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形成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怎么形成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春秋战国怎么上的户口 为什么形成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形成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怎么形成的?

2024-01-16 06: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春秋战国是怎么形成的?

“春秋”的命名,取自孔子所修的鲁国史书《春秋》之名不过孔子所谓的鲁国春秋和春秋时代在时间上稍有差异。这是因为鲁史春秋起源于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结束于周敬王39年(公元前481年),前后共242年。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长期战乱,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政治上:西周灭亡,周王室势力失坠,失去了控制地方诸侯的能力。各地诸侯处于无中央政府的状态,互相兼并和残杀,形成了政治上的混乱。

2、经济上:铁器的发明与人口增加,原有的井田制度无法再维系国人的生活,这成为了社会动乱的导引

3、异族入侵:中原政治和经济的混乱,残杀异己,导致了异族势力(戎狄与荆蛮)觊觎中原之心而趁虚而入,所以战乱愈发扩大,战祸愈加蔓延

太子宜臼在申即位天子,称为周平王。但此时镐京已经破烂不堪,没有能力防御外敌的进攻,于是周平王决定东迁,东迁至成周(河南洛阳),定都成周,史称“平王东迁“。

自此,周王朝由盛而衰,不过,周没有像夏商一样,被继起的诸侯取而代之,而是转化为诸侯混战、各不相让的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

自此,春秋战国拉开了序幕。

二、春秋战国的由来?

就是由《春秋》一书的名称而来。

因为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段时间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力量逐渐强大而轮流称霸,王室徒有虚名,只能依赖诸侯霸主发号施令,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它恰好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

“春秋”结束后,各诸侯已经不满足于称霸而是要兼并他国称雄,诸侯之间混战不休,直到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这段时间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历史上称之为“战国”。

其名称的由来存在两种说法:一是由《战国策》一书所得名,其记载的历史时期与这段时期相吻合;二是因为春秋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极为频繁,所以被称为“战国”

1、名字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2、分界线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3、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三、为什么要成立春秋和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这是对东周乱世的一种概括。

四、春秋为什么变成战国?

1、时代变迁所致。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实力增强,为了兼并和扩大实力而发动兼并战争;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卿大夫夺取诸侯的权力,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现象;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文化上,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而奔走。

2、性质变化所致。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崩溃时期,表现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经济上的井田制崩溃;文化上,等级序列的传统礼仪被漠视。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表现在:战争不再是争霸,而是为了统一;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文化上的法制观念逐渐确立。

周王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不服中央管,开始各自扩大地盘,蚕食鲸吞其他诸侯国,战火不断,故而称为战国

五、为何会出现春秋战国?

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可能约在公元前1025年,而不是传统的公元前1122年),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

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据认为,在周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有约170个政治实体。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们在内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官员。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周代的下一个分期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

七国中包括远处华夏大家庭极西端的秦,但不包括周王室本身。

当公元前770年一次夷狄的进攻迫使周王室放弃今西安(在陕西)附近的西都,而在今洛阳(河南)附近建立新都,也就是东部的都城重立王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远不如前)时,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

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六、为什么是春秋战国?

春秋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七、春秋战国怎么形成?

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八、为什么分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命名是因为当时孔子曾经编撰一部名为《春秋》的书籍,其中记载了孔子在鲁国从鲁隐公到鲁哀公的一段历史。恰巧在时间上大致符合东周的前一个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也就被称为春秋时期。而到了之后的一个时期,由于列国争端混战,导致大大小小战争不计其数,所以这段时期被形象的称为战国时期。

1、原因:

2、分期:

1、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 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2、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九、为什么有春秋战国之分?

为了明显区分东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将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这一名称来自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一书,因其书所记载的历史大致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的时间相当,所以将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

而后半期称之为战国,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诸候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以秦国向东攻灭东方六国为主要历史事件,到后期仅形成七个较大的诸候国,彼此争战,所以称之为战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