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短刀叫什么 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

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

2024-07-17 1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太刀拵,来自于骑兵用的刀装,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刀鞘上装有两个安装悬挂配件的“足金物”,方便在骑马时佩带。这种刀的佩带方式,是刀刃向下悬挂于腰间。在进入江户时代后,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及各种法令的原因,太刀拵逐渐少见。

打刀拵,因在进入江户时代后长期的和平状态,武士们多为步行,此种外装遂得以兴盛。打刀拵通常没有“足金物”,只在刀鞘内侧装有一个“栗形”和一个“返角”,用来绑缠“下绪”,以便插入腰间。打刀的佩带方式,是刀刃向上,这也是打刀与太刀之间一个重大区别。

饰太刀拵,大类上归于太刀拵的一种。这种形式的拵起源于平安朝,形制和正仓院所藏的、自中国传入的唐大刀外装基本一致,后来逐渐演变为只用于觐见天皇及朝廷典礼仪式等重大场合,且佩带者还有官位等级以及装束上的要求。最严格的时候,这种刀装仅限于皇族以及参议以上官员使用。

这种拵的最重要特征有两个,一是两个“足金物”上都装有异常庞大的“山形金”,用来装配悬挂用的两条“足革”;二则是刀镡不是常见的日本刀镡,而是与唐大刀所用的中国刀剑格一样的格,日本把这种格称为“唐镡”。

饰太刀拵。为小田原藩大久保家的传世品,被日本刀剑保护协会鉴定为“重要刀装具”。这套金梨子地螺钿饰太刀拵,整个制造过程耗时约三年,为加贺守大久保忠真出任京都所司代(相当于现在的东京警视厅厅长)时,觐见第一百二十代天皇仁孝天皇时实际服用的刀装具。

(mrchild :勘误一处:没有东京警视厅,只有警视厅这个机构,可能受了影视作品影响,大家都误以为警视厅是东京警视厅的简称。警视厅没有厅长这职务,只有警视总监。)

白鞘(Shirasaya)

多以天然干燥而成的朴木为材料 (日本人认为人工烘干的木料会吸收湿气,不宜使用)。由于朴木所含的树脂较少,所以不易侵害刀剑本身。而“拵”的刀鞘需要涂漆,因此令保存在内的刀身处于一个完全密封的状态,而日本刀的收藏家多相信刀身长期处于 “没有呼吸”的环境中,会比较容易出现锈蚀。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所以,以长期保存的角度而言,刀剑应该被安置在材料简单清纯的“白鞘”之中,让刀能自由呼吸,到有需要公开摆放和携带的时候,才会配上“拵”。

换句话说,“拵”是刀剑出外时的礼服,而“白鞘”则是刀剑的睡衣。

但当刀身装到“白鞘”中之后,留下来的“拵”的各个组件就会松散不整,不容易保存也容易丢失。因此一些讲究的收藏家又会为空的“拵”在配上一支与刀身同形的木制刀,这种刀形木被称为“Tsuna”,它使得“拵”这一外装可以齐整成形地收藏。

图:完整的“白鞘”刀装形式。

镡 (Tsuba):

又称为“锷”,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刀挡、护手。

在日本刀的装具中,“镡”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价值仅次于刀身,因此各个时期都有相当多的专门制作“镡”的名家存在,很多名家还会在“镡”身铭上自己的名字表示品质,并防止假冒。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相当数量专门收藏日本刀镡的收藏家和爱好者,尤其是近年来,它的市场价值已经上升了数十倍之多。

日本刀的“镡”一般为金属制,有底、面之分,向着刀柄的那面是“表”,朝刀身的一面是“里”。

“镡”从形状来说,一般分为“葵形”、“丸形”、“角形”、“木瓜形”等几大类,要再细分的话,还可以继续分出数十种来。有些“镡”为了加强其美感或对镡本身做进一步保护,在边缘还会再包一圈其他材质的金属,如金、银等,这种与刀镡本身质地不一样、又不是和刀镡一体制造出来的护圈,叫做“覆轮”(Hukurin)。

“镡”的图案和风格千变万化,常见的雕刻形式有浮雕和透雕、蚀刻,质地多以铜、铁为主,图案装饰则主要采取鎏金银或者包金银工艺,也有不加任何工艺非常简朴的。一个好的“镡”,不但要工艺精良,图案也需要有相当创意和很高的审美意趣在内,因此这项工艺发展到后来成为了一门几乎独立于刀和刀装之外的另类艺术。

切羽(Seppa)

