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都市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先头劲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农业的三大部分是什么 刘奇:都市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先头劲旅

刘奇:都市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先头劲旅

2024-03-20 0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在1930年的日本《大阪府农会报》上,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书明确提出“城市农业”一词,城市农业在日语中用汉字书写即为“都市农业”。中国都市农业的提法源于日本。

都市农业既包括市区农业,也包括郊区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城郊农业,虽然二者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纳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农业,但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满足城市物质性需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种需求为服务宗旨,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包括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都市农业涵盖郊区农业。

根据目前的经验分析,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即可进入都市农业阶段,按照这一标准全国660多个城市和2000多个县城,大多都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阶段。

都市农业产生的源动力在哪里?城市是农村的儿子,农村、农业哺育了城市,但城市与农业农村分离后,走上了二元对立形态。城市的荒漠化使市民怀念农业的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诉求,是生存观、生活观、发展观一种本质升华,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头。环境的恶化、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音,道路的拥堵,更加剧了人们把目光投向环境优美的农业农村。乡情乡恋是融化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传统,老百姓如此,达官贵人也同样如此。公元前195年10月,刘邦在当了12年皇帝之后,突然非常想念田园生活,率众归乡住了二十多天,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描述的就是当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与传统农业不同,都市农业是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绿色产业;是完全依托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结构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种养加、农工贸、产研教一体化的工程体系;是城市复杂巨大的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都市农业的发展取向,是由城市的需求决定的,既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也体现了都市与农业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关系。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上海率先提出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建立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是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城市。1995年上海与日本大阪府开展农业合作,1996年召开两城市的都市农业研讨会。1998年我国在北京召开首届都市农业研讨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城市开始广泛重视都市农业发展。北京提出要抢占制高点,使京郊农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

发展都市农业,主要在于全方位地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综合世界都市农业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个人认为应着力于十大功能的开发。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二是就业增收功能,三是生态保育功能,四是旅游休闲功能,五是体验参与功能,六是美化环境功能,七是配送服务功能,八是科普教化功能,九是文化传承功能,十是重塑尊严功能。

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今天的食物保障比任何时候都严峻,量的保障基本无忧,而质的保障则愈发艰难,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恐惧症。过去要求吃饱、吃好、吃出营养,今天不仅要吃出营养,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过去吃饭是一顿饭的事,今天吃不好就是一辈子的事,一眨眼功夫这辈子就过完了;以前愁的是能不能吃饱,现在愁的是会不会吃倒。过去农民问:“谁能告诉我究竟种什么”,今天“谁能告诉我究竟吃什么”,已经成了社会流行病。从国内农业形势看,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人均瓜果菜的产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需求仍在大幅攀升,食物保障问题面临严峻考验。我国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2%,所耗费化肥和农药都占世界1/3以上。我国的粮食从宋代就形成基本格局,即“南粮北运”,而近十几年却是“北粮南运”。南方不种粮食,搞工业。广东粮食自给率不到30%,浙江、福建不到40%。北方种粮,但缺水,靠大量开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漏斗。我们花了巨大代价在搞“南水北调”,缺水的北方种粮又往南运,这是变相的“北水南调”,一个荒唐尴尬的悖论,一个啼笑皆非的话题。从世界农业形势看,国际上农产品已经被武器化。美国当前主要有两大战略:一是控制地球人;二是寻求第二生存空间,把火星地球化。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被称为“三金”:一个是“黄金”――美元;第二是“黑金”――石油;第三是“白金”,即粮食。其中白金战略主要依靠转基因种子。基辛格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预言: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世界;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地球上所有人。美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转基因,到2001年,130多个农产品被开发出转基因品种,今天会更多。他们搞转基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控制别国的农产品种子。控制了种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控制了农产品的量与质。我国进口大豆大都是转基因的,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90%以上都是跨国公司控制,不买都不行。今天必须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今天的都市农业在开发食物保障功能方面应突出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建立有机农产品基地,二是尽量不用转基因农产品种子。

