国相曹参。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深算计的安排。

刘邦的重大疑虑在高祖八年时其实散了一大部分。

吕家的掌门人吕泽在这一年死了。

但是,刘邦对于太子大位仍然没有最终拿定主意。

他对吕家,仍然不放心,老大死了,老二吕释之还在,再加上太后的妹妹,这个势力依然强大。

关于太子之争,曾经一度闹得比较凶,吕后还派吕释之去威胁已经不问世事的求仙达人张良。

原文比较目瞪口呆。

吕释之“劫”张良,说:现在皇上要换太子,你能置身事外吗!(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吕释之强迫张良:赶紧帮我想办法!(强要曰:"为我画计。)

这透露出两点。

第一,吕释之也非常牛。

第二,张良其实是跟吕家有联系跟往来的,尤其那句“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张真人对吕释之说:炮火狼烟中,皇上听我的,现在皇上的家事,我就递不上什么话了。

但“强要画计”后,张真人又说:在商山中,有四位高士,皇上一直仰慕,但人家却一直不出山,江湖上人称“商山四皓”,想办法让太子请这四位出山吧。

不论是当年的张指导还是如今的张真人,不变的永远是疗效。

吕雉派人带了太子情真意切,言辞谦卑的亲笔信,并配了一份厚礼,前去商山求贤。

好在是命中有缘分,四位大神共同出山并成为了刘盈太子位的最强背景光。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史记·留侯世家》

看见没,刘邦重病后,被吕家“强迫”的张良可是主动“谏”了哦!

这可是自从修仙后,啥都活明白了的子房兄首次发声哦。

涉及到吕家,张真人这仙休的可真不那么清净。

看到张良在帮吕家使劲了,刘邦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听张良的话。

这说明刘邦很可能知道张良跟吕家有关系。

在张良劝不听后,不久的一次朝宴上,商山四郜这四位老人终于使上劲了。

宴会上,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毛发全白的老人侍立,衣帽考究,飘飘若仙。

刘邦很奇怪,问道:你们是谁?

四位老人上前自报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了你们多年,你们却总是逃避我,为何现在反而要跟随我的儿子呢?”

四位老人回答道:“陛下轻视读书人,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长叹一声,道:“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太子吧。”

刘邦是天下最会看事的,他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信号。

太子羽翼已丰。

吕家是他一直提防担心的,但商山四郜却侧面说明了一件事:太子有能力打造自己的班底了。

他并非是个被摆布的软弱二百五。

自己都没请来的四位老爷子,吕家也不可能,倒是刘盈这孩子此时的政治符号是好使的,市场上是认账的。

自此,纠结了好几年马上要走人,刘邦终于放弃了挣扎,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

在这一系列的连环博弈下,刘盈最终坐稳了皇位。

吕后,也迎来了自己主政的十五年。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刘盈继位,大汉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汉惠帝登台了。

人们从这个时候开始,将吕雉彻底打成了一个老巫婆般的大反派。

原因在于,她很不大气的杀了一些人。

个中原因,有多年的怨恨,当然更有巩固他儿子帝位的利益驱动。

她将当年抢她吕家集团命根子的戚夫人虐待成了“人彘”,具体是啥这里就不说了,比较恐怖。

戚夫人也算是出来混肯定得还,她但凡聪明点,刘邦死的时候自己就应该抓紧时间千古相随。

怎么可能会饶了你!

你抢的不是小孩子的棒棒糖,你抢的是全世界诱惑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权利与家业。

人家抛家舍业蹲号子,你就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你配吗?

吕后残忍对待戚夫人后,还杀掉了儿子的最大竞争对手刘如意,而且她还打算杀刘盈的哥哥,那位刘邦的私生子刘肥。

谁让你齐国是七郡的大东秦呢?

只要有威胁,都得死!

但刘肥经高人指点,不断让出自己齐国的封地给吕后的利益集团,终得善终。

吕后的所为,确实私德欠缺,尤其是你杀戚夫人三尺白绫即可,何必如此残虐呢!

