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的必要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创比无创血压高多少 论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的必要性

论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的必要性

2023-12-30 0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论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的必要性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较为普遍,而这些患者以往常需行有创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或中心静脉压操作。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医生希望能将其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减到最小。所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血浆较为常见。危重病定义的性质,本就彰显了其预后差的风险较大,比如:出血、血栓形成。实际上,出血和促凝,两种状态并不互相排斥,并且,还会发生出血和血栓形成同时存在的复杂的凝血模式。任何减少出血风险的干预措施都需适当的权衡其监测或治疗相关风险。凝血功能化验不能有效的预测出血风险,那操作相关的低出血风险的管理会较为复杂。这篇文章也对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血浆的作用以及如何纠正药物导致的凝血障碍都进行了回顾。提到的输血,同样会发生不良事件,如:容量过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传播的感染。需要新的策略来优化循证医学,包括:新的方法学或者应用临床评分系统。

操作前输注血小板和血浆非常普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观点:

1.患者异常的化验结果,会导致操作后出血风险高。

2.化验检查结果预测出血风险。

3.输注血小板、血浆可以降低出血风险。

4.输血的益处多于其带来的风险。

这些观点,在临床指南和推荐意见里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可能会促进特定的化验指标,作为预防性输血的阈值,即使支持输血的证据并不充足。

为什么需要连续的桡动脉监测?

用无创手段对重症患者监测,但无创袖带血压不连续、并且每几分钟压迫一次肱动脉也不利于患者休息,另外市上的连续无创血压基本上都是放在指端进行监测,恰恰重症患者或围术期低血压病人的指端(譬如耳动脉、手指和脚趾动脉)血液流通不畅或自动关闭状态,以便供应大动脉、脑部及脏腑器官等用血,使之不至于肾脏衰竭、心衰和脑部血流不足。所以指端测血压不适于重症患者或围术期低血压病人;综合上述重症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不适合有创穿刺,无创监测指端监测技术也不能解决重症患者或围术期低血压病人。

在目前技术环境下突破重症患者对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尤为重要,既能避免有创穿刺又能实现无创监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善时TL-400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对桡动脉进行非侵入式动脉内压力监测,实现连续的每博血压监测技术,桡动脉属于大动脉,欧美顶尖医学及工程技术人员经过20年的不懈的努力,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归纳总结及核心算法,实现无创的、实时的、连续的血压监测,并通过PICCO核心研发人员潜心研究完成了TL-400的技术-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适合重症患者和围术期低血压病人,此技术有望成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新方向。

展开全文

精准监测,提供与有创一致的血压数值

总结和未来展望

让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进退两难的是,重症患者行有创操作时减少出血风险的策略,是基于测量血小板计数和PT/INR制定的。尽管,这并不包含所有相关的患者以及操作相关的出血风险,但在繁忙的重症监护室临床实践中,以此对操作前预防性输血阈值进行界定,实施方便。然而,一些患者也许不能从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中获益,另一些患者即使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也可能不出血。出血风险可能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血小板计数低于某个数值,INR值超过某个阈值。因此,根据实验室化验结果进行预防性输血经常效果欠佳。随着对重症患者输血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认识的加深,可能进一步导致不利的风险利益平衡。

进一步来讲,我们需要更好的方法评估有创操作后的出血风险。除了实验室检查,基于logistic回归的加权算法模型组成的临床因素,包括:肝脏功能,肾脏损伤,药物情况,营养状态,炎症程度,超声的应用,个人操作的经验水平等,也许能够改善风险评估。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对ICU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出血风险的评估。应用一个可靠有效的风险评分来预测操作相关出血,可能会促进目前的临床工作的实施。

关于其处理,未来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预防性输注血浆的作用,为获得强有力的统计学数据需要大量的病人,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挑战而不能实施。TL-400型无创实时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研发成功,可有效替代部分有创穿刺,目前有创穿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降低ICU患者出血风险的必要性。未来TL-400型无创实时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能给重症患者和麻醉患者带来安全、舒适、无创伤、实时、连续的监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有生活质量的生命。

声明:本文有部分内容及图片摘自其他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