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人日常交往中采用什么礼节 涉外礼仪知识

涉外礼仪知识

2024-07-07 1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涉外礼仪知识

  主要是指在涉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国际惯例与交际规则。包含外交礼仪(官方礼仪)、商务礼仪、民间礼仪(民俗礼仪)。他的基本内容,主要与维护政府形象、民间形象和国家形象有关。

       礼仪基本要求:举止得体、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遵守外事纪律

(一)   政治纪律

1.       忠于祖国

2.       站稳立场

3.       保守秘密

4.       服从组织

(二)   业务纪律

1.       协同对外

2.       公私分明

3.       请示报告

4.       业精于勤

       国际礼仪公认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依据1961年4月18日联合国通过的《维也纳国际关系公约》

       总则:现代国际关系公认“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具有独立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主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国家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不受侮辱。

       国家是外交的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在相互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所谓的“对等”实际上就是“礼尚往来”。所谓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或“不歧视”的原则。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和在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又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具体讲,在多边国际活动中,如大型国际会议、国际赛事、文化交流等,以国名字母或国家代表就职时间等排序,有多种选择,使各国均有机会排前列。签订条约应遵守“轮换制”。

涉外礼仪通则

一、维护形象。

五方面原因:1、每个人形象,真实的体现者他个人的教养和品位;2、客观地反映了

他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3、如实地展现了他对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4、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5、最后当人们确认他的所属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单位信息等量齐观。

个人形象六要素

1、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的基本外观;

2、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3、举止:是指人们的肢体动作;

4、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5、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6、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他与他人相处时的变现,亦即为人处事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注意表现自然、待人真诚,即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狂妄自大,嚣张放肆。

具体而言,在涉外往来中做到不卑不亢,应主要表现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1、  尊重自己。即应以自尊、自受,自信为基础,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得得豁达开朗、乐

观坦诚、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理直气壮,气宇轩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立、自强,努力以本人的实际行动在外国人面前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精神风貌。

       2、尊重他人。即尊重一切平等待我的外国友人。从本质上说,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在涉外交往中,尊重外国友人主要应当表现为以礼待人,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虚心学习对方的一切长处。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三、求同存异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该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循哪种礼仪为好?目前大体有三种

可行方法:其一,“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基本上依旧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涉外交往中基本采用本国礼仪队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道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义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认真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因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其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质检单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的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国际交往中,都必须认真严格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实现,约会必须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认真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其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

1、  慎重许诺

2、  严守约定

       3、万一因难以抗拒的原因失约,尽早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守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应当树立严格地时间观念,不仅仅在接待外宾时应当是这样,在接待内宾时也应如此。守时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应有的尊重,对于接待中的工作人员来说,则是一条必须遵守的纪律。在接待过程中,我们为了争取工作上的主动,则应在约定时间若干分钟之前到达约定地点。

    六、热情有度

    涉外交往不仅要待人要热情而友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关键是掌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关心有度

    2、批评有度

    3、交往有度

    4、举止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可划分为以下四种,他们各自适用不同情况。

    其一,私人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是为“亲密距离”

    其二,社交距离,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一般性交际应酬,故称“常规距离”

    其三,礼仪距离,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称“敬人距离”

    其四,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公共场所陌生人相处。它被称作“有距离的距离”

  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八、不宜先为

也称作“不为先”原则。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该如何动作时,不宜抢先,冒昧行事,不妨按兵不动,静观一下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行动。

不宜为先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要求人们难以确定如何动作时,应当尽量避免采取任何动作,以免出丑露怯。另一方面,它有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做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隐私

在涉外交往中,务必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问题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证件信仰、所忙何事;

外国人讲究个人隐私权,交谈中要自觉避免涉及以上八个方面,为便于记忆,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交谈话题:

避开如党派、宗教、信仰、风俗、历史等需要忌讳的话题,一般可选择诸如:中午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科学教育、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还有名著、名画、名曲、历史典故、当代新闻、职业爱好等双方都兴趣,轻松愉快的话题。

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它主要适用于成年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其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做到:

1、尊重妇女。与妇女交谈时,一律要使用尊称。涉及具体内容时,谈话亦应令在场的妇女难堪。排定礼仪序列时,应将女士列在男子之前。

2、照顾妇女。在一切社交活动中,男子均应细心的照顾妇女:就座时,应请其上座;用餐时,应优先考虑其口味。

3、关心妇女。外出之际,男子要为女士携带重物。出入房间时,男士要为女士开门、关门。男士如想吸烟,应征求在场女士的意见。

4、保护妇女。在一切艰难、危险的条件下,男子均应竭尽全力保护妇女。通过危险地段时,男子应走在前列。在马路上行走时,男子则应行走于外侧。任何危险之事,男子均应主动承担。

