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心理行为调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 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心理行为调查

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心理行为调查

2023-08-11 19: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12月,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造成该疫情的病毒命名为2019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1月3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属于“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影响人群广、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化等特点,给大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和心灵创伤[1]。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解公众对其风险的认知能有效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预防因公共行为反应不当引起的次生危害等[2]。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公众群体,是国家未来各行各业的后备人才,面对突发的疫情,他们能结合自身经验及专业知识,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感知及评价,同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为及时了解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认知,以及疫情下心理行为变化和焦虑程度等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及心理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共1 365人,年龄为18~28岁;其中男性540人(39.56%),女性825人(60.44%);医学生721人(52.82%),非医学生644人(47.18%);本科生1 047人(76.70%),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318人(23.30%)。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2020年3月8日—3月14日,采用自编网络问卷展开调查,不记名施测,每人只能提交1次。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度等基本问题,6个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相关的问题,16个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行为反应状况问题,以及1份焦虑自评量表(SAS)。受试者均独立完成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中关于高校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和熟悉度的6个问题,按1~5分计分(1分=很陌生,2分=陌生,3分=一般,4分=熟悉,5分=很熟悉);关于SAS评分的焦虑程度划分:划界线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回收1 39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 365份,有效率为98.20%。

2.2 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

有94.29%的大学生表示每天都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进展,其中46.73%表示非常关注,只有5.71%表示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关注;大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途径,其中网络新闻为97.38%,电视新闻为76.15%,社区宣传板报为53.75%,广播及报纸分别为36.50%、17.61%(途径选择方式为多选)。

2.3 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与熟悉程度

对于“新冠肺炎病因”,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非医学生(t=5.448,P<0.05);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非医学生(t=2.975,P<0.05);对于“新冠肺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研究生的熟悉程度高于本科生(t=2.744,P<0.05),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非医学生(t=9.254,P<0.05);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护措施以及治疗原则”,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非医学生(t=6.141,P<0.05)。见表 1、2。

表1(Table 1) 表 1 本科生及研究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比较(分,x±s) 表 1 本科生及研究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比较(分,x±s) 组别 n 新冠肺炎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新冠肺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 新冠肺炎的防护措施及治疗原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相关症状 政府控制疫情流行的措施及发布的各种信息 本科生 1 047 3.68±0.72 3.87±0.67 3.06±0.85 3.61±0.80 3.73±0.72 3.76±0.69 研究生 318 3.61±0.79 3.89±0.73 3.21±0.94* 3.70±0.74 3.80±0.68 3.83±0.68   与本科生比较,*t=2.744,P<0.05。 表2(Table 2) 表 2 医学生及非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比较(分,x±s) 表 2 医学生及非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比较(分,x±s) 组别 n 新冠肺炎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新冠肺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 新冠肺炎的防护措施及治疗原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相关症状 政府控制疫情流行的措施及发布的各种信息 医学生 721 3.76±0.66 3.92±0.63 3.29±0.79 3.75±0.71 3.75±0.71 3.80±0.65 非医学生 644 3.55±0.81* 3.81±0.73* 2.87±0.90* 3.50±0.84* 3.74±0.70 3.75±0.72   与医学生比较,*t=2.975~9.254,P<0.05。 2.4 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

我校大学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既有积极的应对行为,也有消极的应对行为。积极应对方式的主要表现为:97.22%的大学生表示积极地做一些事情,减轻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90.18%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所学的专业或技能有资格去支援疫区,会愿意前往;89.67%的大学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可防可控,并没有那么恐怖;89.01%的大学生认为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且会做好自我心理调节;73.3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体质很好,做好防护就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消极应对方式的主要表现为:57.73%的大学生表示当身体出现发热时,无论是否是新冠肺炎,都会选择抓紧去医院就诊;25.71%的大学生表示此次疫情使得中国人受到了歧视;18.61%的大学生表示会怀疑所在社区周围有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5.46%的大学生表示如果社区周围有确诊/疑似病例被报道,会希望逃离。见表 3。

表3(Table 3) 表 3 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行为反应状况调查(χ/%) 表 3 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行为反应状况调查(χ/%) 心理行为反应 是 否 新型冠状病毒可防可控,并没有那么恐怖 89.67 10.33 自己的体质很好,做好防护就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73.70 26.30 积极地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在疫情流行期间减轻心理压力 97.22 2.78 必要的外出时,会戴口罩和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99.12 0.88 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新冠肺炎会得到快速的控制 98.75 1.25 希望此次疫情能培养国人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97.73 2.27 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但我认为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且会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89.01 10.99 当身体出现发热时,无论是否是新冠肺炎,我都会选择抓紧去医院就诊 57.73 42.27 会怀疑所在社区周围有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18.61 81.39 如果社区周围有确诊/疑似病例被报道,会希望逃离 15.46 84.54 必要的外出时,不敢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59.12 40.88 必要的外出时,看到身边有人咳嗽,会急忙躲开 84.18 15.82 必要的外出时,我可能不敢与陌生人交谈 61.83 38.17 此次疫情,感到中国人受到了歧视 25.71 74.29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为自己的学习/实习/考研/研究课题等感到焦虑 49.60 50.40 如果所学的专业或技能有资格去支援疫区,愿意前往 90.18 9.82 2.5 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焦虑水平