不赖后世给你家泼粪时拿此做文章,说出大天去,人家骂你你也没话说。

但是。

除了上述外,我们并没有再看到吕后还有什么过分动作。

于私,这娘们狠毒不大气。

于公,对于这个国家,她的一系列执政举措却善莫大焉。

惠帝此时还小,吕后这个实际的国家操纵者并没有过多的干预朝政。

她顺从了刘邦的遗命,先是继续萧丞相的理政路线,在萧何死后,派曹参当丞相,听从刘邦遗命定下的最佳政治接班人。

这个政治接班,为后世留下了很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

曹参继任丞相后,对所有的事全部遵循萧何所制定的法令与制度,没有丝毫的变化。

曹丞相(好吓人的称谓)所选的相府官员全是拙嘴笨腮的,谁跟他提建议他就灌谁酒,整个宰相府就如同一个大酒吧。

刘盈认为曹参这是对他这届政府的蔑视,太拿我不当回事了!于是派曹参的儿子曹窋去给他爹提意见。

曹窋回家刚一张嘴就让曹参打了一顿,大骂道:你懂个屁!天下事,轮不到你小子插嘴!

转过天来,刘盈问曹参:你儿子问你那话是我让他说的,你怎么个意思?

曹参脱帽致歉,却答非所问道:陛下,您认为您的能力比先帝如何?

刘盈道:我哪里比得上先帝!

曹参再问道:陛下觉得臣的能力比得上萧何吗?

刘盈道: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道:先帝和萧何共同平定天下,制定法规,已经十分完善,如今陛下袖手高坐,我们尽忠职守,谨慎遵循,莫出差错,难道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吗?

刘盈思索再三,道:你说的有理。

史书中,关于刘盈当政的这七年,基本上只在吕后报复他那帮兄弟时着了些笔墨,突出了刘盈是个厚道孩子,至于政绩方面,乏善可陈。

刘盈确实在从政的这七年中,并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没有政绩的七年却为西汉王朝后面的二百多年开了一个好头。

整个刘盈政府的无为而治,给已经战乱了几百年的中原人民带来了雨露般珍贵的休养。

刘盈也许暗弱,但绝不怠政。

懒政怠政之人,不会拐弯抹角的费半天劲就为了点拨一下自己的丞相的。

而刘盈的平稳七年,更重要的,要感谢他的这位妈妈。

吕雉放手让自己的儿子历练,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并没有强加什么欲望,就是在背后作为一个隐形的操盘手,默默的观察着,守护着,克制着。

为什么要说克制?

因为总有一些忍不了的东西。

刘邦死后三年,北方的老对手冒顿单于派使臣送来了一封极其傲慢猥亵的信。

内容大致是:我是一个寂寞的北方一哥,你丈夫初死,想必也是空房难耐,既然我们都不快乐,不如你跟我过日子来吧,咱俩凑合凑合。

冒顿的信很有杀伤性,生生在伤口上疯狂的撒盐呐!

你不知道吕大姐那房都空了好几十年啦!

吕后当时看完就怒了,冒顿简直比先夫还流氓!

于是迅速召集御前会议,准备打击报复草原臭流氓!

妹夫樊哙说道:我愿率十万大军,扫平匈奴,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

但季布马上呛火道:就凭这句话,樊哙就该处斩!

当年先帝被围在平城,樊哙作为上将当时都无法解围,现在去了就能扫平匈奴?

匈奴就是蛮夷,跟动物一样,他们歌颂的话,不值得高兴,恶心的话,也没必要气恼,您还是别跟动物一般见识了。

吕后听完,思索再三,咽下了这口气,并回信道:感谢你夸奖,我年老色衰,去了估计你也不会高兴的,不过既然你张嘴了,我们还是会选一名公主前往和亲的。

这种克制,这种天下为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类似于这种侮辱性质的两国外交文书,几乎全部都开战了。

那个时代,是很少有“强烈谴责”的智慧的。

吕雉咽下了这口气,并优雅的化解了这次外交尴尬。

窝火吗?

肯定窝火,忍字头上可是一把刀呢!

吕雉的理智与大局观让她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极少数,也挽救了整个大汉帝国。

为啥要说挽救?

因为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撑新生的大汉帝国打一场会把裤衩都烧没的越南战争的!

