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的长沙足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星沙医院上班时间表图片 田汉的长沙足迹

田汉的长沙足迹

2024-07-13 0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田汉大剧院,是田汉生前未曾到过,甚至未曾想过的一个所在,但是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却是长沙人用最鲜活的方法,让世人和后人铭记田汉:在这块土地上,曾有这样一个人,以笔为器,以戏为矛,战斗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

田汉的长沙足迹

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的田汉故居,是长沙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周柏平摄

2002年,红太阳演艺集团进驻田汉大剧院,长沙歌厅文化进入高潮期, 田汉大剧院亦成为了长沙新的文化名片。 周柏平摄

抗战时期,田汉在长沙留芳岭居所前与平剧、湘剧队合影。资料图片

申芙蓉 刘月娥

6月1日19时30分,大型现代湘剧《国歌·时候》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免费为孩子们上演,颇受关注。

是的,说到田汉,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知道的便是——他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而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三位奠基者之一,有“现代的关汉卿”“中国的‘戏剧魂’”之称的田汉,其戏剧及其因戏生辉的人生历程,却并不广为人知。而长沙,这个培育了田汉的戏剧情怀,提供了其戏剧舞台,并实施了其戏剧理想的城市,也少与田汉其人相提并论。

6月,在满城的栀子花香中,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去追寻长沙城与田汉的风云际会,解码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一段段感人过往。

从田家塅茅坪到仙姑殿山下的“栖凤庐”

那个坐在肩头看戏的伢子

长沙县东乡田家塅茅坪,曾叫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大屋组,现在叫作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

1898年3月12日,一个男孩降生于此,他的本名叫田寿昌,乳名叫和儿。

田家塅茅坪的田家大屋,坐北朝南,土砖砌成,正堂两楹,两旁为杂屋,屋前临塘。共有大小房间18间,是典型的清末两进式普通民居建筑风格。

长沙县文化传统悠久,湘剧、花鼓戏、湘昆、皮影戏、木偶戏、竹马灯、彩莲船等盛行,凡寺观会馆、大村小镇都少不了戏台,人们称之为“戏窝子”。每逢年节、红白喜事、庙会,“戏窝子”会有各种演出。田汉从小便坐在长辈的肩头,穿村走户地看戏,对于戏曲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湘剧,更是情有独钟。田汉9岁时丧父,家境一落千丈。田汉的母亲独自抚育三个年幼的儿子,她白天帮佣选丝,晚上热爱戏曲的她给田汉兄弟说戏文,是田汉戏剧上的启蒙老师。田汉10岁时,他们寄居在老家以北的仙姑殿山下的“栖凤庐”,庐主系田家远房亲戚“梁三娭毑”,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会背《西厢记》。田汉在此阅读了《西厢记》《红楼梦》等才子书,这使他受到了文学熏陶,对于讲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

田汉故居于2005年修复,内设田汉生前物品陈列,2010年7月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长沙县以田汉故居为中心,开始规划建设“田汉戏剧小镇”。今年5月21日,田汉艺术小镇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盛大举行,以雅礼田汉实验学校为代表的一批项目投入建设,这里将成为长沙具有代表性的集红色旅游、教育研学、乡村休闲、戏剧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片区。

从桂花井、化龙池、荷花池到成功街

誓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的进步少年

1909年,11岁的少年田汉,离开老家,在长沙县清源庵学堂读书。一年后,田汉考取了长沙选升学校,来到了长沙。又一年后,他考取了位于桂花井的修业学校。1912年2月,他又考取了位于化龙池的新成立的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半年后,学校从化龙池搬到荷花池。1914年又因学校资金短缺,学校从荷花池搬到成功街附近的李公庙和城隍庙上课,将校园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每月400银元的房租,用来补贴教学之用。

在这六年时间,田汉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一个追求进步、酷爱戏曲的少年。

长沙的选升学校相较于县里的学堂,学科门类要丰富很多,而更多的是长沙当时戏院林立,戏类繁多,也就是在这里,田汉接触了京剧,并且一下子着了迷。同时,他也接受了新思想,在学校举行的反对清政府的爱国集会上,他还登台讲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因为向往革命气息更浓的地方,1911年,他和柳之俊、陈建五、张伯陵三位好友在升学时都选择了更加开明的修业学校,投考前他们改了自己的名字,田寿昌改名为“田汉”,而四个人名字的末字合起来念作“英雄怀汉”,从此,世界有了一个叫“田汉”的人。

在修业学校,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田汉瞒着母亲参加了长沙的学生军,三个月之后,学生军解散。田汉的母亲知道了这个不满12岁的孩子竟然要从军,吓得从乡下赶到了长沙。她在丧葬品店扎过花,在织布厂当过临时工,采过茶,摆过茶摊儿和杂货摊儿,给人家洗过衣服、做过针线活儿。不管再难,她都坚持在长沙打工,陪伴着儿子成长。

