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建筑百年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原因 日本现代建筑百年之路

日本现代建筑百年之路

2024-05-29 19: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立西洋美术馆 ,勒·柯布西耶+前川国男

▲左:丹下健三 中:前川国男与柯布西耶 右:村野藤吾

二战的爆发,使日本建筑师中断了战前几乎与欧洲同步的对现代建筑的探索。直至战后,才由勒·柯布西耶的嫡传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吉阪隆正,以及清家清、丹下健三、篠原一男等建筑师,重启了颇具特色的日本现代建筑之路。

▲斋藤助教授的家,清家清

1953年,清家清设计完成了“斋藤助教授的家”,该作品延续了1937年坂仓准三在“巴黎万国博览会日本馆”设计中所作的探索,即通过木结构建筑比例系统的抽象化,从而达成“传统”与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融合。清家清在该住宅中,揭示了现代主义美学与日本传统美学之间可能的一致性,以及符合地域特点的功能主义阐释,住宅在细部构成上遵循严格的比例关系,产生了一种日本建筑独有的视觉的心理感受。

该住宅预言了日本独特的现代主义建筑道路,格罗皮乌斯称赞它是“日本建筑传统与现代技术之间幸福的联姻”。

▲桂离宫

1954年,1955年,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两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相继来到日本。

格罗皮乌斯参观了桂离宫、龙安寺石庭、法隆寺、东大寺等,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桂离宫,其人的尺度、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建筑与庭院之间开放的构成、室内空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流动空间、精致典雅的比例,给格罗皮乌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之为精神超越了物质之上的美的极致,实现了自己“终生的夙愿”。

勒·柯布西耶因为设计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原因,于1955年11月到访日本,虽然只停留了短短的一周,但他也抽空考察了日本几处著名的古建筑,同样也是不吝赞辞。

▲篠原一男的白之家,1967

▲筱原一男的伞之家,1962

一生几乎始终在住宅设计领域探索耕耘,少有公共建筑设计作品问世的篠原一男认为,“传统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之处”,他把这一态度巧妙地反映在了伞之家、白之家等一系列住宅建筑中并“把日本的样式逐渐加以扬弃,产生抽象空间后使之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在这期间,引领日本建筑进入成熟时期的领袖非丹下健三莫属,丹下健三通过思考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生根。同时,他又提出了“功能典型化”的设计方法,给传统建筑赋予了一种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理性形式。丹下健三早期的杰作广岛和平会馆(1956年),香川县厅舍(1959年),探索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表现的可能性。

▲广岛和平会馆,丹下健三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代代木体育馆,它由游泳馆(主体育馆)和球技馆(附属体育馆)组成,两馆的观众席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覆盖其上的两个形状各异的屋顶,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悬索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内部空间,功能、技术、形式表现,三者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丹下健三认为,积极、合理地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钢的耐拉和混凝土的耐压,毫无疑问将成为今后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同时,体现结构之美的优雅的悬索曲线,将日本传统民居屋顶的稳重优美阐释得淋漓尽致。

▲代代木体育馆,丹下健三

02

新陈代谢派

日本建筑走向世界的契机

196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喻示着日本摆脱了战败国的状态。

1960年5月在东京召开了有26个国家的设计师参加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为之后日本建筑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大会期间,以青年建筑师为中心,成立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的 “新陈代谢派”,成员有建筑评论家川添登、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桢文彦等。

他们借用 “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用语,采取“历史的新陈代谢并不是自然地接受,而应积极地促进”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对整个系统,采用有取换可能性的部分,以适应社会、建筑的变化。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是日本政府用以再次刺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举措,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的博览会,呈现的是人们对未来都市的想象。

大阪世博会的会场成为了日本新陈代谢建筑学派的创作舞台,丹下健三设计了祭典广场,菊竹清训创作了Expo Tower,矶崎新甚至还打造了机器人,他们都想向大众传达未来都市的意向。

▲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方案

新陈代谢派主张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成长、变化、代谢、过程、流动性等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强调持续地一步一步地对已过时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其提出的城市和建筑计划,往往区别出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变化的与不变的部分,根据耐用年限更换空间和设备。

如菊竹清训提出的“海上城市”、“塔状城市”、“海洋城市”,黑川纪章提出的“空间城市”、“农村城市”,桢文彦、大高正人的“新宿副都心计划”、“人工土地计划”、“形式组群论”等等。

▲菊竹清训的空中住宅

▲黑川纪章的舱体

新陈代谢运动的热潮集中体现在1960—1970这短暂的十年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日本在那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尽管新陈代谢的乌托邦设想伴随着1973—1974年出现的石油危机而逐渐被人们所抛弃,而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时代的终结,“新陈代谢”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日本建筑师推上了世界的舞台。

