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以后有许多人认为,陆氏心学源于禅宗,这种观点最早始于朱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学创始人 两宋以后有许多人认为,陆氏心学源于禅宗,这种观点最早始于朱熹

两宋以后有许多人认为,陆氏心学源于禅宗,这种观点最早始于朱熹

2024-07-13 2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后人常常把他的思想学说与明代王守仁的思想并称为陆王心学。关于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黄宗羲、全祖望所编撰的《宋元学案》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庸斋、梭山、复斋弟。艾轩讲友,上蔡、震泽、横浦、林竹轩续传。”“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宋元学案·象山学案》)黄宗羲认为陆九渊除家学影响外,尚可由林季仲、张九成等溯源至二程。

同时,两宋以后有许多人认为,陆氏心学源于禅宗,这种观点最早始于朱熹。朱熹说:“陆子静之学,自是胸中无奈许多禅何,看是甚文字,不过假借以说其胸中所见者耳。据其所见,本不须圣人文字得,他却须要圣人文字说者,此正如贩盐者,上而须得数片鲞鱼遮盖,方过得关津,不被人捉了耳。”又说:“如陆氏之学,则在近年一种浮浅颇僻议论中,固自卓然非其侍匹……但其宗旨本自禅学中来,不可掩讳。”(《朱子语类》卷一二四)朱熹认作陆九渊的学说是“阳儒阴释”。后来,在陆九渊与宋孝宗对话的时候,宋孝宗也提到了“禅”。由此可知,把“心学”认为是“禅学”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看法,至少人们认为,这种重视“心”的学问是从禅宗那里学来的。

不过,陆九渊本人并不承认这种说法,他曾经反复申明儒家思想与佛教之间的差别。实际上,陆九渊本人也十分注意与佛教划清界线。正如当今有的学者所评述的那样:“陆九渊心学和禅宗在根本精神上是不同的,就是与禅宗的‘心’(或性或理)的内容是不同的,概言之,禅宗的心性是一种无任何规定性的、无善无恶的、本然的存在(禅宗名之曰‘空’),而陆九渊的心性是一种具有伦理道德内容的、本质是善的、具体的存在(他名之曰‘理’)。”[1]实际上,作为思想文化交锋与相互影响的结果,魏晋以来,佛教对中国思想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宋代理学家也不可避免地要从佛教汲取思想成分,说陆九渊接受禅宗的影响更多一些是可能的,但是陆氏心学与禅宗之间的思想界线却是清晰的。

展开全文

实际上,陆九渊的“心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孟子,陆九渊本人也承认这一点。陆九渊以继承孟子学说为己任,并多次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来源于孟子。陆九渊曾经说过:“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陆九渊在给路彦彬的信里也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明代王阳明也断定“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孟子心性论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不动心”、“养浩气”(《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求放心”(《孟子·离娄下》)等观点,这些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们恰恰在陆九渊的思想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

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人们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本身“心”的认识过程,即“发明本心”,并屡次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的观点。这与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观点极其相近。在伦理观上,陆九渊主张“存心去欲”、“存养良知”、“切己自反”和“改过迁善”,这与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明善诚身”、“存心、集义”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陆九渊心学的主要内容大多可以在《孟子》那里找到相似之处。所以,陆九渊的心学源于《孟子》的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可。总之,陆九渊的“心学”,是在继承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吸收禅宗思想的某些思想成分并加以融通的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