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非感染性角膜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暴露性角膜炎图片真实 第二节 非感染性角膜炎

第二节 非感染性角膜炎

2024-07-07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角膜基质炎

(一)发病特点:角膜基质炎是发生在角膜基质内的一种炎症,以胎传性梅毒感染引起的最为典型,经常波及双眼,主要发生于少年,目前国内已极罕见。结核、风湿、麻风等疾病也可波及眼部而发生角膜基质炎。

(二)临床表现:多见于5~20岁,常波及双眼,易复发;刺激症状重,睫状充血明显;角膜基质呈毛玻璃样混浊,轻度水肿,新生血管侵入深层;常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可有梅毒的其他体征,血清康-华氏反应阳性。

(三)诊断要点:角膜光镜检查显示在角膜基质层内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注意同时存在的原发疾病的诊断,如同时可对于麻风患者进行皮肤结节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针对病因全身给予抗梅毒或抗结核治疗。

2、眼部治疗:伴有虹膜睫状体炎,需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散瞳;点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及症状,但要持续使用,防止症状反复。

3、避 强 光:患者畏光强烈,可戴深色眼镜。

4、角膜移植:用于角膜瘢痕形成造成视力障碍者。

二、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一)发病特点: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不仅使角膜有十分敏锐的感觉,还具有调节角膜营养代谢的重要功能,是角膜免遭感染、变性等病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炎症、外伤、肿瘤压迫、手术损伤等原因使三叉神经受损,角膜知觉即告丧失,对外来机械性损伤失去防御反应,在营养代谢发生障碍的基础上,一旦上皮受损脱落,很易遭至感染,引起神经麻痹性角膜炎。保持角膜湿润,预防感染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

(二)临床表现:

1、角膜知觉减退或丧失,瞬目反射迟钝;

2、角膜上皮乾燥、混浊、大片剥脱;

3、继发感染、前房积脓,重者角膜穿孔。

(三)诊断要点:

1、角膜知觉减退,伴同侧面、额部皮肤感觉减退。

2、角膜病变由中央向周边,由浅入深发展,甚至合并感染形成严重角膜溃疡。

3、病程慢性、无疼痛、充血轻。

(四)治疗方案:

1、治疗原发病。

2、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眼垫包眼。

3、如继发感染,则按感染性角膜溃疡处理。

4、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5、长期不愈者,可采用睑裂合术和结膜瓣遮盖术。

6、对症支持治疗。

三、暴露性角膜炎

(一)发病特点:暴露性角膜炎是指睑裂闭合不全的各种病变,导致角膜暴露及瞬目运动障碍,泪液不能正常湿润角膜所发生的角膜上皮损伤。临床表现为角膜表面暴露,泪液蒸发过速,角膜上皮干燥、模糊、坏死、脱落、溃疡或角膜上皮角质变性,伴有基质浸润混浊。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

(二)临床表现:

因角膜表面暴露,泪液蒸发过速,角膜上皮干燥、模糊、坏死、脱落、溃疡或角膜上皮角质变性,伴有基质浸润混浊。如果睑裂闭合不全的程度较轻,或由于闭眼时眼球上转关系(Bell现象),只有三分之一或更少的一部暴露出来,则角膜损害也局限于该部,因角膜知觉减少,对异物的侵袭不能反射阻挡,故易损伤,甚至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三)诊断要点:

1.各种原因所致的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

2.暴露的角膜、结膜干燥,角膜上皮脱落甚至溃疡形成。

(四)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人工泪液和角膜保护药水和药膏。

(2)抗生素。

(3)隐形眼镜。

(4)自体血清眼药水。

2、手术治疗:羊膜移植、眼睑缝合手术(分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四、免疫性角膜炎

(一)发病特点:也称其为蚕食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疼痛性角膜溃疡,通常位于角膜周边部,呈进行性发展,其确切病因尚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角膜外伤、手术或感染(蠕虫、带状疱疹、梅毒、结核、丙型肝炎、沙门氏菌等)。

(二)临床表现:

