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当官的第一件事,竟是到处借钱,京官的开销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曾玉屏和曾国藩的关系 曾国藩当官的第一件事,竟是到处借钱,京官的开销有多大?

曾国藩当官的第一件事,竟是到处借钱,京官的开销有多大?

2024-07-06 2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就在中进士的两年前,曾国藩上京参加会试,没考上,第二年又一次上京,家里就拿不出足够的路费,只能向亲友借钱上京赶考。

既然家里不富裕,自然拿不出钱给曾国藩当官。但是这次不同了,曾国藩成了进士,又钦点了翰林,自然就有了门路筹钱。

在明清科举时代,别说考中进士,就是考上秀才举人都有很多好处。因为那时候考中举人、进士,就意味着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享有种种特权,非常风光。有人记录了那会考中举人的盛况:

凡是中了举人,报信的人都拿着短棍,从大门打起,把厅堂窗户都打烂喽,叫作“改换门庭”。工匠跟在后面,立时整修一新,从此永为主顾。接着,同性的地主来和你通家谱,算作一家,招女婿的也来了,有人来拜你做老师,自称门生。出门呢,坐着大轿,前面有人拿着伞,掌着盖。婚丧事也不跟老百姓坐一起,得单独弄个房子叫大宾堂。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这一节就写得很形象,中举前的范进家里吃不饱饭,经常被杀猪的岳父羞辱。但是一中举人,城里的乡绅马上就来拜访,不断地有人来巴结,送房子送地、送鸡送鸭、送店房,还有的投身为仆,不到两三个月,什么都有了。一向趾高气扬的胡屠户从此在范进面前大气都不敢出。

曾国藩更不得了,这么年轻的翰林公,前途不可限量,将来混得再差,也能当个知县道台,要是混得好,部堂总督大学士也不是没可能。

因此,曾国藩在北京的捷报传到家乡,前来攀附的人络绎不绝,县令立马坐着八抬大轿,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还把曾国藩的父亲称为“老太爷”。

曾国藩此次筹钱有三种途径。

一是打秋风,收贺礼。曾国藩在来家一共待了将近三百天,其中花了大概二百天用来拜客。对于这位新科进士,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曾国藩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隆重的欢迎,又是摆酒款待,又是请戏班子唱戏,临走时还会赠一笔钱。

曾国藩到的第一家是岳父家里,岳父不仅大开筵席,还给了曾国藩十二贯零八百文铜钱,相当于八两银子。除了拜访亲朋好友,曾国藩主要的拜访对象是湖南各地的官员,官员们为了构建关系网,出手也很大方,他到武冈,当地知州杨超任出手就是二十两纹银。

除了亲戚、朋友、官员外,曾国藩还拜访了一类人,那就是老家湘乡在外地开店的商人,比如当铺、纸行、布店、百货店等等,曾国藩都去了。那时候的商人身上有钱,地位低微,自然会巴结这位新贵,说不定那天碰上事要求他呢。

曾国藩拜客比较辛苦,他总共跑了四次,每次都要跑好几个县,什么湘乡、宁乡、衡阳、清泉、武冈、新化、耒阳、永兴、安化,他都去过。拜了将近二千户人家,就好比游方和尚去化缘。

收获颇丰,有人统计,曾国藩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得到一千四百两银子。

二是借钱。除了别人送钱,曾国藩也主动像别人借钱,比如他的日记中就有“向大启借钱为进京路费,大启已诺”的记载。

三是帮别人打官司。清朝的举人进士是有权介入县衙的司法活动的,曾国藩那时有个朋友,典当了别人的一块田地,这块地的旧佃户却阻挠新佃户下地耕种,曾国藩就写了一封信给当地司法部门的官员,带人把那个强悍的旧佃户抓了起来。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会帮人做些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每次能赚个几十两银子。

通过这些方式,曾国藩至少收入了二千两银子,有了钱曾国藩就买了许多好衣服,穿着变得讲究了起来,出门时也有了排场,不仅坐着八抬大轿,身边还要跟个仆人,官威十足。

到了北京后,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由于他官运很顺,三年时间就连升了四级,成为从五品的翰林侍讲。

但是日子却过得十分地窘迫,当官的第三年,曾国藩的仆人和他发生了冲突,吵了一架,原因是曾国藩生活贫穷脾气又大,仆人受不了也看不起他,之后另寻高枝去了。

此外,曾国藩还有几个穷舅舅,原本盼着曾国藩当了官能沾点光,结果曾国藩当官当了好几年都没能接济他们,可见曾国藩经济状况不太乐观。

为什么曾国藩的日子过得这么苦,连仆人都看不起他呢?原因很简单:收入少,花销大,入不敷出。

作为七品官的曾国藩,每年的俸禄收入是 90两,此外还有 45斛禄米(约 22石),折算成银子总共就是 124两左右。

相对于收入,开销就很大了。当时有人这样计算京官们的开支:“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也就是说,过得再节约再刻苦,每天至少要花一两银子才能勉强把日子过下去,一天一两,一年就是 365两。

