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寻访三毛(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星辰录 在撒哈拉寻访三毛(组图)

在撒哈拉寻访三毛(组图)

2023-05-27 1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毛故居44号三毛来往频繁的邮局三毛在撒哈拉生活的城市拉阿雍  梦野(旅行家)

  每次与朋友说起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大家都会想起《撒哈拉的故事》,自然又都会讲起书作者三毛。当我也来到三毛随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属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对四十年前三毛选择在这里生活有点肃然起敬。

  讲三毛生活过的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头脑中关于撒哈拉的混乱概念先简单清理一下。多数国人对撒哈拉的了解,来自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写作生活之地,沙漠里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说,变相地以为撒哈拉沙漠是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

  其实不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沙漠,位于非洲大陆的北部,从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尼日尔、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西撒哈拉(摩洛哥控制),横贯从东部红海到西部大西洋整个东西走向的非洲大陆。三毛讲述撒哈拉故事,是否就是在讲这一片沙漠之中的故事呢?或者说她就是生活在那个撒哈拉大概念下广袤无边、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腹地?不是这样。

  三毛生活的地方叫Laayoune,中文叫拉阿雍,是西属撒哈拉地区的一座城市,这个地方归于西属撒哈拉,因为1975年摩洛哥接手这片土地之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从非洲大陆的版图上看,拉阿雍位于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的西部边缘地区,确切点说是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尽头,是大西洋的海边城市,而不是我也曾去过的撒哈拉沙漠中端的突尼斯和利比亚那些茫茫无边、风暴弥漫的撒哈拉沙漠腹地。拉阿雍可说是撒哈拉沙漠范围内一座沿海城市。东临撒哈拉沙漠边缘,西临大西洋,真正意义上同时被沙漠和大海包围。我在飞机上俯视拉阿雍城市的周边环境,能确切感受到一半是大海,一半是沙漠的浪漫风情。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这片土地,统治了当地的撒哈拉威人,柏柏尔人,摩尔人等,1884年这片土地被西班牙占领,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975年西班牙撤离。拉阿雍是当时西属撒哈拉的首府,也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城市。三毛和荷西原本住在西班牙的马德里,荷西为了满足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的夙愿,在西属撒哈拉的拉阿雍一家磷矿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1973年2月荷西前往西撒哈拉的拉阿雍开始工作,4月份三毛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梦里的情人”撒哈拉,开始了一段真正艰苦的异乡生活。

  1975年西班牙在当时政治和军事的压力下撤离西撒哈拉,所有当地的西班牙公司和西班牙人也都跟着撤离。这年10月荷西与三毛也随之撤离拉阿雍,前往隔海相望的西班牙另一个殖民地加那利群岛。1979年荷西因为潜水工作,在加那利群岛不幸溺海过世……

  待我们了解了当时这个历史大背景后,就能更加清晰地知道三毛在撒哈拉生活与经历的来龙去脉。拉阿雍这座城市在三毛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她在这里结婚,在这里做中国菜,第一次用三毛笔名发表文章,用撒哈拉沙漠的背景写出一篇篇充满异国情调的乐观有趣的故事。作为作家,三毛成名在这里,《撒哈拉的故事》成名也在这里,准确说,成名在西撒哈拉的拉阿雍。

  邮局、法院,

  与三毛有关的故址

  曾经阅读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这次来拉阿雍,又再一次仔细阅读原著。本以为既然是文艺作品,书中若出现一些虚构的地方或人物也是合理的,但是身临其境地对照,惊讶地发现,三毛写的这本书中,无论是城市名称,地理方位,还是书中出现的很多建筑、大街都是与拉阿雍这座城市非常吻合的,就连沙漠天空的蓝色,被风沙掩埋的公路,都像是书中场景的重现,的确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文艺作品。Laayoune是法语,翻译为拉阿雍,英语叫El Aaiun,翻译为阿尤恩,但是当地人基本上都叫拉阿雍,三毛书中的城市名字阿雍,估计就是根据法语拉阿雍而来。

  我去过拉阿雍两次,每次在大街上都会碰到联合国维和人员中一些中国军人。一名中国军官听到我们几个人在大街上讲普通话,就微笑地主动与我们打招呼,并问我们是否来此地参观三毛的故居。他说每一个中国游客来到遥远的拉阿雍,都是来看三毛故居的。既然我已经来过一次,他就不陪伴我们去寻访了。在他的印象中,寻访三毛的故居和书中场景几乎是所有中国游客来拉阿雍的唯一目的。

  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坐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西属撒哈拉的首府拉阿雍。我有幸在当地找到《撒哈拉的故事》书中重要人物姑卡纯属万幸和偶然。

  但其实,按照书中的描述寻访三毛的故居并不容易。书中的线索并不多,要不是借助当地人的引路指点,很难找到三毛“中国饭店”的故址、卖鱼的国家旅馆、结婚的法院和寄发书稿的邮局。之前的名称与现在都不一样。但相对来说,法院和邮局比较好找,问当地老人四十年前的邮局在哪里就可以。这些故址,除了法院和邮局已经变成危房废楼等待拆迁外,四十多年后的三毛故居和国家旅馆还是没有变。国家旅馆现在叫帕拉多酒店,还是每日照常营业。酒店内的环境基本上与三毛书中的描写一致。

