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畏之心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

《道德经》中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

2024-05-24 0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文】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匮,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释词】

唯,恭敬也。阿,怠慢也。人之所畏,人之所应畏也。荒,久远也。央,尽也。

熙熙,喜悦也。太牢,盛宴也。泊,淡泊也。兆,征兆也。孩,小儿笑也;未孩,还未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也,浑一也。傫傫,落落不群也。匮,不足也。愚,质朴也。沌沌,愚昧无知也。昭昭,精明也。昏昏,糊涂也。察察,苛察也。闷闷,宽厚也。澹,水波舒缓也,安然也。飂,高空长风也。以,用也。鄙,愚陋也。食母,生之本也,道也。

【解析】

该章讲戒贪的道理。

恭敬和怠慢、美和丑各是阴阳的两面,而人的好恶不同,好恶心拉开了远近,使得人心失去阴阳的中正,失去中正便不可持久,所以要戒惧对阴阳的偏好。这里的畏就是第53章”唯邪是畏“的畏,人对阴阳有偏好,失去了中正,就邪了。

欲望是自发的,满足欲望可以平衡阴阳,由欲致贪、由贪引起好恶也是自发的,但其已越过了阴阳平衡变成有为了。当认识到贪念给自己带来危害时,需要老子的阴阳理性来矫正。

阴阳逻辑的基础是阴阳对称性,老子对阴阳没有伦理上的褒贬;但孔子褒阳贬阴,固化了阳主阴从的关系,使得阳有为而阴不为。《易大传》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乃统天”,坤“乃顺承天”。天地之间的关系是阴阳对称的,天是”无不为而无为“,地是“无为而无不为”,在一个周期之内,主从关系是交互的,所以并无贵贱之分。

【白话】

恭敬与怠慢,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贪图恭敬和美好,就会失去中正,失去中正就不能持久。贪欲是人应该畏惧的,不可不畏惧。向来如此啊,贪欲之心没有尽头!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好像登上春日的亭台;只有我淡泊没有心动,像婴儿还不会笑,我落落不群啊,像是没有归属。众人都有余财;只有我好像不足,我质朴的心地啊,像是混混沌沌。众人都很精明;只有我糊涂。众人都很苛察;只有我宽厚,像舒缓的大海安然,像高空的长风悠远。众人都有用处,只有我像是顽劣愚陋。只有我与众人不同,而贵重生存的根本。

希望以上短文能助你开拓思路。关于全经解析,请阅“负阴抱阳”主页的系列文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