本文1 365名大学生总体的SAS得分平均为(40.70±7.13)分。SAS得分>50分者共112人(8.21%),其中50~59分者99人(7.25%),60~69分者13人(0.95%)。男生的SAS得分为(40.28±7.87)分,女生的SAS得分为(40.98±6.60)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各年级阶段、各学科类别的学生中,男女学生的SAS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医学生的SAS得分为(41.57±6.66)分,非医学生的得分为(39.72±7.52)分,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非医学生(t=4.818,P<0.05),且医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同年级阶段的非医学生(t=3.187、4.080,P<0.05)。研究生的SAS得分为(41.49±7.24)分,明显高于本科生的(40.46±7.08)分,差异有显著意义(t=2.264,P<0.05),且医学研究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医学本科生(t=2.726,P<0.05),而非医学研究生的得分与非医学本科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4。

表4(Table 4) 表 4 不同年级阶段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SAS得分比较(x±s) 表 4 不同年级阶段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SAS得分比较(x±s) 年级阶段 医学生 非医学生 本科生 41.24±6.48 39.46±7.68* 研究生 42.97±7.23# 40.38±7.07*   与医学生比较,*t=3.187、4.080,P<0.05;与本科生比较,#t=2.726,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积累的外界信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相应的认知及判断,同时能通过个人的心理调节和接受外界的社会支持,有效减轻此类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或创伤[1, 3-4]。

本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持关注态度,并且大学生群体获取此类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途径,其次是电视新闻及社区宣传。这说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高校学生群体可以通过更多更快的途径及时获取信息,这与多年前非典时期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不同[4]。但网络媒体上也难免存在关于疫情的谣言和伪科学言论,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对新知识的反应更为敏锐,因此,面对网络疫情谣言,高校学生群体应带头做好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可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为周围的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有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

本文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此次疫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总体上介于一般和熟悉之间的相对熟悉水平,且对于大多数问题,医学生的认知和熟悉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医学生,这与之前对非典知识的认知情况相一致[4]。同时,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部分问题的认知和熟悉程度,研究生要高于本科生,这提示通过学校的教育、学识的积累,研究生对新发生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对于政府控制疫情流行的措施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等问题,不同年级阶段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熟悉程度相当,这说明政府、学校等机构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是比较有效的,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新闻媒体的革新,大学生群体对新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虽然总体水平处于一般以上,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是医学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大学生自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了解诸如此类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掌握其疾病流行特点,并结合自身所学总结防控要点,在今后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关于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本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当被问到“如果所学的专业或技能有资格去支援疫区”,90.18%的大学生持愿意前往的态度,这反映了高校学生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应对行为,甚至有25.71%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使中国人受到了歧视。当个体生命面临危险时会产生紧张或恐慌等情绪,它们会使机体全力应对危机,然而过度的情绪反应也会妨碍机体对危机的判断与应对,并且此类消极的想法对于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心理因素,长久的消极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业及生活的信心。除学生自身应进行心理疏导外,家长、辅导员等也应予以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可与学生家庭实现家校联动,针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学生心理辅导网络。

针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本文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焦虑情绪是可控的,但也有7.25%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处于轻度焦虑水平,甚至还有0.9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焦虑的情况,其可能的原因是新冠肺炎传染性强、蔓延速度快,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5]。学校应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动态,消除学生恐慌心理,缓解其焦虑情绪。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医学生的SAS得分明显高于非医学生,且医学研究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医学本科生。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本身课业压力就较大,且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除了要承担一定的临床工作外,自己的科研任务还常存在实验周期长、科研瓶颈多、论文数据不理想等问题,故具有较高的科研以及毕业就业压力[6-7]。此次突发的疫情使得学生不能如期返校,科研进度受限、学习任务的改变以及实习工作将要面临的挑战,提高了高校学生焦虑的可能性。对于存在焦虑的学生,除自身应及时做好心理调控外,必要时可寻求学校辅导员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社会各界也应重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注重相关的科普宣传、公众干预以及心理需要评估等[8]。

总之,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总体持关注态度,对疫情相关知识认知的熟悉程度处于相对熟悉水平,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采取积极正向的心理应对方式,但仍有需要重视的细节;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但绝大部分仍处于可控水平。建议学校及社会各界继续加强对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督促学生防控措施的实施,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其消除恐慌焦虑心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