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追求“新时尚”?这个街道通过一张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好听小区名字 如何追求“新时尚”?这个街道通过一张网

如何追求“新时尚”?这个街道通过一张网

2023-06-10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给力的网络

“我们居民区属于3个片区里的第3片区”,冯志烨告诉记者,街道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要求通过片区网格进行下达,再由21个居民区党总支组成的社区网格,逐级部署到166个小区(责任区网格)和370个楼道(微网格),各级网格与各级党组织一一对应,形成效率极高的整体推进。而让他感觉到“最给力”的,是党员模范在基层自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新亚小区入口

九龙路575号的新亚小区1986年竣工,说是小区,其实只有一幢18层的商住两用楼,三层及以上是住宅,每层7到8户居民。这个“独栋小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保留着两条从上层贯穿到底层的垃圾管道,很多人住在这里几十年,从年轻时就使用垃圾管道,一直用到老年。要用“新习惯”去覆盖掉几十年形成的“老习惯”谈何容易。垃圾分类在上海最初按下启动键时,也是冯志烨刚刚走马上任,管辖新亚小区时,有个别老年居民曾当面向他“泼冷水”:“垃圾分类,你们搞不成的。”

然而事在人为。一支“党员含量”90%的志愿者队伍迅速组建起来,专门值守在垃圾管道旁和位于底楼的、已设置好的“四分类”垃圾厢房旁,一方面劝导居民们改掉以前的习惯,一方面指导大家如何正确进行分类。新亚小区每个楼层特有的“楼层长”也几乎由党员担任,他们分别建立起楼层微信群,在群里不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意义,也将大家反映的问题传递给居民区党总支乃至街道。

“不能用垃圾管道,让很多人最初感到不便,特别是一些老年居民”,冯志烨告诉记者,新亚小区纯老住户在50%左右,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弱了,也有的老年居民身体不便,无法独立完成分类,由钟点工代劳,但钟点工在投送垃圾的固定时点已经“下班”……通过“楼层长”和志愿者的排摸,梳理出小区有特殊困难的居民,点对点解决他们的问题。如住在14楼的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家里的垃圾分类就是由钟点工完成,再通过党员志愿者进行定时投送,并坚持至今。种种举措,慢慢让大家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最硬核的软件

在五级网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软件”升级,街道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整合各方力量的里弄管理委员会新平台逐渐形成。

冯志烨的手机里有所辖各小区的微信“核心群”。就新亚小区的群来说,不仅有各楼层长,还有物业以及城管、公安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大家群策群力推进垃圾分类。

当新亚小区的居民不再依赖垃圾管道,冯志烨觉得时机成熟了。党总支提出封闭垃圾管道的动议,并通过各方共同商议实施方案,最终在业主大会上取得了99.36%的同意率。通过网格,街道还采纳了居民们提出的诉求,改造优化底楼的垃圾厢房,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激发了居民区的自治活力。如今,居民们在天热时掩鼻经过垃圾管道的画面成为历史。而底楼垃圾厢房正经历新一轮改造,据说要增加很多智慧功能,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生活新体验。

老旧小区硬件设施有短板,软件就要过硬。在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看来,垃圾分类离不开“最硬核的软件”——党员志愿者队伍。为了巩固垃圾分类成果,街道层面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纳入“15+”综合志愿服务平台,成立“川北新风”垃圾分类志愿队。在各居民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发挥着垃圾分类先锋的作用,山一就拥有名为“山阴平安巡逻队”的队伍,每日穿梭在恒丰里的石库门里弄,对居民未按规定分类、不定时投送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脚踏式垃圾桶

垃圾分类也要因地制宜。据陈荣庆介绍,山一居民区常住人口2400余人,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老人。起初垃圾厢房用的是磁卡,但老人们觉得不方便,所以,恒丰里的三个垃圾厢房采用的都是脚踏式垃圾桶,“智慧”则体现在头顶的摄像头和“两网融合”等方面,可谓新旧融合。他还回忆道,刚刚推进垃圾分类时,考虑到现有的三个垃圾厢房的容量有所不足,于是想改扩建,但遭到临近居民的反对,党员志愿者此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次上门进行沟通劝说。改扩建收到不错效果,原来因为容量不小、没有办法安排的露天垃圾桶有了“独立房间”。

陈荣庆表示,作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定要当好“领头雁”,抓好落实社区垃圾分类这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充分调动居民们营造垃圾分类人人争先的氛围,并建立起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让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