每年至少还差 240两。这些钱都花到哪些地方去了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一些开支。

首先是房租,这是大头。作为朝廷命官,住的房子不能太寒酸,得宽敞气派,为了上班,地段也不能太差。因此很多京官即使穷,也会租大房子。

为官第二年,曾国藩租下绳匠胡同的一处房子,总共十八间,每月房租是 13两 8钱,一年就是 160多两。仅此一项,全部工资都不够。

其次是人情往来。翰林院的工作很清闲,官员们不必忙于上班。但是有一样比上班更累人,那就是社交应酬。那时的官员必须通过结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要不然就很难在官场上混,日日宴请那是常态。

曾国藩性格也很外向,爱交朋友、爱游玩。因此应酬也多,别人请客,曾国藩也得回请。遇上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还要随礼交份子钱。这一项人情往来的开支就花去 110两银子。

最后一项大的开支是生活费。曾国藩进京不久,夫人也跟了过来,几年间又生了几个小孩,日常生活开支,仆人的工资等等也不小,算下来每年要 180两银子。

此外,清朝的翰林需要经常出入宫廷,服装必须体面,曾国藩虽然比较节俭,但是在这方面绝不含糊,仅帽子,曾国藩就买了十几顶。每年通常会花费十几两到几十两。作为文化人,曾国藩很喜欢买书,每年花在买书的费用上也有几十两银子。

综合算下来,曾国藩一年的赤字达到 340两左右。开头讲,曾国藩通过筹钱大概收入了 2000两银子,除去帮家里还债,周济穷苦的亲友,进京的路费,曾国藩到北京后至少还剩了 1000多两。

然而曾国藩到北京两年后就把银子花得精光,道光二十一年年底,年关将近,向朋友借了 50两银子才勉强过了个年。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京官们的日子会很穷。其实不然,尽管开支那么大,俸禄那么低,很多京官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因为他们有各种计划外收入。

清代的京官穷,地方官富,地方官为了建立在中央的联系网,日后好办事儿,往往每次进京都要给京官们送礼,冬天的叫“炭敬”,夏天叫“冰敬”,分手时给的叫“别敬”,逢年过节叫“节敬”“年敬”,这类的馈赠,少则数两,多则几十上百。

曾国藩刚来,没什么人脉,一年也能收个百把两。

除此之外,很多京官为了开辟财源,享受生活,还会替地方官跑关系,找门路,落得些手续费和跑腿钱。

但是曾国藩进入翰林院之后,眼界大开,受到很多优秀的人的影响,决心做圣贤,不靠当官发财,几乎不为自己谋求私利,做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当然,曾国藩也发过一笔不大不小的财。皇帝们知道京官很穷,偶尔也会给他们提供改善生活的机会,就是派往各地当乡试的主考官。这可是个肥差事,很多人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有这么次机会。

每次乡试结束,地方官场要送给主考官一笔“辛苦费”,一般都有几千两,曾国藩就得到一次到四川任主考的差事,可把他高兴坏了。

这一趟,四川省补贴了曾国藩 2400两,四川总督、布政使和几个道台每人送了 100两,加上其他官员送的,总共有有 4751两。另外,路过西安、保定等地,当地官员也会送,加上节省的旅费,曾国藩此行收入有 6000两之多。

以一两银子折合现在 200块钱算,大概 120万。

发了这样一笔财后,曾国藩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不仅把历年积欠的 1400两欠款还清,还给家中寄去了 600两银子还账,同时又拿出 400两赠送亲戚。

曾国藩的仕途很顺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十年七迁,很快就成了副部级的高官。

当了侍郎的曾国藩,年俸涨到 150两银子,各项收入加起来有 620两,因为不伸手捞钱,生活过得依旧紧巴巴,因为随着交往等级的提高,各项开支也加大了,交通费一年就要四百两。

所以没过多久,曾国藩余下的钱用完后,又得借债度日。曾国藩去北京当官后,从未回过家乡,并不是他不想回,而是经常手头紧张,不好回去。

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

谁能想到,堂堂的副部长高官,不仅欠了一千多两银子,连回家的路费也拿不出来。直到咸丰二年,曾国藩母亲去世,他才回到老家结束了十三年的京官生涯。

但是人走了账还得接着还,然而到了同治三年,曾国藩才把在北京欠的钱还清。此时的曾国藩,已经离开北京十二年并做了五年的两江总督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