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中国书法十五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和歌书法章法区别 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中国书法十五讲

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中国书法十五讲

2024-06-12 1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次书写,即是毛笔的笔锋在纸上作各种运动的一个过程。书法的书写,就如一场舞蹈,唐代人甚至以现场“观看”张旭、怀素这样的大草书家挥毫为美事。书写过程本身,是心与手并用的活动过程,写到痛快处,更是“心手双畅”!今天我们喜欢练字,也是由于“书写过程”本身的“魔力”。第十一讲主要就着眼于“书写过程”。

随后的第十二、十三讲,是从实践方面谈谈书法的学习。书法的学习,不外乎“临帖”与“创作”。“临帖”这一讲,主要是谈临帖的基本原理。临帖是对范本的复制吗?临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临帖与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我心中逐渐明朗了,希望所分享的对想学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有的读者可能还想知道一个具体的范本字帖怎么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古代碑帖选临”。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我选了一些范本并拍摄了临帖视频。当然,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我的这些临习,也只是出于我个人对范本的理解,仅供参考。

在“创作”这一讲,依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到了一个初学书法者可以尝试的创作法,以及渐入佳境后或许可以践行一辈子的创作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极为注重法则和传承的书法艺术怎么去创新呢?答案要从历史中找。一部书法史,既是传承史,也是创新史。历代书家的风格演绎与创新的背后,隐含了一些共通性规律,相信这些规律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对于中国书法家来说,创新与个性并非最高的审美追求。最高的追求是什么?是书法的意境与境界,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自然流露自家性情,从而形成自家风格。第十四讲“意境与境界”,意在探寻书法意境的美感特质以及书法最高的理想境界。我们常说书法可以“修心养性”,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修习书法,一方面是沉浸于笔墨佳好,另一方面是心境层面永远向上攀升,努力企及天真自在的境界。

最后一讲,是“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通过书法发展史上的几个“点”来了解书法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个体在这个潮流中如何做出抉择和应对,既是从历史看审美,当然又不乏当下的意义。

这十五讲,希望学生在感、知、行这三方面均有所获。这也是我讲书法课时倡导的:审美(感)、历史(知)与技法(行),三者要齐头并进。

在这三者中,我最注重的是“感”,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真正“感”到书法的美。唯有“感”才能入心,才能真正喜欢“看”书法或者“写”书法。学生们课业都很忙,但也需要在燕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留点“空白”稍作松弛。这个课堂,意在帮助大家“感”到书法之美——汉字笔墨构建的一个诗意世界。

我曾对选课的学生说,也许很多年以后,你回忆起来,在燕园的岁月当中,有那么一门小课是在审美中度过的,就是“书法审美与实践”。所以我努力让我的书法课变得“好玩”一点,“易懂”一点,帮助大家领会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特质。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毛笔实用的时代,但是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不受古今时间的限制,甚至由于也不受限于任何的客观物象,以至拥有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性”,从而具有一种“当代感”。

有一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写下这么一段笔记:“在忙碌的期末季,在被各种作业和论文的截止日期追赶时,我突然发觉,书法的课后练习并不是一项让我感到焦虑的作业,相反,它为我构筑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诗意的小世界。充满仪式感地收拾干净桌面,铺开毛毡,在淡黄色台灯的照射下,毛边纸泛着柔和的暖意,把同一个字在笔下体会一遍又一遍,任由自己被带入字帖中,从墨色的干湿、笔画的急缓中感受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是一段多么难得而又值得感恩的时光。”

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作为一位老师感到最开心的事。在书写的世界里,书法哪有古今之分?