  三毛的故居44号已然有新房客入住。我找到故居的那一天,正好看到新房客在门口,问他有没有经常看到其他中国游客来这里参观拍照,他说他昨天与家人刚刚搬到这里,不太清楚故居的旧有状况。倒是隔壁40号房客、一位穿着伊斯兰袍子的老人告诉我,他住在这里有一阵子,经常看到中国游客来此拍照。老人现在也已经知道,原来四十多年前这个44号曾经住着一位有名的中国作家。

  中国游客有时候试图进入三毛故居参观。但老人告诉我,这里的居民如果家里有女人或者是因为隐私问题,轻易不会允许陌生人进屋参观的,个别情况除外。老人向我发出邀请,去40号他家里坐坐喝茶。他说他的居住环境比44号面积大,甚至打算邀请我上楼一叙。我觉得过分打扰别人的私密生活不太合适,与他喝茶聊天后便离开了金河大道的三毛故居。

  下转34版

  上接33版

  意外找到“娃娃新娘”的线索

  当天晚上在拉阿雍与当地人一起喝茶聊天,我脑海里老想到的是三毛书中的重要人物罕地。书中他是当地一位老警官,三毛经常在笔下提到他。

  偶然又偶然的事发生了,在我一直打听这个老警官时,一名当地人告诉我的向导,他认识这个老警官罕地的家人,并且给了我们罕地家人的电话号码。我赶紧催促向导电话约见他,电话一打完,他就表示马上赶过来。

  那天晚上在路边昏暗灯光下第一次碰面的情景我记得特别清楚:

  “你好,我叫梦野。”

  “你好,我叫拉比德。”

  “你认识罕地吗?”

  “是的,他是我父亲。”

  “你曾经听你父亲说起过一个中国女作家吗?”

  “我知道,她叫ECHO,她身边还有个大胡子男人。”

  “天啊,你这个也知道!大胡子是她老公吧?”

  “对,我见过,叫何塞。”

  “是的,是的……那么我可以见见你的父亲大人吗?”

  “……对不起,我父亲已经过世了。”

  “对不起,拉比德……”

  “记得你父亲曾经是一名警官?”

  “是,父亲后来成为军队的一名将军。”

  拉比德说的大胡子何塞是西班牙语JOSE的发音,中文翻译叫荷西。我突然想起,书中还有一个章节叫《娃娃新娘》,主人公小姑娘叫姑卡。既然拉比德是罕地的儿子,他就一定知道姑卡。

  “我看过ECHO的书,书中讲起过罕地的小女儿叫姑卡。”

  “是,她是我姐姐,我们现在还经常在一起。”

  “……不会吧?也在拉阿雍?我可以见到姑卡?”

  “是的,她在拉阿雍,我可以打电话给她问一问……”

  拉比德当场打了电话给姑卡,通话后对我说,他姐姐在家里,他现在可以带我去见姑卡。

  天啊,不会吧,就这么简单,找到了姑卡!找到了三毛书中的真实人物——娃娃新娘姑卡!!

  我当场拿出背包中三毛的中文书籍《撒哈拉的故事》,表示要送给姑卡。

  趁着夜色,拉比德开车带我去姑卡家,我坐在后座看着驾驶座上谈笑风生的拉比德,仿佛做梦一样没有回过神来,用一句“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书中人物会栩栩如生地生活在当下世界里,更没有想到,书出版四十年之后,我还能与书中人物有幸相逢!

  车子停在路边一堵米黄色的墙根下,我守在那里等着拉比德入巷去找他姐姐姑卡。拉比德告诉我,当地风俗如果丈夫不在家,女性是不可以引领其他陌生人进入家里,所以这次我就在围墙下与姑卡见面并拍照留念。她邀请我下次去她家里做客,我也表示我会带我的朋友们一起再来她家里做客。

  在当年的“娃娃新娘”姑卡家做客

  赶在她家人都在的时候,我们又去了一次。姑卡的家位于拉阿雍的南面老城,虽然没有她家的地址和电话,但是照着上次的行车路线我们还是顺利到达。姑卡家很简陋,却整洁而温暖。大家围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四周沿着墙角是一圈沙发,桌子上摆着一些喝茶用的饼干,还有一些当地非常流行的用来泡茶的薄荷叶子。

  姑卡穿着一件宽松飘逸的撒哈拉威女性的大裙子,坐在地毯上为我们煮开水泡薄荷茶,大家都席地而坐。

  姑卡所穿的服饰与当地摩洛哥女性包裹严实的风格不同。拉阿雍的当地女性叫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女性穿着打扮更像印度纱丽,在三毛书中也写到过她们的服饰。虽然也是传统服饰、头巾披挂在身,但是她们所使用的面料并没有被绑得很紧,这样行走起来,反而有点松散和飘逸。

  我带来的三毛书籍除了《撒哈拉的故事》外,还有一本有大量图片汇集的书籍,书名叫《三毛》。姑卡的丈夫坐在姑卡身后的沙发上与我的向导聊天,我渴望与姑卡多聊天却苦于不会说阿拉伯语,好在我会说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而姑卡是生长在西班牙属地,所以她会说西班牙语,我还能与她对上几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