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人文记忆丨海伦路上的书法大家沈尹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星月夜原稿 虹口人文记忆丨海伦路上的书法大家沈尹默

虹口人文记忆丨海伦路上的书法大家沈尹默

2023-12-28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作者请关注+星标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以图书馆活动信息发布为主,宣传虹口文化,服务广大读者朋友!

虹口人文记忆

海伦路上的

书法大家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原稿

这是刊登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期的一首现代诗——《月夜》,诗人借以霜风、月光代指“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侧面,描写了在霜风寒月中,独立不倚的“我”,不依附顶天立地的高树而选择与之并立,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人格。

《月夜》被誉为“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且“具有新诗的美德”(《新诗年选》康白情评语),它是白话散文诗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现代诗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是开路先锋,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速度。而这首《月夜》的作者,就是沈尹默。

沈尹默,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教育家。祖籍浙江吴兴,在陕西汉阴出生,晚年定居于上海虹口。1905年10月,沈尹默与弟弟沈兼士一起自费赴日留学。次年夏天,因家境困难,提前结束学业归国,在杭州任教,后转入北京大学任文学系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五四运动时,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中国新文学大系》(1936) 称沈尹默为“新文学运动时期的干部诗人”。

沈尹默

从1918年1月到1920年1月,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18首白话诗,奠定了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的历史地位,他与五四文学革命主将胡适并称中国新诗开拓者。沈尹默对“五四”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唤醒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本人十分谦虚。

在1950年五四纪念前夕,他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自谦地道:“说起五四运动,我自己觉得有点惭愧,因为我在当时不是队伍中的一个战士,不过是伙夫之流,说得好听点,也不过是一名卫士,或者是一个伙夫头儿罢了。”(《新文学史料》1979年总第3辑)

沈尹默曾作编辑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封面

沈尹默在书法上的造诣非常高,是继清末何绍基后,唯一被收入《辞海》的书法家。他自五岁开始学习书法直到八十九岁辞世,中间从未间断对书法的书写和研究,他在书学理论上造诣精深,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沈尹默旗帜鲜明地继承和倡导传统“二王”书法,主张“回归二王书法”,明确指出由唐入晋的书法之路才是中国书法之正路。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认为他“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誉他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台湾著名学者林尹先生称他的行书为“米元章(米芾)以下第一人”。

沈尹默为周作人书房“苦雨斋”题字

他除了在书法创作实践中致力于弘扬帖学以外,还花大心血以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书法精英人才,渐行渐远而影响了整个中国。作为书法泰斗的他,亲自倡导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复兴和繁荣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沈尹默

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条屏

其四

沈尹默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正式定居于虹口区海伦路504号,他生活简朴,作为大书法家用的却是一平方米见方的小书桌。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登门拜访,多次提出为其置换一处带有花园的住宅,均被婉辞。晚年居住在上海的沈尹默,掩去昔日的辉煌,他不提过去的成就,甘于平淡,临池学书,以之为乐。

据沈老的内侄女褚家玑女士回忆,旧时她在杭州一家教会学校读书,寒暑假时回到上海,常去探望姑妈、姑父。有次,姑父问他们几个孩子:想吃西瓜吗?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连声说:想吃想吃当然想吃。于是,清贫的姑父就画张扇面,让保姆拿出去卖了,换回一只西瓜,此景此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另补贴给他每月半斤食用油,他坚持不要,说是要与老百姓一样。家中的糕点票,他舍不得用,总是省下给岳父,自己只吃点蔬菜和稀饭。

沈尹默故居

海伦路504号

沈尹默深度近视,读书看报非常吃力,白天要对着太阳光,戴着2200度的眼镜,几乎贴在书本上,方能慢慢地读上一会儿。平日里有朋友或学生来访时,沈尹默只能大致看到人影,无法分辨他的脸。只有当来访者开口打招呼了,他才能根据声音分辨出眼前的人士是谁。

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周恩来总理邀请了几位文化界人士在上海参加宴会。沈老到达宴会厅时,周总理亲自开门迎接。但因为沈老视力欠佳,看不清来人,以为周总理是门口的服务员,所以把脱下的外套递给了他。然而当他们开口寒暄时,他才意识到周恩来总理正在接过他的外套。沈老连连致歉,深感过意不去。然而,即便视力如此之差,他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多年如一日的直觉,将字写得行云流水,入木三分。

据他的弟子戴自中先生介绍,他写书法时,基本都是凭感觉在写,有时沈师母或弟子帮忙伸纸,见他写偏了,会及时提醒他“朝里”“朝外”,他再作些调整,将每行字尽量写成直线。

“在上海北四川路海伦路的一幢日本式普通楼房中,我们会见了尹老。进门时,见他正伏案写字,他那写字的姿势很特别,脸部几乎碰着了纸。原来,他是高度近视眼。”(《回忆沈尹默先生——沈尹默逝世30周年纪念》费在山)

伏案写字的沈尹默

在“文革”期间,沈尹默曾被多次勒令写“检查”,认识思想。然而每当他的“检查”在海伦路门口贴出,没多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此无奈的沈尹默只好重写一份,但仍然遭遇了同样不翼而飞的命运。原来是因为有人对沈老的墨宝爱之心切,不顾“政治风险”,趁没有人看见之时将“检查”偷偷带走收藏。

“我曾将这故事求证于当年时常在沈老身边的戴自中先生。戴先生说,事情有是有,但因沈先生眼睛不便,其实有几次“检查”都是沈先生口述,由沈师母代写的。沈师母褚保权先生,身出名门,也是一位书法家,当然受沈尹默的影响,书风也颇有点接近,然而外人哪得知?一见沈宅又有新的“检查”贴出,也来不及辨个青红皂白,一概当作大师“墨宝”而纷纷珍藏起来了……”(《虹口33个文化镜头》)

沈老生前曾写下这样一段话:“革命的事情要天天去做,重要的事情要耐心去做,未来的事情要准备去做,别人的事情要帮助去做,复杂的事情要细心去做,不懂的事情要虚心去做,大家的事情要带头去做,个人的事情要抽空去做。工作繁忙时要细心些,处理问题时要慎重些,了解情况时要全面些,受到刺激时要忍耐些,碰到问题时要冷静些,遇到困难时要坚强些,待人接物时要热情些,工作方法上要灵活些。”

沈尹默的一生也如他所言一样,虚怀若谷,不随流俗,带着执着和磊落走过每个春秋冬夏。

撰稿人:袁臻

《沈尹默文献》

索书号:K825.72/3116-5

欢迎前往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

地方文献阅览室取阅

原标题:《虹口人文记忆丨海伦路上的书法大家沈尹默》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