这一部书稿,是依据授课讲稿和课堂视频修改而成,不过依然注意保留了教室里的“课堂感”。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读书的同时可以参照视频:在每一讲开头,都附上了与这一讲大致对应的课堂视频的二维码,可以扫描观看。在此,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他请了北大法宝的专业团队帮忙录制,然后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这门课程由此成为广为人知的公开课,即“北大书法公开课”。

讲授书法,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态度和方法。我期待你能喜欢上我的这一种,从此“恋”上中国书法,浸润于审美与实践,修习一生。

【内容简介】

“北大书法公开课”完整版公开,可读、可听、可赏、可学,成为懂书法之人!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后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古代碑帖临写示范视频。如此,一编在手,可赏、可读、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作者简介】

方建勋,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兼教学总指导,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研究。著有《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书法课:行书的故事》《书法课:临帖九讲》《印境》等。

修习书法三十多年,坚持每日晨课,书法作品曾获《淳化阁帖》杯全国“二王”系列书法大赛一等奖,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海内外华人书画大展等多项全国大展。曾赴英国、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大学讲授书法并举办书法展。

担任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得到“中国书法通识”课程主理人,主讲的“北大书法公开课”在网络上获千万点击。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引 言

第一讲 绪论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形体特点

三、从“文字符号”到“笔墨图像”

四、人的表达

第二讲 书法五体,各有其美

一、五体的演变过程

二、五体之美

三、形随人变

四、糅合与互参

第三讲 书写内容

一、殷商甲骨文

二、先秦金文

三、秦刻石

四、两汉

五、魏晋以来

六、临古

七、小结

第四讲 点画(线条)

一、字体不同,点画(线条)不同

二、点画之美

三、从有限到无限:点画中有象

四、点画的共性审美追求

五、点画的法、理、意

六、点画质感的三大类型

七、点画的难度

第五讲 结构

一、结构的核心原则:八面拱心

二、结构有“势”:字势

三、“尚法”与“尚意”

四、“集古字”:结构的创新来源

五、结构的创新:在临古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协调

六、行、草书结构的独特性:临时从宜

第六讲 章法与布白

一、章法的三大类型

二、章法变化与阴阳对偶

三、计白当黑

四、匀称之白与散乱之白

五、布白疏密与美感差异

第七讲 神与气

一、怎么才能见出神采

二、神采的独特性

三、神采的超越性

四、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五、气质和气息

第八讲 骨、肉、血

一、初识“骨、肉、血”

二、为什么“骨”在先?

三、“骨力”从哪儿来?

四、骨力的“显”与“隐”

五、关于“肉”

六、关于“血”

七、小结

第九讲 情性

一、什么是情性?

二、无个性,不风格

三、在追求境界中流露个性

四、情绪的变化与书迹的变化

五、“离情”之书

六、余论

第十讲 笔法

一、笔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王羲之与“八面用锋”

三、颜真卿笔法的“篆籀意”

四、清代碑派新法

五、笔法服从于审美

六、笔法的“变”中有“定”

第十一讲 书写过程

一、书体不同,书写感觉有别

二、观念影响书写

三、临古: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

四、书写的理想境界:心手双畅

五、书写与节奏

六、小结

第十二讲 临帖

一、为什么要临帖?

二、怎么临?

三、临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四、小字展大,怎么临?

五、临帖的终极理想

第十三讲 创作与创新

一、古人的创作:日常书写

二、书法创作的表层与内质

三、初学者怎么创作?

四、出新之途

五、夹缝中求生:在临古中,逐渐找到范本与自己的“契合点”

六、兴:创作的“催化剂”

七、最好的创作,是无意于“创作”

第十四讲 意境与境界

一、什么是“意境”?

二、书法意境的生成

三、书法意境的独特性

四、书法意境的创造,主要在于“怎么写”

五、书法意境的审美体验

六、书法以“天然”为最高境界

七、通向天然之境的途径

第十五讲 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

一、王羲之与东晋的妍美书风

二、唐人学宗右军,各得一体

三、宋人书法与尚意风气

四、碑学风潮与帖学重振

五、今天这个时代

附录 古代碑帖选临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欧洲文明史50讲世界文学经典10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回望我们的精神疆土,是什么样的智慧支撑我们一路走来?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