1912年2月,田汉为减轻母亲的负担,考入刚刚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一班,因为这里不收学费。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导师——徐特立。徐特立很赏识田汉的文学才华,把自己买书用的折子免费给他去买书,又在夏天送给田汉蚊帐,让他安心读书。更为重要的是,徐特立支持并助推了田汉对于文学及戏剧的爱好。

徐特立鼓励田汉和他的同学写出有意义的诗文,贴到窗户上,让大家分享。于是,田汉等人认真地办起了“窗户报”。徐特立是“窗户报”的热心读者,常常将其中的好诗文刊登在他主办的《教育周刊》上,这对田汉等人是极大的鼓舞。

田汉爱看戏,当学生军时,他曾利用军人看戏不要钱之便,废寝忘食地在长沙各大戏院看戏。1913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回长沙组织文社,演出《热血》《不如归》《猛回头》等新剧,“给湖南播下了新剧的种子”。徐特立对于田汉的爱好一如既往地支持,还曾为田汉专门介绍过欧阳予倩的这种新剧,激发他对革命戏剧的兴趣。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田汉在13岁时便开始了戏剧创作。1912年,他完成了戏剧文学处女作《新教子》,讲述一个汉阳之役阵亡军人的妻子教育儿子继承父志为国家为民族效力的故事,发表在《长沙日报》上。1914年,他与黄芝冈等同学一起编《青年》杂志,并在上面发表过两篇剧本。1915年5月,田汉仿照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写作了戏曲剧本《新桃花扇》,对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卖国求荣,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进行了讥讽,这个剧本连载于上海《时报》副刊,当年他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

1916年,田汉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离开了长沙。他在国外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之后,更加明确了自己“艺术救国的理想”,他甚至在自己的文章中署名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如今,几经变迁的修业学校依然书声琅琅,隐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南侧的巷陌之中,这里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体操摇篮”。而长沙县师范学校早已更名为湖南长沙师范学院,2003年学校办学主体已由原长沙市蔡锷北路荷花池校区,迁往长沙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南(星沙)、北(安沙)两个校区。而在星沙校区的西边,正是徐特立公园。徐特立的全身雕像站立在公园前,他用慈爱而坚定的目光,呵护着这片校园和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从皇仓街远东戏院到三公里医院

热血沸腾的抗战文化先锋

上个世纪的长沙皇仓街,因众多粮仓云集而得名。如今这一地名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地名,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五一市民广场”及其周边区域。长沙的“三公里”,因曾住过“曾公”(曾国藩)、“左公”(左宗棠)、“陶公”(陶澍)这三位近代名人而得名。曾经的长沙三公里医院其名亦已不存在,在三公里这个地方,却有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无论是皇仓街还是三公里,都已是长沙主城区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但是在80多年前,这里却汇聚着一批因戏结缘,又用戏做武器,冲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这里回荡着高昂而激越的爱国之声。

1937年11月,已经名震中国戏剧界的田汉受命回到长沙宣传抗战,在这里发表了诗歌《返长沙》,并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其书《抗战与戏剧》。12月初他离开长沙赴武汉参加大规模抗日公演的组织工作。1938年1月,他再次回到长沙,住在皇仓街28号远东戏院的楼上,与众人创办了《抗日报》。

他不仅以《抗日报》为阵地,发表了一批文章和诗歌,更为了做好抗日宣传工作,于当年11月,为长沙的平剧宣传队和在长沙的湘剧团体约300人举办“战时讲习班”,并将长沙的湘春园、景星园、百合戏三个湘剧班的艺人组成三支演出队,分赴湘东、湘南作抗日宣传,后来演出队增加到七支。

“文夕大火”后,田汉与洪深受周恩来之命返回长沙赈灾,开启了“以戏剧复兴浩劫的长沙”行动。他们将流离在外的戏曲工作者召集到长沙,除了抢救伤员、抢救粮食、清理街道、发放赈灾物资外,还组织他们在又一村民众剧场和南门城南戏院上演他改编的历史剧《土桥之战》等,“废墟上的戏剧,便以新的战斗姿态展开”。

1939年1月,为提高剧队的表演创作水平,田汉与刚从法国回来的音乐家任光、戏剧工作者龚啸岚、李也非等一道,组织湘剧和京剧艺人两百多人,在长沙三公里医院举办“战时歌剧训练班”,并请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等人讲课。“战时歌剧训练班”提出两个口号:“改革生活”——改变中国演员的“准农奴”的状态;“供给剧本”——用新的历史观点编写历史剧。