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社交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特别强调“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功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因此,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在细节上要注意八个方面:不可毁坏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推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随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音。

十二、以右为尊

正式国际交往中,依照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时,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序时的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

如:来访国和东道主国双方国旗的悬挂,宾主乘车、会谈、会见、宴请时的席次排列等等均以右为上。

注:在国内政务交往中,往往采用中国的传统坐法,以左为尊。

涉外交际礼节

一、怎样见面介绍

在涉外场合,相互间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介绍 顺序一般如下:

   1、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2、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

3、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

4、先把身份低的介绍给身份高的

5、先把未婚的介绍给已婚妇女

6、先把年轻的身份低的妇女介绍给年长的身份高的男士

7、先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简言之:把年轻的、身份低的、主人、男士介绍给年长的身份高的、客人、女士握手时伸手的顺序应是: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生主动伸手,然后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男士再伸手迎握

握手时男士要脱帽,脱手套,女士则不必

二、着装礼仪

1、TPO原则

T、P、O分别是英语中Time, Place, Objet 三个单词的首个字母缩写。T泛指早晚、季节、时代等;P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O代表目的、目标、对象。TPO原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衣着标准。着装遵循了这个原则,就是符合礼仪的。

2、整体原则

服装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从多因素中体现和谐统一。

   3、个性化原则

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展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

   4、整洁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西装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标准通用的礼服,它能在各种场合穿着。

男士着西装:熨烫平整、摘除商标、扣好纽扣(两粒扣的只扣上面,三粒扣的只扣1、2个或中间一个,双排扣的,应扣上所有纽扣)。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或牛仔裤等;半正式场合,应着套装,可视场合气氛在服装的色彩、图案上选择大胆些;正式场合,则必须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正式着装,须穿衬衫、打领带、穿皮鞋。皮鞋的颜色要与西装相配套。并要配上合适的袜子,使它在西装与皮鞋之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

女士着装化妆:交际场合可穿连衣裙或中式长裙。夏天可穿长袖或短袖衫,配长裙或过膝裙。隆重场合不能穿长裤,一定要穿裙子。公务场合穿职业装。不能穿短袜套光着小腿。隆重场合,衣裙颜色要深些。所配披肩、手提包、皮鞋的颜色要同衣服和裙子颜色协调。腿部不要露太多。忌着黑色发亮的皮短裙。

宜化淡妆。浓妆艳抹的化妆只适宜在晚间场合。手提包不可放在餐桌、办公桌上。香水味不可太浓,不在人前对镜化妆、喷香水。

正式场合不得穿短裤、背心、超短裙、紧身裤等,内衣(背心、衬裙、袜口等)千万不能露在外衣外面。宴会联欢时女士应穿裙子。穿旗袍时,开叉不可太高,膝上1-2寸为宜。

参加宴请的礼节

一、掌握出席时间

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主人的尊重。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被视为实力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一般客人宜略早到达,主宾退席后在陆续告辞。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到达;在我国则正点或提前两三分钟或按主人要求到达。出席酒会,可在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内到达。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先打招呼,届时离席。

二、餐具的使用

中餐的惨剧主要是碗、筷,西餐则是刀、叉、盘子。通常宴请外国人吃中餐,亦以中餐西吃为多,既摆碗筷,又设刀叉。刀叉的使用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送入嘴切割内。欧洲人使用时不换手,即从切割到送食均以右手持叉。美国人则切割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就餐时按刀叉顺序由外往里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排放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摆成八字或刀叉摆,刀口向内。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开吃,否则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块吃。切带骨头或硬壳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紧贴叉下边,以免滑开。切菜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撞击盘子而发出声音。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轻轻推上叉。除喝汤外,不用匙进食。汤用深盘或小碗盛放,喝汤时用汤匙由内而外舀起送入嘴中,即将喝尽,可将盘向外托起。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汤较烫时,不可用嘴吹,待凉点再喝。吃带有腥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均配有柠檬,可用手将汁挤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三、餐巾的使用

餐桌上的餐巾是不能擦脸的,也不能用来擦餐具,一般是铺上膝盖上,为了不弄脏衣服。手、嘴巴脏了,可以用餐巾擦擦手指头,或者嘴巴,但不能拿餐巾擦鼻涕,吐痰。用完了餐巾后,把它放到餐桌上即可,不用折叠好。吃饭时候左手位置有热毛巾,是用来给擦拭脸上的汗水,但不要像洗脸似的大把大把的,甚至连头发、脖子一起猛擦一阵,很不雅观。因此在出席外事宴请时,擦脸的动作不要过于夸张,要文雅。

注意事项:

