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视点|小乳扇助力大产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昆明当地牛奶批发市场有哪些 大理视点|小乳扇助力大产业

大理视点|小乳扇助力大产业

#大理视点|小乳扇助力大产业|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乳扇,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牛奶做成片片卖”,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凡是到大理的人,总会慕名找一片这样的奶片来尝尝。不过,在大理,乳扇更像是一道家常菜,或者是小孩子的零食,对大理人来说,“牛奶片”一点也不怪。而作为一项传承百年的民间技艺,2020年,乳扇制作技艺也入选了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大理视点 | 小乳扇助力大产业

在大理市上关镇,有一家乐众乳扇坊,专门加工、制作和销售乳制品,同时带动了周边的养殖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上关镇奶牛养殖户们开始在自家牛棚里忙碌起来。补饲、挤奶、清理牛棚……虽然忙碌,大家却一脸的满足与幸福。

每天一大早,上关镇马厂村村民李育凤就开始忙活着给奶牛挤奶了,现在挤奶非常地方便,使用机器挤奶,既干净又卫生。李育凤告诉记者:“我们每天挤奶要挤两次,早晨6点和晚上6点,挤好的牛奶就送到乐众乳扇坊设在村里的牛奶收购点,每天可以挤70公斤左右的牛奶。”

今年53岁的李育凤和丈夫杨金贤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做农活的间隙,他们家里还养了三头奶牛,杨金贤还要负责乐众乳扇坊在马厂村里的牛奶收购。每天早晨7点,杨大哥就准时来到自家门外的空地上,等着附近的农户将牛奶送过来。

杨金贤说:“我们这个牛奶收购点,每天多的时候收购500多斤,少的时候收购300多斤牛奶。现在家里的收入还不错,在牛奶收购点有1000多元的工资,家里还养了三头奶牛,每天产奶量在70公斤左右,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

住在李育凤家附近的王吉仙家养了三头奶牛,10多年来,王吉仙家的牛奶都是交到收购点,几步路的距离,减轻了王吉仙的负担,定点收购也让她不用担心牛奶没有销路。

随后,记者来到了上关镇乐众乳扇坊,刚刚收集到的牛奶正被运送到厂房进行加工。进入到厂房,可以看到这里有消毒更衣室、鲜奶冷藏室以及封闭式晾晒房、成品冷藏间等,工人们在厂房里正在有序地进行乳扇的手工制作。

在操作台上,上关镇河尾村村民杨红凤正熟练地制作乳扇。6年来,她的乳扇制作技艺从生疏到娴熟,全靠乐众乳扇坊负责人杨琼的传帮带。

对于这份工作,杨红凤说:“我每天早上8点左右来到这里,工作时间8个小时,在这里做活方便,离家近,每个月收入2800元左右。”

像杨红凤一样,江尾村村民王晓兰也很喜欢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既能照顾年幼的孩子,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王晓兰说:“我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在这边工作可以照顾13岁的女儿,家里面也可以照顾得到,又可以赚到钱,改善我们的生活。”

乳扇是滇西各民族中自古流传的一种美味奶酪,将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故得名乳扇。乳扇吃法众多,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是大理白族地区待客的必备名菜。乳扇也可切碎后加进白族三道茶中的第二道甜茶里饮用。

大理乳扇作为历史悠久且最具大理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来大理旅游的游客也是赞不绝口,因此除了大理本地,省内外市场也有对乳扇的需求。

上关镇乐众乳扇坊负责人杨琼介绍:“我从2005年开始接触乳扇,那个时候我只是在家里面做,一天只做几小架,当时消费者都说我做的乳扇品质好,然后逐步就做大了,把周边的一些养殖农户都带动起来,他们每天都交售给我新鲜牛奶,还把周边的农村妇女集中来,把我所学的乳扇技艺教给她们,和我一起做乳扇。”

多年来,只要附近的村民找到杨琼,她总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做乳扇,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2019年,杨琼被评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理乳扇)代表性传承人。

杨琼说:“现在厂里面有固定员工6人,村里面有5户帮我加工乳扇,每户有2个员工。每天的乳扇产量有300多公斤,主要批发给大理和昆明客户。乳条是我们去年研发出来的,销量比较大,主要销往西藏,相当受欢迎,去年发了3000多斤,今年订购了5000斤左右。”

一直以来,杨琼坚持以乳扇传统制作技艺手工生产乳扇,因生产的乳扇品质优良、口感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为响应政府保护洱海的号召,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入湖河道造成污染,杨琼主动将原来距离弥苴河不到50米的乳扇加工点搬迁到上关镇江尾村委会赵家登二组,用实际行动保护洱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虽然大理市的特色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部分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宣传销售模式单一等困难和问题,如何依托乡村资源,让特色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成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香饽饽”,仍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

记者:朱滢 吴志

编辑:陈丝华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