在刀身与手柄之间,除了镡和缘之外,通常还需要有两片薄薄的“切羽”,复杂的可以多达八片,如二战期间日本九八式军刀的切羽,就是典型。

图:日本陆军九八式军刀的八片装切羽及装配顺序,红色的为葵形大切羽。

图:五件套的古葵形镡和切羽。

首(Kashira) 和 缘 (Huchi)

装在手柄末端的刀装具称为“首”,手柄与”镡”(护手) 之间的刀装具则称为“缘”。“首”与”缘”通常都由金属制成,也有少数会以动物角、骨来制作,其装饰图案一般有鸟兽、花草、风景、神祗等,“首”和“缘”的图案风格及内容,必须是和“镡”、“鞘”以及整个“拵”是配套、一致的。

图:鎏金樱花图案的头(首)和缘。

柄(Tsuka)和柄卷 (Tsukamaki)

传统的日本刀的手柄和刀鞘,都是由专门的“鞘师”用朴木制作而成。

手柄的设计,按形状可以分为“并反”、“刃一” (又称刃方一文字)、“立鼓”(中间稍稍收窄的手柄)等几种。手柄形状的风格,必须要和“头”和“缘”的风格吻合,以求整体风格的和谐。

在手柄造好以后,专门的“柄卷师”会为手柄卷上“鲛皮”(Samekawa),让手柄有适合握拿不至于打滑,但也绝不过份的磨擦力。

所谓的“鲛皮”,并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鲨鱼皮,实际上它是产自东南亚一带的魟鱼 (Stingray)皮,属于魟科(Dasyatidae)及其他有关科的一些种类,在其鞭形的尾的基部旁有着一根或数根带倒钩的又大又尖的背棘,有时它们能长得很大。“鲛皮”历来是中国和日本刀剑类手柄的外装之一,但是在使用前需要浸水软化,才能被卷在刀柄上去。然而,干燥后的”鲛皮”又会收缩,所以可能会让已经卷好的“鲛皮”发生移位,因此一个优秀的“柄卷师”必需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精到的手艺,才能妥善地完成“柄卷”的整个工序。

一些优秀的柄卷师,能够将鲛皮的连接部位拼接得完全看不出界线,堪称天衣无缝。这种拼接术,实际是在拼接处按鲛皮的颗粒边缘进行切割,使两边拼合部位的颗粒完全吻合而看不见接缝。这需要极好的耐心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非一般人所能为。

图:魟鱼 (Stingray)皮,可以看见尾基部附近的大背棘。

日本传统的“柄卷师”都以“壳饭”(Sokui)所制的米糊将”鲛皮”贴在刀柄上,而刀鞘一般也是如此黏合,即使是现代制作的日本刀,也一样不会例外。

在贴好了“鲛皮”以后,”柄卷师”会在刀柄上再绑上丝或者棉制的缠带,然后用松脂和菜子油炼制的“药练”(Kusune),把他们黏紧,这样,一个完整的手柄就完成了。

图:贴好“鲛皮”做完柄卷,装配好“头”和“缘”的“立鼓”形手柄。

图:短刀柄及银制锦包外装。

目贯 (Menuki)

为了防止连接刀柄和刀身的“目钉”松脱,通常会在手柄的“目钉穴”外加上两块称为“目贯”的金属片 (通常放在“鲛皮”以上,缠带以下的地方)。而”目贯”的设计必需以不影响握柄的手感为前题。

“目贯”的材料非常多,贵重的有以金、银做的,比较常见的是用铜和铁制作的,还有少数是用生物材料制造,譬如各种角类。基本上,铜、铁造的“目贯”还会再以其他材料做处理,譬如镀金银等,以获得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

从外面就可以看见的“目贯”,被称为“表目贯”。由此可以知道,“里目贯”就是完全被柄卷上的缠带掩盖住不太看得见的目贯了。“表目贯”习惯上置于靠近“缘”的目钉穴上,“里目贯”则放在靠近“头”的另一个目钉穴上。

一般来讲,“目贯”制造大多非常精致细巧,图案则以鸟兽、花草、风景、神祗等为题材,绝大部分两面一样,但也有一些、尤其是名家作品,两面是不一样的,不过相当少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目贯”地纹样是神祗、鸟兽,那么在安装”目贯”时,神祗、鸟兽的头部必须指向刀尖一方;若”目贯”作花草状,则花草的根部要指向刀尖。如果安装方向错误的话,使用刀剑时“目贯”就有可能会松脱。

另外还有一些名家制作地“目贯”亦附带铭文 ,这叫“目贯铭”;刻在正面侧边的称为“际端铭”(Kibatamei),刻在底部的则称为“短册铭”(Tanzakumei)。

图:日本名刀工三善长道所作的在一把刀上的一对两面不一样的目贯,非常传神的上乘佳作(华诺美术刀剑提供)。

作者:汗青 来源:知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