形势不如人,这需要正视,而不是满肚子的义愤填膺。

韩寒有个金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但多少人,一辈子都是个孩子呢?

公元前189年,曹参逝世,吕后继续遵循刘邦的遗命,命王陵当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封为太尉。

多年后,刘邦的识人之智,依然在闪耀着光辉,但没有吕后这位忠心的政委,他只能人亡政息。

如果历史就这样走下去,吕后也许除了她虐待情敌,杀赵王刘如意这几件事之外,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记号,但取而代之的,将是惠帝之治。

这个平静的二代政府将完美的完成既老子打天下后,儿子守江山的衔接过度。

但人皆有定数,刘盈这孩子,只有七年的皇帝命。

22岁,英年早逝。

吕后在对自己孩子的威胁上面反应过度,杀伐太狠,手段阴毒。

某种意义上,她得到了她的报应。

几千年的历史,太多这种机关算计最终却被打脸的故事了。

凡事做尽,事必愿违!

你的孩子确实没人威胁了。

但老天却把他收走了。

吕后受了一辈子的委屈所换来的希望之花,仅仅开了七年。

刘盈的逝世,也直接导致了吕雉后面的一系列更加过激的反应,直到害了与她有关的所有人。

刘盈的葬礼上,吕雉根本顾不上伤悲,光听干嚎,不见掉眼泪。

未来该怎么办,这是个太难的问题了。

母以子贵,如今子已经没了,刘盈的正宫皇后却并没有生下太子。

孩子倒是留下了,虽然是庶出小老婆们生的,不过太小了。

如何保存自己以及刘盈这一支的血脉变成了吕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为刘邦还有很多血脉在世,谁都流淌着高祖血脉,谁的野心都不小,刘盈的英年早逝,无异于激发了很多人的想象。

吕后在思前想后中,做出了一个决断,命令惠帝的皇后收养庶子刘恭为帝,并杀掉了刘恭的亲生母亲,吕雉作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这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女性走到了台前,亲自控制一个庞大的国家。

因为刘盈的英年早逝,吕后出于极大地不安全感,走上了台前。

这份不安全感,迫使吕后后面干下了很多败笔之事,结果就好像抱薪救火,愈演愈烈。

心中极度不安的吕后准备扩大自己的势力,封自己的娘家亲戚吕姓为王。

于是询问了百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三个人,国家的三公。

刘邦临终前钦点的王陵,陈平,周勃。

王陵的态度很干脆:高祖当年斩白马为誓,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而今吕姓为王,不合当年盟誓。

这也引出来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白马之誓”。

当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废掉卢琯后,和这帮功臣宿将们曾经斩过白马为誓:非刘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个颇为江湖气的盟誓,既没有写进汉法,也没有昭告天下,就好像黑社会大哥开香堂立血誓一样,众兄弟拿马血抹过嘴唇,干完这碗马血酒,就都得遵守这个誓言。

一般来说,传统理解中,刘邦的这个帮会性质的临终盟誓,既堵死了这帮老将们的非分之想,又布置给了这帮老将们一件最后的使命。

总体来说一句话,兄弟们,保我老刘家的江山!

是这个意思吗?

还真不那么简单。

说“白马之盟”前,要先说名气不那么大的另一个誓言。

“封爵之誓”。

当年刘邦在开国大封侯时最后是这么总结的:“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啥意思呢?

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们肯定很能感受到这种情怀。

当黄河变成了裤腰带。

当泰山变成了磨刀石。

只要咱们爷们打下来的这国家在!

咱们爷们的后人们就永远端着这碗饭!

这相当于刘邦同志亲口给了打天下的这帮兄弟们永久性的股权认证。

所有的汉初143个封侯者中,刘邦只杀了俩。

韩信和陈豨。

这哥俩是谋反的罪过。

剩下的,刘大哥全都没动,很够哥们义气。

这个“封爵之誓”最重要的是个啥呢?

兄弟们!大哥我封的这个侯是特么海枯石烂的!

封地的收益让子子孙孙有饭票!

都踏下心来好好跟我过吧!

这个“封爵之誓”承诺的是:列侯世袭!