嘴里有食物时不要含着东西说话。主人、主宾讲话时,要暂停用餐。吐骨头、鱼刺的时候,不能直接吐出,要吐在手上、或叉子上,然后放入盘子里。用过的刀叉、牙签、果皮、餐纸都不能放在桌子上,要放在盘子里。剔牙时要用餐巾或手捂住嘴巴,不能用手去抠,用指甲去剔。如果遇到意外,如餐具掉了或发出很大声响,不要惊慌,可说声对不起。涉外宴请时,一般不超过酒量1/3,可敬酒,但不劝酒。自助餐礼仪自助餐,英文为Buffet或buffet-Dinner。

形式:设大菜台,不排桌次,自由入座,便于交谈。

注意事宜:排队取菜,不许乱挤,加塞;一般按冷菜、汤、热菜、点心、水果顺序取菜,按顺序用餐,不要什么菜都放在一起,形成大杂烩;量力而行,吃多少取多少,不许浪费;不许外带。勿围在菜桌旁,取完即退开,以便让别人去取。

涉外交往禁忌

一、左手忌。在很多国家,如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印尼和阿拉伯各国等认。

为左手是肮脏的,忌讳用左手拿食物或给别人传递东西。否则将被误会是轻蔑。

二、扶老忌。西方的老人忌讳由别人搀扶着,他们认为这有失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

三、拉手忌。在许多拉美国家街道上,同性之间忌讳携肩挽手。

四、衣物忌。西方人对自己的衣物及行装,有随意乱放的习惯,但忌讳别人乱动。

严忌以手指人,手舞足蹈,姿势歪斜,独谈到底,随意插话。

亚洲许多信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忌讳莫别人的头顶。即使大人对孩子父爱,也严忌摸小孩头顶。

英语国家忌数字13。由此,饭店里没有13号房间,请客忌讳13人,重要活动避开每月13日。

赠送礼品

互送礼品是一种礼仪的体现,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能使双方之间架起一个互通的桥梁。在与外国人交往中,送礼是必要的,是联络感情,广交朋友,增进有一定一种方式,但是送礼时的热情要适度,有时过分热情反倒适得其反。所以在对外送礼上,主要应该防止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防止过多,第二防止过于厚重,是别人不敢轻易接受,第三防止体积过大,以方便携带。

异性之间互送礼物要避免一些敏感的物品。如男士不能给女士送化妆品等太私人的东西,容易引起误会。

互送礼物要先和人家打招呼,让对方有所准备,防止措手不及,接受礼物时,西方国家的朋友喜欢当面打开,而且讲几句赞赏的话。

在礼品挑选上,要对送礼对象的爱好,兴趣做些简单的调查,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此外,还要注意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一下对方基本的忌讳。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不要送酒,猪皮产品。送花时,西方国家比较忌讳双数,喜欢单数,一般不送单一花种,会让颜色搭配的更加丰富。

礼品可体现民族特色。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书画、茶叶等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

各国风俗习惯简介

各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地理原因、民族文化影响、有生活习惯差异,但作用比较大的是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信奉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

1、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穆斯林都视未放血的动物为禁品,禁食猪肉、狗肉、猫肉、动物的血和内脏,一般也禁食马肉、驴肉等大型动物和猛禽的肉。多数阿拉伯人不喜欢吃海鲜、螃蟹等食物,也不食无鳞鱼。接待来访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特别要注意冷盘中不要出现猪肉,和他们不吃的其他一些食物。古兰经规定,穆斯林在正式场合严禁饮用含酒精的一切饮料,但在公共场合各国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在餐桌上可以摆酒杯,酒杯里可以放矿泉水、桔子汁等饮料,代替酒。有的国家自己不喝烈酒,有的连啤酒也不喝。这些国家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接待不同国家的客人时要具体了解清楚。对完全不喝酒的人如果有讲话安排时,是不能祝酒的。在这些国家的招待会上如果讨要啤酒喝,是非常无知和无礼的。

2、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每年有斋月,斋月是按回历推算的。在斋月日落之后、日出之前不能吃喝,所以来访、出访时都要尽量避开这个时期。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要面对圣城麦加方向做礼拜,不要新鲜好奇,看热闹、或笑话人家,要注意避开他们朝拜的方向。伊斯兰国家规定星期五为休息日,一般要到清真寺做礼拜,而且进入清真寺要脱鞋。不能安排参观伊斯兰教以外的寺庙,不用食指指人和物。

