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探访非遗灯笼制作:巧手慧心成就“鱼龙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骨花灯制作 新春走基层|探访非遗灯笼制作:巧手慧心成就“鱼龙舞”

新春走基层|探访非遗灯笼制作:巧手慧心成就“鱼龙舞”

#新春走基层|探访非遗灯笼制作:巧手慧心成就“鱼龙舞”|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jpg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新春来临,元宵也将近,整个开封城张灯结彩,仿佛重回古诗词中的美景。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元宵灯会,彩灯最引人注目,五彩灯笼咋制作的?它究竟有多美?

  近日,记者特意来到开封市汴京灯笼张博物馆,探访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手艺,感受古都汴京的新春气息。

  “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位于开封市顺河区理事厅街38号,推门进入大厅,仿佛走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灯笼世界。漫步博物馆,既有高约2.5米的千眼千手佛灯,也有几厘米的小小花式彩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灯笼都是博物馆长张俊涛和他的父辈们手工制作的。

  “祖上原来是养家糊口,却练出一门绝技。”张俊涛告诉记者,“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作品以纸、布、稠、缎、绢、竹、木等作为材料,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制成,做工精美,被视为收藏珍品。

  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人。2000年开始,他和父亲一起搜集国内各地资料,不断进行古代花灯的研究复原工作。作为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原本是一家保险公司高管,年薪数十万元,在父亲张金汉老人去世后,他为了文化传承,辞职专门做灯笼。2011年,张俊涛和家人还把青砖飞檐、朱漆木门的“敬文斋”原址四合院老宅腾出,建成了汴京灯笼张博物馆。

  “这个‘母鸡下蛋灯’是我父亲张金汉先生制作的机械传动彩灯,仅使用了一个小电机,投币接通电源后,母鸡能作出展翅、振翅、张嘴等动作,还能下出一枚爆米花‘蛋’。”张俊涛介绍,经过复原和创新,“灯笼张”以坚持复原传统花灯和不断创新赢得尊重,很多奇思妙想和与时俱进被业界称道。

2.jpg

  “比如有很多尖刺形状的绢纸造型灯笼,来源于一种叫蒺藜的植物,谐音是吉利;无骨花灯没有骨架来定型,全靠灯皮本身相互支撑,谐音便是五谷丰灯;万眼箩灯笼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圆孔,是用不透光材质做的,小孔是用最细绣花针一针针地刺出来的,风再大里面的蜡烛也不会熄灭……”

  张俊涛介绍,目前博物馆有100多个品种、400多盏的花灯,对外免费开放,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传统文化。目前,“灯笼张”已经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并不断创新。

  “我们还积极向参观者传递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比如讲解走马灯,我们就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借助蜡烛燃烧热气,用叶轮带动花灯实现360度旋转的神奇古代发明,启发了内燃机、电影机的发明等,效果很好。”

  漫步展厅,一张张图片,一盏盏花灯令人神往。滚球灯、宝伞灯、双鱼灯、见钱眼开灯,以及印着国内著名景区、传统文化素材的20余盏“无骨灯”,让人不得不感叹传统文化之美、之巧、之精。

3.jpg

  彩灯不易扎,背后文化更耐人寻味。

  “不仅寓意深刻、工艺复杂,还必须创意十足。”在博物馆里,张俊涛拿出祖传的木版印刷版、手动轧纹机等制作工具介绍,传统花灯的灯皮,都是扎灯工人自己印刷的,各种纹饰本身就需要多个工序,五层木版层层拓印,还需要制作专用工具压出纹理,包含着很多现代机械、艺术原理等。

  参观完毕,张俊涛还为记者展示了小型花灯和无骨花灯的制作,一瓣瓣印制花片粘贴,一张张绢布巧塞、一张张彩纸剪平、压实,20多分钟后,一盒子原材料用尽,一盏小巧的五彩灯笼诞生。张俊涛介绍,无骨花灯比其他大型花灯制作更为费时,有的甚至要制作半年多才能布展迎客。

  如何让传统花灯文化为更多人熟悉,让传统文化精粹唤醒更多参观者的“文化自信”?张俊涛有着自己独特的博物馆讲解技巧,“小一点的学生,我们主要是兴趣讲解,比如‘母鸡下蛋灯’‘走马灯’等,培养孩子们文化自信心;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我就介绍花灯节省光源的原理,引导他们珍惜资源、互相团结;对于高中生、大学生,我常常鼓励他们汲取传统智慧、勇于思考创新,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勤奋务实,把事情做到极致。”

  “两年前,一名老华侨慕名而来,看到我们的花灯一时间老泪纵横,他说这就是记忆中最独特的花灯。这不仅对我们是一种鼓励,更是启发。”张俊涛自信地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祖传的匠心、细心,不断收集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精粹,把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做出更多精巧的花灯,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4.jpg

责任编辑:王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