1978年末,在纽约都市建筑研究所举办了“日本建筑新浪潮”巡回展,以矶崎新为展览的主力,参加的其他建筑师有:安藤忠雄、石山修武、毛纲毅旷、六角鬼丈、石井和紘、藤井博巳、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及象设计集团,囊括了被桢文彦戏谑为“野武士”的大部分成员。他们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步摆脱了前辈的影响,各自经营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建筑形式和空间语言特征的一方天地。而其中的佼佼者安藤忠雄、伊东丰雄更是因此相继获得了令人称羡的普利兹克奖。

▲“铝之家”,1970-1971,伊东丰雄,这个作品既包含了对未来科技社会憧憬,又体现了对新陈代谢派的批判。

03

新世纪的Super Flat

“吸收—重构—创新”的发展之路

1980年代后期,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在此时期,无论是业主还是建筑师,在资本的强力主导下,追求的就是如何比周围的建筑更醒目、更奢华,其结果,建筑必然异化为一种宣传的媒体和街头的广告,人们满足于享受瞬间的、短暂的快乐。

开拓这一新时代的是年轻一代建筑师,他们与前辈的最大之处在于,他们大多是从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设计思想出发来开始自己的设计,其理论和作品都极具个人色彩。

▲M2大楼,隈研吾

比如1992年隈研吾出道时的惊人之作——M2大楼,超大尺度的爱奥尼柱式,似乎就叙述着这一喧哗、浮夸、虚假的时代景象。之后的隈研吾改变了他的建筑策略,放弃了极端夸张的表现形式,转而追求“消除表现”的设计手法。

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文化显现出“Super Flat”的迹象——Super Flat是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对日本文化特质的提炼和归纳,伴随着动漫、电子游戏、网络文化的没有视角、没有进深、没有阶层、没有内面、或没有“人”,但是有视点、有网络、有运动、有自由的“水平意识”。五十岚太郎在评价同代年轻建筑师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时,特别归纳了两点:一是将建筑表现集中在其表层;其次是打破建筑中各层面构成和顺序间的关系,不再区分与强调建筑中的主与次,而将其等同排列后重新定位考虑。比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东京表参道Dior店,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Super Flat的建筑师们则更关注建筑表层的设计,追求材料的丰富表现和巧妙精致的建造来构筑表层,他们更愿意把建筑看作是二维平面的物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三维的存在。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日本文化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对新旧、内外等要素的兼容、并存的多重性,也正是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通过反复的重叠转变,渐渐地构成了当代的日本文化

20世纪初开始的日本现代建筑,选择的是一条“吸收—重构—创新”的发展之路。中间虽然也有过所谓“和魂洋才”的折衷主义,“日本趣味”的传统论争,但那都属于枝枝桠桠,日本建筑的主流首先是在一丝不苟地模仿、追随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地加入日本的佐料、融入日本的感觉,如今终于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04

日本有哪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迄今为止,日本建筑师一共6次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共7位建筑师),得奖次数仅次于美国(8次)。

按其得奖先后顺序,分别是:丹下健三(1987)、槙文彦(1993)、安藤忠雄(1995)、妹岛和世&西泽立卫(2010)、伊东丰雄(2013)、坂茂(2014)。

▲Mary’s Cathedral 丹下健三

▲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槙文彦

▲水之教堂,安藤忠雄

▲劳力士学习中心,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伊东丰雄

▲纸教堂,坂茂

日本建筑理论经典图书系列

《关于建筑理论的12章》

20 世纪90年代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理论停滞不前,可以用“一片寂静”来形容。东京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授隈研吾、小渕祐介等教授以此为契机,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收录了东京大学举办的“从今以后的建筑理论”和“投影与招待”两个研讨会的研讨内容以及对建筑大师们的个人访谈内容。其中包括千叶学的《建筑学究竟学什么》、青木淳的《从矶崎新那里继承来的东西,想要斩断的东西》等6篇讨论内容和6篇对建筑大师的访问内容。

本书不同于以往生涩难懂的理论类书籍,在书中,隈研吾、槙文彦、矶崎新、原广司、杰西·雷泽、梅本奈奈子、杰弗里·凯布尼斯、西尔维亚·莱文等15位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建筑历史学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他们的从业经历、对现代建筑理论的理解和心得等内容倾囊相授。

《街道的美学》(上、下)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经典作品。1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

《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1986年,原广司带领研究室的学生完成“明尼阿波利斯模型”等模型之后,开始在堆满哲学书籍的办公室撰写文字,以求将在项目中间探寻可能的空间模型用语言记录下来,通过项目去追求具有唤醒力的语言和理论。其成果就是本书《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该书于1987年3月出版,自出版以来,在日本学术界反响强烈,并于2007年再版,在日本畅销40年!

本书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与黒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有共同之处,西欧哲学与东洋思想都能在书中感受到,是认清从近代到现代建筑的转化点的好书。

本书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6个小论文构成。本书中,作者将“空间”以哲学思维进行阐述,描写了探索“空间”语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场”的概念,以建筑学、数学及图形学为基础,以哲学为躯干,研究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凤〡凰〡空〡间

全国最大的建筑类出版机构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

让人人都能参与艺术

觉得不错,您再分享

微信:ifenghuang2015微博:@凤凰空间文化传媒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