3、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左手是脏的,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特别是食物。在穆斯林家里做客,他们有时用右手抓一些肉、米饭分给大家,这时不要拒绝,不能表现出不愿意接受,为难的样子。在穆斯林国家,对方递茶的时候,要用右手接,而不能用双手接。有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朗、沙特,妇女外出时必须要穿恰兜,这是能将头部及全身罩住的黑色长袍。但是现在一些年轻的姑娘床mantong,这是一种类似风雨衣的宽松袍子,相对恰兜比较方便。对于外国妇女虽然不强制一定要穿恰兜或mantong,但一定要带黑色头巾,这个头巾一般都为黑色、白色、咖啡色,把整个头发要包起来。如果穿连衣裙,必须要长袖、素色的,不能紧身,露出线条;穿裙子,必须要穿深色的长筒袜,如果是浅色的,不能透明的。另外女士不能与男士握手,如果说一时忘了把手伸出来,那么就势把手变成致意的一种姿势。不要把脚架起,露出鞋底对着他人,这是对人的大不敬。礼品不能有动物的图像,更不能送女人图片图像。

(二)信奉印度教的教徒视奉牛为神,牛在大街小巷走行,人车辆一定要避让。在印度,尼泊尔很多人不吃牛肉,而且也忌讳用牛皮制成的皮鞋、皮带。在尼泊尔黄牛被视为国兽,颈后带驼峰的牛被视为神牛,受到尼泊尔人,特别是印度教徒的尊重。尼泊尔的法律规定,神牛和黄母牛受到法律保护,一律不得宰杀。

(三)信奉佛教的风俗习惯

在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如缅甸、泰国等东南亚一带,人们非常敬重僧侣。僧侣乘车、坐船,人们都要起立、让位。家家户户都要奉斋,黎明时准备好饭菜,等待僧侣的光临。男子一生至少要剃度一次,当过和尚才算成人,连王储也不例外。僧侣和虔诚的佛教徒一般是素食者。另外他们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掠过。长辈在座,晚辈不能高于他们的头部,所以他们总是把姿势压得很低。小孩子头部也不能随便抚摸,除了佛和僧长,或是父母能摸小孩的头,算是祝福,别人摸了就不吉利会生病的。在泰国,泰国人还比较忌讳跷二郎腿,把脚底冲着他人,睡觉时头不能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

(四)信奉基督教的风俗习惯

西方基督教的国家人们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基督耶稣最后的晚餐是和12个门徒一起共进的,这第13个人就是弟子尤大,他为了贪图30块银币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13被视为凶数,为不幸的象征。如果是13号同时又是星期五,那就更不吉利了,所以这一天一般不宴请,也不参加活动。有的地方的门牌号,旅馆号、楼层、宴会的桌号,车队的编排一案板都要避开13这个数字。一桌人吃饭,也尽量不要安排13个人.

对数字还有一些其他的忌讳,比如日本人忌讳4字,因为4字与死的读音相近,意味着倒霉与不幸。在日常生活中礼品不要送4件,剧场不用四号,这和宗教没有关系,这是受语言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五)各国颜色的忌讳

颜色一般来说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热情,黑色代表庄重、肃穆,黄色代表和谐、温暖,绿色代表生命、大自然,蓝色代表宁静、吉祥。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讲究和忌讳:比如中国农村,结婚时新娘子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丧葬时子孙都要穿白色的的孝服。可是在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结婚时新娘是穿白色的婚纱,丧葬时要穿黑色的服装。比利时人忌讳蓝色,认为遇到不幸时才穿蓝色的衣服。巴西人认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认为人死好比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乌拉圭人忌讳青色,认为青色预示着黑暗的前夕。埃及人忌讳黄色,以黄色为不幸和丧葬之色。埃塞俄比亚人出门做客时不能穿浅黄色的衣服,这样的衣服只有在哀悼死者时才能穿。马来西亚也忌讳黄色。土耳其人在布置房间时忌讳用茄花色,他们认为茄花色代表凶兆。此外对于颜色各国可能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忌讳。日本人不喜欢绿色,阿拉伯人忌讳黄色。

(六)各国对花卉的忌讳

花是各国人们所喜爱的,在迎接宾客时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机场要献花,房间要摆花,宴会的桌子上也要插花。在日常的对外交往中,也常以花为礼物,表达祝贺、祝福、爱慕、慰问等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花和花色也是有讲究和忌讳的:比如在法国,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象征,是不吉利的。我们国家很喜欢菊花,但是很多国家象法国、意大利、黄菊花使用来悼念死者的,不能随便摆放。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是死亡和不幸的象征,但是泰国人却喜欢荷花。

(七)手势的讲究

关于手势,同一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这个手势,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人手指向上立起,这在美国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我们国家,我们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我们会翘起大拇指,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用。在我国一般摇头表示不赞同,但在尼泊尔正相反,摇头表示很高兴、很赞同,他一晃脑袋就知道他很高兴。

总之世界是很大的,风俗习惯是繁多的,要想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才能很好地同他们打交道。

小费tips

服务行业中顾客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成了tips,译为小费。

世界上通行做法,付出金额一般在5%-20%之间,如:餐馆跑堂、客房清洁工、行李生、出租车司机、导游、披萨外卖、理发、高速公路洗手间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