他提出“只要把旧的形式加以新的抗战内容,照样可以用作抗战的宣传工具”,并撰写了《关于旧剧改革》一文,阐述戏曲的继承、革新、发展问题。根据传统戏改编的戏曲《旅伴》《武松》《江汉渔歌》《土桥之战》等,在宣传抗敌上成为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田汉的戏改思想的指导下,当时湘剧名艺人罗裕庭把湘剧杂戏《讨学钱》的唱词换上抗日新词,徐绍清把传统戏《胡迪骂阎》改成《骂汉奸》,姚华定把《收杨再兴》改成《新九龙山》,“长沙演艺界的艺人改编抗战剧蔚然成风”。

天心阁“听雨之会”

振兴中国戏剧的开拓者

1956年5月,作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的田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长沙考察湖南的戏剧工作,他深入省市剧团、走访艺人宿舍、检查演出场所。5月22日,为了慰勉曾参加抗日救亡的湘剧艺人,田汉邀请了20余人到天心阁举行茶会座谈,因那日阴有小雨,田汉戏称为“听雨之会”。此次座谈会调查和探讨了关于戏曲改革、剧团建设、艺人生活等问题。之后,田汉将调查结果及群众意见向湖南省委做了汇报,并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在田汉的努力下,省委拨款20万元用作推进和改善这方面的工作经费,助力湖南戏剧发展更上层楼。

为培养适应新中国需要的新生戏曲力量,在田汉的指导下筹划建立了新型的国办戏曲学校——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田汉亲任校长,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戏曲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

对于湖南湘剧的复兴与发展,田汉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团结了一大批湘剧演员,抗战期间田汉先后整合组建了7个抗日湘剧演出队,人数最多时有500多人。其次是他帮助湘剧创作、挖掘、整理了一大批经典剧目,除了抗日时期的《旅伴》《武松》《江汉渔歌》《土桥之战》《讨学钱》《骂汉奸》《新九龙山》外,新中国成立后,还推出了《追鱼记》《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兄》等重要剧目。三是他积极推动组建了湖南省湘剧团,1949年7月在北平的田汉给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湖南军管委主任的萧劲光写信,希望能成立一个湘剧团。长沙和平解放后,不久便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使一批艺人享受军人待遇,这使得湘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四是他曾于1936年在为湘剧界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他应二表舅蒋寿世之请,力邀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来长沙,灌制了湘剧唱片30余张,参加的演员有16位,几乎囊括了当时的主要湘剧名家,保护了一大批湘剧剧目和精彩唱段。五是他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关心湘剧艺人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他先后写作了《怀湘剧死难诸友》《湘剧忆事》等诗歌和《必须切切实实改善艺人的生活》《谈湘剧团的人和戏》《悼战斗的老艺人黄元和之死》等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艺人们的生活。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鼓励开办湘剧培训学校,1953年,湖南创办了湘剧小演员训练班,开始培养湘剧艺术人才,这个班后来发展成为湖南省艺术职业学校。田汉曾多次来到长沙视察该校,并多次在北京看望进京培训和演出的小演员,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以戏报国。

长沙田汉大剧院

一座鲜活的艺术纪念碑

田汉自1916年从长沙县师范学校毕业赴日本学习,其后的52年人生中,11次回到长沙。他对长沙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念,而长沙这座温暖而激情的城市,同样以拥有过这样一个伟大而纯良的灵魂而自豪。

1999年10月,在长沙的劳动西路,有了田汉大剧院,这是家乡人民为田汉设立的一座纪念丰碑。大剧院分大剧场、音乐厅、田汉纪念厅及艺术走廊、前坪田汉群众文化广场四个部分,有1206个座位,拥有国内一流的16米旋转舞台和四块升降台,全数字化控制的音像灯光设备,以及超大型的LED电子屏幕和世界顶级的伯恩斯坦钢琴,软硬件在当时都是全国一流水准。

这座大剧院曾作为长沙市文化地标,火爆异常。2002年,红太阳歌厅入驻大剧院,开启了长沙歌厅的剧场时代。当时大剧院一年365天,《红太阳之夜》大型歌舞晚会天天上演,歌舞、小品、相声、杂技、戏曲等节目应有尽有,演员亦来自世界各地、风情独具。不仅本地观众流连忘返,也是外地客人游人的必到之所,如同现在的网红打卡地,大有“不到田汉大剧院,不算到长沙”之势。

今年,由歌厅全盛时代走来的田汉大剧院,开始了全面升级改造,将从通俗文化的歌厅演出转型为高雅文化的音乐剧演出,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除了内部装修外,田汉大剧院的提质改造也包括外立面,计划引入裸眼3D技术,形成震撼的视觉效果。

田汉大剧院,是田汉未曾到过,甚至未曾想过的一个所在,但是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却是长沙人用最鲜活的方法,让世人和后人铭记田汉:在这块土地上,曾有这样一个人,以笔为器,以戏为矛,战斗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

来源:长沙晚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