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曼陀罗蛇存在吗 短史记

短史记

2023-07-15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问:想问一下编辑,华佗的“麻沸散”真的那么神奇吗?古代是否真有“蒙汗药”这种东西?

文 | 杨津涛

“麻沸散”和“蒙汗药”,按照古籍当中的记载,实际上是一种令人丧失意识的麻醉药物。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界搜集相关资料,曾致力于研制“中药麻醉剂”,可以视为“复原麻沸散/蒙汗药”的一种尝试。

这段往事,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的有无和效果。

古代史料中的记载

麻沸散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蒙汗药一词,则多次出现在《水浒传》中。

今人一般认为,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洋金花”(又称“曼陀罗花”、“押不芦草”),依据是古代史料笔记中的种种记载。

比如,北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说:

“五溪蛮反,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此事也见于《宋史.杜杞传》,说是杜杞平定广西环州蛮人叛乱后,用曼陀罗花泡制的药酒招待投降的蛮人,趁他们昏倒时,全部杀死。

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也说:

“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①

周去非曾在广西为官,他听说,强盗会把曼陀罗花磨成粉末,掺杂在饮料、食品中,让吃过的人昏倒。

图:曼陀罗花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列有曼陀罗花的入药方法:

“八月采花,阴干,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如醉,割疮炙火,而不觉苦也。”

就上述记载来看,这种“麻醉剂”的制作,可谓相当简单。只要先把曼陀罗花晒干,再用热酒服用,就能让人完全陷入麻醉,即使刀割、火烧,也不觉得疼了。

明代《新锲药性会元》《资蒙医径》、元代《世医得效方》等医书中,也都载有含曼陀罗花的麻醉药的配方,内容与《本草纲目》大体相同。

清代医书《石室秘箓》中,还记有一种不含曼陀罗花的“忘形酒”:

“羊踟蹰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晚。人即如睡寝,任人刀割不痛不痒。”②

如果真如书中所言,能让人感觉不到痛痒,那这种“忘形酒”,无疑乃是一种特效麻醉药。

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曼陀罗花”在梵语中是mandara-puspa,“麻沸”两个字分别对应了mandara(曼陀罗)和puspa(花)的首音节ma-、pu-,据此推测,“麻沸散”的配方,很可能来自印度。③

图:《三国志》记载了关羽治疗箭伤之事,但未提及任何麻醉药物

“中药麻醉剂”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国内麻醉剂短缺,中国医学界曾试图用“针灸麻醉”作为代替品;70年代,又开始致力于“使埋没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中药麻醉重放异彩”;及至80年代,还曾出现过“气功麻醉”。

这场“中药麻醉热”的结局,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究竟存不存在、效果几何。

“中药麻醉”的研究者王延涛等,曾四处拜访老中医、老药工,请教相关问题,得到的答复是:

“这些药许多都是剧毒药,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当作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内服有危险。”

据说,研究者听了之后,本着“宁愿自己试服千付药,也决不让阶级兄弟错服一口”的精神,通过“服下一碗碗红橙橙的药汤,筛选出了有麻醉效果的药物。”

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王延涛“特殊贡献奖”

这些被筛选出的药物,以曼陀罗花为主,另包括草乌、汉防己、当归、川芎等。用它们制作的“中药麻醉剂”,包括复方洋金花煎剂、洋金花流浸膏、复方洋金花冲劲、洋金花肌肉注射液、复方洋金花总生物硷注射液等。④

牵头研究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声称:截至1971年,他们应用“中药麻醉”,成功进行手术425人次,其中包括91岁高龄的老人和50多天的婴儿。这些研究者认为,“中药麻醉”不仅较为安全,还有一些西药麻醉不具备的特点:

1、有利于战备;

2、适合于农村;

3、剂型多样,给药途径多;

4、病员乐于接受。

但是,这些研究者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中药麻醉”,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麻醉深度不够”;而且,如果加大使用剂量,不但不能增加麻醉深度,反而可能带来躁动、惊厥等副作用。

无奈之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所编《中药麻醉》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应用中药麻醉剂时,均辅以氯丙嗪及杜冷丁等药物,以加深中枢抑制及镇痛效果,使手术能更平稳地进行。”

图: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编《中药麻醉》

该书对氯丙嗪、乙酰马嗪、异丙嗪、度冷丁、海得琴等“辅助药物”(又被称为“冬眠药物”)的药理及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书中建议:

“在麻醉诱导时,若感麻醉不深,可在短时间内同时追加小量冬眠合剂(或冬眠合剂中的某一种药物)及少量中麻药物……腹部手术时,若需要一时的麻醉加深,可在手术某一步骤操作前给予一定量的度冷丁。如脾切除手术,在探查和搬脾前,由静脉注入度冷丁25~50毫克,以加深麻醉。”

如此,当不难理解当年所谓的“中药麻醉”的实质。

此外,“中药麻醉”还存在“可控性较差”(无法控制患者苏醒时间)等问题,以及“术中窦性心动过速,术后短时视物模糊,少数病人有尿潴留,体温增高,体表包块,末梢神经炎”等并发症。⑤

以曼陀罗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之所以药效不佳,是因为:其主要成分东莨菪碱,只是一种“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以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暂时丧失意识,但不足以发挥真正的麻醉作用。

进入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氟烷、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丙泊酚等优质麻醉药逐渐普及,“中药麻醉”几乎完全停用。徐州医学院创办的《中麻通讯》(1974年),也先后更名为《麻醉学通讯》(1979年)、《国外医学资料》(1980年)、《国外医学.麻醉与医学分册》(1984年)和《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6年)。⑥

部分研究者,则开始尝试在“中药麻醉”中加入镇痛作用更显著的芬太尼类、肌松药、镇静催眠药、催醒药等,以“优化药效”。⑦

2017年出版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列为“高等院校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系列丛书”之一)中,对“中药麻醉剂”有如下描述:

“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像洋金花和氢溴酸冬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⑧

2017年出版的食品类专业教材《食品毒理学》中,在“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部分,对“中药麻醉剂”的介绍是:

“如曼陀罗等,但其作用不够稳定,常需加佐剂后麻醉效果才好。”⑨

也就是说,应用现代制药技术生产出来的“中药麻醉剂”,尚且不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古人以曼陀罗花为主药,或能借着酒力,让人一时陷入昏迷,亦即产生“蒙汗药”的效果(并不是那种用手帕捂鼻子就立刻让人昏迷的“当代都市传奇”式的蒙汗药),但要达到《三国志》中所载的“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麻沸散”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类记载,当视为一种不严谨的夸张。

图:80年代还有人用“蒙汗药”作案(见于《刑事技术》1988年第4期)

注释

①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3—127页。

②刘祖贻、孙光荣:《中国历代名医名术》,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9页。

③林梅村:《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学术集林 卷10》,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33—237页。

④⑤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麻醉》,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年。

⑥张立生:《已停刊的中国麻醉学杂志历史》,《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年第4期。

⑦戴体俊:《“中药麻醉”的回顾与思考》,见于《2017年麻醉药理学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⑧蔡照胜、刘红霞、吴静编著:《药工程专业实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3页。

⑨孙素群:《食品毒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6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