再看刘邦临死前的“白马之盟”是个啥意思呢?

“非刘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前半句,大家都知道,不是我们老刘家的,不能当王!

其实后半句同样重要,不是有军功的,不能封侯!

这是刘老三死前跟这帮老兄弟做出的互相承诺!

前一句话,堵死了外姓人当王的可能性,保证了他刘家的皇权、王权的纯洁性。

这是第一个排他性规定!

兄弟们你们都见证,谁将来要是威胁我刘家的皇权,谁敢在诸侯王这个层面上动心思,大伙一块帮我咬死他!

后一句话,基本堵死了非打天下的家族当侯的可能性,保证了军功阶层们侯爵的纯洁性。

这是第二个排他性规定!

兄弟们你们也见证,我刘家的后世皇帝,如果随便就敢乱封侯,你们就搞死那个被封的人。

侯爵的意义是啥呢?

不仅仅是封地,是饭票,更代表着高级官位的门槛,代表着大汉官僚体系的VIP入场券。

皇位、王位、官位,都是稀缺性的!

都是零和博弈的权力大饼!

“白马之盟”是个双向的承诺与利益划分!

你老刘家生生世世做皇帝当王爷没问题。

我们这帮军功家族也得祖祖辈辈当领导做大官!

再深一层次的潜规则是啥呢?

皇权和相权,这个国家的两个权利大饼,刘家人和打江山的军功集团永远平分!

这层潜规则,也成为了后面剧情走向的关键钥匙!

由“白马之盟”衍生出来的东西,有很多。

首先,就是刘邦得天下的法统问题。

太史公的最终评价,是“得天统矣”。

把刘家的江山说成是天命所归,这个理念其实是董仲舒先生把老天爷加入皇权解释后的思潮。

在刘邦那个时代,还未成为旋律。

所谓皇帝,是个新生事物,前面只有秦始皇一个蓝本。

但嬴政先生的法统合理性是刘邦根本没法往上贴的。

嬴政同志之所以可以把天下当成橡皮泥般随便揉搓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的法统是世袭继承而来!

我家祖祖辈辈就是秦王!

现在我升级为了最牛的贵族最大的王!

第二,我消灭了其他世袭的王权!

我将他们的贵族法统全部加到了我的身上。

那六国就是六块皇权碎片宝石,被我集齐后打的皇冠。

综上所述,人家嬴政这个皇帝,从法理上讲,是当时人们认知到的最大合理性。

甭管原来谁是你的王,现在都成皇的碎片了,老老实实跪那吧。

从成百上千年的进化角度上讲,人家是“奋六世余烈”后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那么刘邦先生的这个皇帝后来上位的理论是啥呢?

第一,是天下最大的军功和虚无缥缈的所谓最厚的德性。

你根本没有血缘的加成!

你根本没有祖上能够让你继承的积淀!

没错,天下是你总嚷嚷的那样,“提三尺剑打下来的”,但这也暴露出了你这个政权的一个巨大短板。

你不过就是个平民造反,而且是目前为止,第一个造反成功的平民!

不就是个居委会主任嘛!

也因此,你刘邦并不具有始皇帝那样让人从心底害怕且仰望的家族底蕴!

第二,是所有诸侯王“民主“推荐的。

你并没有消灭所有王权哦。

和始皇帝相反,你恰恰是联合了那堆诸侯王去消灭了你独力所根本无法消灭的大魔王!

而且你这辈子的那个梦魇还仅仅是位自封的霸王!

这也就意味着,别看你通关的难度级别是地狱档,但从法理上,却并没什么分量。

没有血缘继承,暴露你无底蕴,缺威仪。

没有一挑N,反而N挑一,暴露你能力有限,股东众多。

所以你这个“皇”,撑死了就是个大号的“王”。

一提到秦始皇这个皇帝时,摆在你面前的是这个造型。

一提到刘邦先生时,是这个造型。

刘邦整个打天下的过程,其实也在于早早就明白并贯彻了这个法理,刘邦分大头,韩信们分中头,兄弟们分小头。

兄弟们这个小头,就是“列侯”。

汉初这个“列侯”的含金量可不是一般的高。

1、可以世袭。

2、列侯治国,治民,自置吏,自纪年,具有着该片土地完整的统治权。

这其实就是缩小版的王国。

刘邦为什么打下天下后会这么大方,或者说做出如此多的妥协呢?