1、多发于成年人,多数为单眼发病,老年人症状较轻,进展缓慢,年轻人多有双眼发病,症状重,进展快。

2、主要症状是剧烈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

3、病变初期,周边部角膜出现浅基质层浸润,浸润缘呈潜掘状,略隆起,最终累及全角膜,少数患者溃疡向深层发展,并向中央区浸润,可引起角膜穿孔。溃疡不超过角膜缘侵犯巩膜是本病的特点,当溃疡向中央发展时,溃疡周边区上皮可逐渐修复,伴新生血管长入,出现周边部纤维血管模样增值。

(三)诊断要点: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基本确诊,但是,诊断本病应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Wegener肉芽肿等病引起周边部角膜溃疡,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排除这些病。

(四)治疗方案:

1、此病的治疗相当棘手,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或胶原酶抑制剂(2%半胱氨酸眼药水)滴眼,2%环孢素A油剂或他克莫司(FK506)滴眼液滴眼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水及眼膏预防继发感染。适当补充维生素类药。对病情较重者,可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环孢素A有一定疗效。

2、此病多需手术治疗,角巩膜病灶浅层切除联合相邻结膜切除术可控制病情;如病变较大或已侵犯瞳孔区,可根据病变范围采用新月形、指环形或全板层角膜移植;如溃疡深有穿孔危险或已穿孔,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五、浅层点状角膜炎

(一)发病特点:浅层点状角膜炎是角膜上皮三种病变类型的总称,即点状上皮角膜炎、点状上皮糜烂和点状上皮下浸润。它们常同时存在,只是轻重和病变范围有所偏重和不同。在各种细菌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时,常合并角膜的上皮糜烂和点状表层炎以及多膜边缘部上皮下浸润,这些病变在角膜上有时呈散在性,有时在全角膜上弥漫性分布,特别是角膜周边部较多。

(二)临床表现:

1、畏光、刺疼、酸磨、视力模糊或雾视症。

2、角膜上皮层出现散在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细小的结节状或灰色点状混浊,通常位于角膜中央部或视轴区。可伴有上皮及上皮下水肿,但无浸润。病灶附近角膜上皮呈现放射状或树枝状外观,有时可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三)诊断要点:浅层点状角膜炎只是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的同一类似性表现,在诊断时除关注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应区分其不同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断,以便对应其相应治疗。

(四)治疗方案:腺病毒病毒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的最普遍型)引起的浅层点状角膜炎约于3周内自行消散。睑缘炎、沙眼和干燥性角膜炎需特定的治疗。暴露于紫外线后所致者,可用作用短暂的睫状肌麻痹剂、抗生素眼膏和包封患眼24小时。戴用接触镜过久引起的,可用抗生素眼膏(例如0.3%妥布霉素)治疗,但不要包封患眼,因严重感染的发病率高。这些患者次日需复诊。如果浅层点状角膜炎由局部药物或防腐剂引起的,则须停用这些药物或防腐剂。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选择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点眼治疗或预防感染。

3、微量皮质类固醇:点眼或配合其他抗生素药物点眼。短期少量使用可迅速缓解炎症,但大量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多。

六、丝状角膜炎

(一)发病特点:角膜上皮部分剥脱,呈卷丝状,一端附着在角膜表面,另一端呈游离状态,称为丝状角膜病变。该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

2、基底膜与前弹力膜接合异常;

3、类粘液形成过多,多见于乾眼病和腺病毒或单胞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神经营养障碍性角膜炎,沙眼或胞疹引起的瘢痕性角膜结膜炎。

4、此外角膜擦伤,戴角膜接触镜,内眼手术眼部包扎也可引起本病。

(二)临床表现:

1、患眼异物感或摩擦感。

2、角膜表面可见数个上皮索条,一端固定,一端游离。

3、常合并角膜点状上皮糜烂或表层点状角膜炎。

(三)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确诊,裂隙灯下可见角膜表面有上皮卷丝有助诊断。

(四)治疗方案:

1、去除诱因。

2、表麻下擦去角膜丝状物。

3、角膜滑润剂及抗菌素眼膏涂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