二是就业增收功能。人类农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我个人把现代农业分成前现代和后现代两个阶段。前现代就是农业打破内封闭的自我循环,注入了外力,即农药、化肥、机械的运用。后现代农业则是在发展一产的同时,引入二三产业要素,是一二三产业联动,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完整产业体系。其就业容量自然大增。美国农民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17%―20%。一个农民后面有7、8个人为他服务。中国农业的就业容量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这主要与我们的制度设计和舆论导向有关。几十年来,我们走的是一条汲取农业剩余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服务的政策路线,三农的被动处境导致社会上一说农,就与贫困、落后、愚昧连在一起,把农搞的灰头土脸。发达国家,工人是最穷的,农民是一些人向往的职业,为农服务和城市服务业一样受到社会青睐。我们的农业在这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是生态保育功能。二产、三产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态的修复保育只有一产,城市中种花栽树都属于大农业范畴,只有农业才具有这个功能,因为农业和大自然具有天生的和谐关系。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两个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对象都是活的生命体。不像工业品,加加班一下子就可以弄出来,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粮食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动物什么时候怀孕什么时候产出,必须遵循一个生命周期,不可违抗。有专家测算,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在吸收有毒气体产生氧气、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肥力、为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场所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大约是20万美元。这还不算木材、花果本身的价值。一双五分钱的一次性筷子,它的生态价值是100美元,而全国每年消费几百亿双一次性筷子。再比如,农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的能力,每公顷水田每天净化污水7500-12000立方,污水排到水田里,大概一个礼拜可以净化90%以上,生产的氧气更为可观。有人给北京市算过一笔账,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已达一万多亿元人民币,与北京市的GDP总额不相上下。现在环境问题十分严重,“雾霾喂人民服雾”,水泥森林取代生态森林。西北黄土高原秦汉以前森林覆盖率为67%,今天只有6%。我国GDP每增一个百分点,用地2万公顷,日本每增1%用地2500公顷,我们浪费是日本的8倍。人口密集的城市尤其急待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旅游休闲功能。农业旅游休闲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传到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这10多年在中国大陆很盛行。从世界来看,农业的旅游休闲观光功能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前景巨大,特别是随着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时间的增多,旅游休闲观光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农业在这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我们夸耀自己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西方人解释说,勤劳就是不懂生活,不会生活,穷忙;勇敢就是不守规矩,敢于胡来。在非洲,他们承认勇敢,说他们勤劳,他们不高兴。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出国游,但一是不方便、代价大;二是文化背景不同,感受就不一样。有一种说法是在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在国内是好脏好乱好快活。更有人形容出国游是开洋荤,出洋相,受洋罪。农业已经把自身的根系从人们的肚子里一直延伸到人们的头脑里,从物质升华到精神,城市越大,市民向往“农味”的兴趣越高。

五是体验参与功能。城市有市民公园,还应该有市民农园。在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带搞体验参与、采摘一体的活动园区非常有意义。把农作物的栽培展示出来,让城市人,特别是孩子们知道小麦、水稻、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是怎么生长的,让他们更加理解和尊重生命的过程,更加热爱大自然。日本东京市内已经建了几百个“市民农园”和“都市田园学校”。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呼唤人性的回归、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命题。今天在发达国家带菜园的宅第比带游泳池的私邸更显奢华,因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吃自己亲手种养的还是吃市场买来的,已经成为上流社会和富豪们衡量生活标准的基本尺度。爱因斯坦看到二战中美国人使用原子弹后曾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是棍棒和石头。这个预测,足以令世人警醒!

六是美化环境功能。宜业宜居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而宜居的首要条件是环境优美,它是一个城市品位、格调、特色的重要体现。城市的花草树木都具有美化环境功能。欧洲有一些城市规定,窗台上必须种花。近年来,西方国家还普遍兴起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人从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农村居住。德国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已达40%多,英国也已达近30%,这种回流主要发生在近十几年里,且势头越来越猛,英国调查,回流人口年龄在25-40岁之间,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逆城市化”现象的发生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城市建设中应把如何将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巴黎市提出,要通过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替叠现,满足市民越来越浓的田园兴趣,方法就是错杂排列“适度的地上建筑组团”和“适度的田园组团”。伦敦的城市农场和社区果园遍布学校、公园,农作物一直种到市民的院落和阳台。农场已经开办到天上(楼顶)和地下(废弃的地下室)。纽约土地紧缺,把废弃的体育场馆、公共废地都开发出来种植农作物。20世纪70年代,法国就兴起了城市居民兴建“第二住宅”热,开辟人工菜园的活动。英国伦敦在建城区外圈设立16公里宽的绿化带,作为伦敦的农业地区和游憩小区。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保留一半的面积作为农业用地。这些农业用地与城市建成区绿地相互渗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风光,“都市中的田园”与“田园中的都市”相映成趣,使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体验着传统文明,在传统文明中享受着现代文明,让两种文明不仅没有割裂,而且在交融中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七是配送服务功能。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城市中有一部分人群需要配送到家的放心服务,都市农业是承担这一需求最合适的力量。比如,定期给有需求的家庭配送肉蛋奶瓜果菜,包括鲜花等。这是急待开发的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配送服务值得研究,摆摊设点是草根阶层的基本生存底线。城市为了追求好的管理,把摊点都赶到规定的地方去,且卖者要花高价租费,卖的没法卖,买的没处买,买卖都不方便。城市应该适当保留和开发一些最能方便买卖的摊点,让底层社会的生存有所依托。在香港,不仅承认小摊贩具有正当性,而且将“临时摊点”看成社会人文风景,甚至对他们予以资助。2013年3月,港府向立法会申请拨款2.3亿港元,为全港排档区的4300个固定摊贩提供资助。每户最高可获6.4万元的资助用于搬迁或重建摊位。美国许多城市都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开设“农夫市场”,洛杉矶市政府门前的树林草地里就定时开放卖菜、卖花、卖小吃的“农夫市场”。城市摊贩不是扰乱社会秩序的打击目标,而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功能,是城市“草灌乔”贸易结构的草根部分,在城市管理上,我们理应树立这种思维模式。