原因就在于前面我们说的,当年的老对手项羽太过于生猛。

几乎是当世全体人杰铆足了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向前看,才集体干掉了那位爷。

也就意味着,干掉大魔王分红的时候,驱魔小分队的全体成员是自上而下有共识并都认可的每一个人的贡献价值的。

天下是大家团结在同一个大流氓麾下共同打下来的。

都有份!

所以汉初的土地分配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神奇的一个阶段。

最大的是汉帝国,受益人是功最大,“德”最厚的刘家。

其次是诸侯国,受益人是功次大,德次厚的“韩信们”。

最后是列侯国,受益人是刘邦集团的军功阶层们。

这是土地所有权的“三权分立”。

土地之外,还有权力的分配权。

也就是说,皇权以及相权。

更便于理解一点是啥呢?

皇权代表着最终裁决权和最高军事权。

也就是“这事行,或者不行”以及“这人抽,或者不抽”。

相权代表着行政处理权。

也就是“这事该咋办的各种各样的建议”以及“这人该咋抽的各种各样方案和后勤”。

在这两个权利中,皇权肯定是至高无上的,为啥呢?

因为我掌握着决策权和兵权。

很多事,你丞相说出大天去,我就不同意,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韩信“造反”时我们说过,你手里得有兵器,才能形成战斗力。

你丞相再牛,但武库没有皇帝的盖章文件是领不出来兵器的。

你太尉再牛,大将手中不拿到虎符,同样是调不动兵的。

说到这,皇权看似已经掌握所有了,那为啥还要单独拎出来“相权”呢?

因为国家在真正运营时,轮到皇权真正说不的时候是很少的。

比如说,在人事任免上,所有大官底下这帮真正干活的官员任免,你皇帝基本上一点手也伸不上。

你只能在所谓的“三公九卿”上动动脑筋。

基层官员的表现状况,所有政府的复杂处理,你根本伸不上手。

再比如说黄河闹灾了,丞相府给出一份救灾抗洪方案,拨几百万石粮食,从那几个郡拨,派哪个官员总负责去抗洪,你皇帝给指导一个?

提拔一帮基层官员,丞相府报上来一堆名单,你皇帝拒绝一个?第二天就全罢工告诉你没人干活了。

所以说,除非是特殊的情况,皇权对相权打过来的文件基本上是照单全收去盖章的。

轮到皇权和相权的博弈时,比较牛的皇帝比如刘邦,对萧何说:老萧,我要打英布啦!赶紧给我搞后勤调士兵!

然后一通盖章。

不太牛的皇帝比如刘盈,对曹参说:曹大爷,你给我动弹起来!新年新气象!

曹参说:动弹个屁!

刘盈:哦。

涉及到具体岗位时,你皇帝对于九卿级别,尤其像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类今中央警卫团),卫尉(掌管宫门警卫,类今北京卫戍区部队)等服务皇权的关键部位当然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但是如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类今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廷尉(掌管司法审判,类今国家司法部)这种国家运营的岗位以及丞相府的“十三曹”(宰相秘书)等,你是基本上指导不上的。

这也就意味着,从权力上,打天下后,刘家和军功阶层的分工是这样的:

刘家具有最终决策权和军权以及高级干部任免权。

这就是此时“皇权”的定义,通俗点讲,就是树干。

军功阶层具有实际运营整个国家的操纵权和除少量高级岗位外的官僚系统人事任免权。

这就是此时“相权”的定义,通俗点讲,就是树枝和树叶。

再来看一下吕后提出要封吕家为王的要求后,军功阶层的反应吧。

一把手王陵就如同当年刘邦对他的临终判断一样,有些愚直,既然当年喝过老大的酒,老大说的话就永远算数!

你吕家没资格!