八是科普教化功能。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从以穷为荣到以富为荣,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人们终于知道要遵循自然规律了。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有这样一段名言:“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历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愿意告诉人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人类的愚蠢之处。”都市农业决不能再让这种愚蠢再延续下去,应主动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科普教化功能应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用现代网络技术、网络视频让孩子、让市民知道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他们从小就懂得珍惜生命,知道生命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做一些违背规律的荒唐事情。人需要十月怀胎,一个鸡蛋生成必须25.5个小时,规律不可违背,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科普教化功能应该纳入国民教育规划体系,作为一个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进行开发。

九是文化传承功能。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传承关键在于农业的文化传承。农业具有十大文化传承功能,包括作物文化的传承、农业技术的传承、经济模式的传承、农业哲学的传承、农业制度的传承、重农思想的传承、村落家族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田园文学的传承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等。农业文化代代相传,现在可以见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500多种,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种。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我们农业的哲学,是人类史上没有的,是炎黄子孙通过农业劳动总结出来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可分三大方面: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缺一不可。传统的乡村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应该比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更强,承载量和承载力更大,如现代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应该着力开发。全社会都应明白,没有农业文明的传承,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毫无意义的,必须克服离农越远离现代化就越近的错误观念。有专家预言,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成为中美两国竞争的最终竞技场,可见人类的竞争,从赖以生存的原点――农业出发,最终又回到了农业这个赖以生存的原点。

十是重塑尊严功能。纵观历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其他文明都依附于这三大载体之上。后一个文明都是在前一个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继起性。而且这三大文明是并行不悖、共生共荣的关系,必须同时发展,同样发展,同步发展。农业文明是母体文明,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已是“破帽遮颜过闹市”,农业文明缺乏起码的尊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不然,四化同步注定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农业文明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没有农业文明的社会是断裂的社会,没有农业文明的经济是危险的经济,没有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就农业本身而言,重塑尊严:一是重新认识自身,二是重新解释自身,三是重新谋划自身。所谓重新认识自身。首先农业具有基础性。任何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动摇。其次农业具有公共性,或者准公共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像农产品这样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农产品在参与商品竞争的同时,还担负着公共性的社会职能。再者农业具有引领性。工业能引领、城市能引领,农业同样具有引领作用。许多地方农业作为经济龙头带动各业的范例已是不争的事实。总之,三驾马车必须各司其职,各领风骚,才能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所谓重新解释自身。一是要看到国际上,农产品被武器化了,要提高到政治战略层面来谋划。二是国内农产品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要象抓工业、抓城市一样抓农业。三是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不是单一的吃饭功能。所谓重新谋划自身。一要不断吸纳工业文明的理念。用工业理念来谋划新的农业。既要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又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更要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构建成新的产业体系。二要理清三农之间的关系。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的载体。农业现代化不光要实现现代农业的经济目标,还要实现农业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承担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生态目标等五大目标。没有主体和载体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三要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农业发展不仅仅停留在高产、高效,重要的还要高值。这就要求尽可能多地延长从生产到加工、设计、包装、储藏、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条。

都市农业,有着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集聚资源条件,面对的是最有话语权的人群,身处最易形成强势舆论的涡流之中,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非都市农业莫属!

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是先锋、是新锐。在“城市与自然共存”、“绿色产业回归城市”、“城市和乡村融合”的呼唤中,都市农业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支先头劲旅。从都市农业起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选路径。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