结果一把丞相王陵表态后,二把丞相陈平该说话了。

陈平作为整个汉初,最高段的审时度势者,他平稳的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并在一次次的权利洗牌中越混越壮。

每一次大的政治变化,他都是受益者,他都准确的判断对了方向。

人家陈平这次也不例外,说:高帝当年定天下,封王子弟,今天太后当一把,打算封王诸吕,没啥不行的。

陈佩斯表态后,不对,陈平表态后,周勃也跟着附议,认为吕姓可以为王。

关于周勃,刘邦当年说对了一半,这个被他给予厚望的浓眉大眼也叛变革命了。

他也许看起来憨厚,却不意味着他是个笨人,这是刘邦看走眼的地方。

但另一半,刘邦还是说对了。

几天后,王陵被架空,明升暗降,变成了太傅。

王陵也明白,直接称病回家了。

走之前,老王质问陈平与周勃:当年我们都曾歃血为盟,如今你们背叛誓约,死后有何面目与高祖相见。

陈平回答的很狡猾:当庭反对,公开指责,我们不如你,但日后保存刘家的江山,你不如我们。

这是个比较放屁的回答。

因为如果不是吕后在后来走错了棋,以他为首的这帮货们是谈不上保存什么刘家江山的。

吕家把刘家取代了又能咋地?

来分析下,为啥陈平、周勃会背盟?

因为跟他们没关系。

他们的土地与权力并没有收到丝毫的损害!

吕后要封王,动的是刘家的土地和刘家宗族的权利。

跟军功集团有关的无论是侯国的土地还是政府的操控权力,人家吕后可是一丁点都没动。

所以陈平周勃们为啥要反对呢?

刘老三算计了半辈子,临了临了宰了匹大熊猫,弄了这么大动静的一个大盟约,结果里面却有着巨大的权力逻辑错误。

非刘姓当王的时候,军功阶层人家没有任何约束的意愿。

因为只有义务没有利益。

只有真到非功臣为侯的时候,也就是有人掺和到相权(运营整个国家的操纵权和除少量高级岗位外的官僚系统人事任免权)时,人家军功阶层才会“天下共击之”!

陈平与周勃的这个组合其实并不瓷实。

周勃是老革命,陈平是半路僧,周勃是一刀一枪砍出来的,陈平是一阴一谋算出来的,俩人平时里总是不对付,不过这两人一到了大事上却知道家里外头,默契非凡。

原因就在于,俩人都是聪明人。

当年刘邦病重,有人诬陷在燕国平叛的樊哙也要反,已经病糊涂的刘邦一怒之下命令陈平周勃前往燕地,就地处决樊哙。

陈平和周勃在中途就达成了共识。

樊哙绝对不能杀。

为啥呢?

因为他是冤枉的?因为他和我们有战友情?

那都是虚的。

原因在于樊哙是老革命,资历深!

要杀只能你刘邦亲自杀,而且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

这两重关系,绝对不是我们动的了的。

到达燕地后,周勃接替樊哙继续平叛,陈平将樊哙押回长安。

走一半,陈平听到了一个大消息:刘邦死了。

陈平发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老皇帝让杀的人,在自己手上,但这个人是现在太后的妹夫,皇帝的姨夫,军队的老革命,这样回去一定会受到迁怒。

陈平十万火急的要先行跑回长安,但此时他已经接到了诏书,要让他和灌婴屯兵荥阳,防止天下有变。

陈平机警,知道这事必须现在说清楚,没有接诏书,而是一路飞车跑到了刘邦灵柩前一通大哭,并要求为刘邦守灵。

吕后很感动,陈平趁此机会说了樊哙的事,说他冒着违背高祖命令的危险将他带了回来。

吕后再感一次情,让他做了刘盈的老师。

樊哙后来自然无罪释放,同样也感恩了陈平与周勃的不杀之恩。

一系列的大坑,被高水平杂技演员陈平接连躲过。

陈平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领导的话,一定要听,但一定要评估领导交代的事的分量与后果。

有些事,你该病就得病!(同志们珍惜我冒死写下来的这句话哈)

千万谨记一句话:绝大多数时候,能不惹的人就永远别得罪!万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

陈平周勃这对组合为吕后封王开了头。

最后,也是他们收的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