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用冲锋枪为何抛弃95式布局:无托设计隐患太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托冲锋枪冷门还是热门 中国警用冲锋枪为何抛弃95式布局:无托设计隐患太大

中国警用冲锋枪为何抛弃95式布局:无托设计隐患太大

2023-07-11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亮相的国产BJC16冲锋枪,明显受美国M4影响极大

  2014年,笔者在《我国欠缺合适的警用冲锋枪》一文中,总结了当时中国警用冲锋枪装备上的缺陷,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9毫米口径,有托布局,兼顾较好的射击精度与合理射速,上下机匣结构,拥有良好的附件扩展性。

  4年后的今天,国内出现了很多新型号的警用冲锋枪,基本设计方向都和笔者当初给出的预测一致,比如最近新露面的BJC-16型冲锋枪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国产新冲锋枪

  这些冲锋枪在设计思路上和国内军方的传统型号,特别是95家族(涵括05式冲锋枪及其衍生型号)完全不同,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理解一种武器装备的设计,并判断其是否合理、完善、先进;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就是要明确它的使用需求。那么,就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警察而言,他们为什么需要长枪?需要避免长枪带来的哪些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误区都是被游戏和影视剧误导而产生的。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长枪的最大依赖问题,并不是欠缺威力——而是缺乏实战执法射击中的可靠命中能力,次之是缺乏火力的连续性。

  一:警察需要长枪的最大理由——手枪命中率太低

  手枪和长枪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射击时能否抵肩。在不能抵肩的情况下,人的手臂在悬空持枪时无法形成封闭三角的稳固力学结构,稳定性非常差;照门离双眼的距离更远、瞄准基线更短;这使得手枪的瞄准、特别是快速反应中实现相对准确的概略性瞄准,难度远高于抵肩长枪。

  手枪的瞄准速度、指向性、稳定性都完全无法与抵肩的冲锋枪步枪相比

  尤其是人在面临巨大压力下会陷入应激状态,导致思考、反应和协调能力会显著变差;在执法实战中,这会极大程度的进一步放大手枪和长枪之间的瞄准差异——只要距离超出6-7米,长枪就会占据绝对优势。但这两个因素,由于游戏性是否平衡、操作性是否友好等顾虑,是难以在游戏中如实呈现的。

  对于长枪的另一个根本性优势,射程和威力,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警察的需求有限,而且不宜过大。执法射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市内爆发的,射击环境复杂、射击距离很短——别说冲锋枪,执法狙击手射击的平均射击距离也只有60米出头(FBI统计数据)。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执法射击的先决考虑,是判定后果的可控性和安全性——直到近至8、90年代,由于训练水平不足和战术上的安排指挥失当,导致无辜死伤者中的多数比例并非源于罪犯/恐怖分子火力的事情仍然出现过,而且不只一起。

  二:对多数警察的长枪,威力必须服从于射击后果的可控性

  对于执法射击的可控性,枪械威力需要处于一个适中的状态:既不能低到缺乏应有的侵彻、杀伤和停止效果,又要尽可能防止过度的穿透。

  步枪穿透力对市内执法射击的灵活性有很大限制

  这在手枪上不成为问题,因为所谓“军用”“大威力”的7.62x25或者9x19口径,动能最大也只有500多焦耳;但是在长枪上,常见的小、中口径步枪弹,动能是接近2000-4000焦耳的,而且还多数采用锐利的硬化钢芯等强侵彻设计。

  比如2014年笔者举的例子:警匪交火,匪徒的身后是空心砖墙,砖墙后面是闹市区。如果疏散工作还未来得及到位,墙后情况不明,那么是否能用大威力的军用步枪射击,这就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主流手枪弹,大威力动能比小威力翻倍,但也只是最多高300焦耳左右

  在国内罪犯极少出现装备高等级防弹装备的情况下,威力有限、射程更短的手枪弹口径,具备最高的任务灵活性。加上与现有警用手枪实现弹药通用的考虑,9x19毫米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无托布局冲锋枪完全不适合近距离作战

  在枪械布局的选择上,把枪身机匣和枪托合二为一的无托布局,由于抛壳口大幅度后移、弹匣在握把后方,在近距离战斗中并不方便。

  使用无托步枪时,射手难以在换弹匣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枪口跟随视线,时刻指向威胁方向。但相对于抛壳引发的可靠性问题,这个毛病根本不算什么。除非采用P90或者FN2000一类向下、或者向前抛出弹壳的非常规特殊设计,否则对警用冲锋枪来说,无托布局是不可取的。

  换肩射击是室内近战最大的问题

  在室内近战借助掩体探身射击的过程中,射手需要灵活的切换左右抵肩,确保实现最小暴露面积(半个头和一侧手臂,而非整个上半身)、最快探出/缩回速度、全程把脸紧贴在枪械上实现稳定可靠的瞄准。

  AUG抵左肩射击,无法贴腮良好瞄准

  注意射手脸已经贴到抛壳口的位置了

  05冲锋枪,射手如果抵左肩、完全贴腮,弹壳必定抛不出去,枪械只能直接卡壳

  而对于无托枪、特别是尺寸更小的冲锋枪来说,抛壳口过度靠后带来的问题,就是在换肩射击以后,射手的脸会贴到抛壳口上。弹壳抛出去打脸根本不算什么,真正要命的问题是,射手如果脸离抛壳口不够远,弹壳就抛不出去,引发卡壳故障;射手扭着脖子把挪远了吧,腮都贴不上枪托,可靠的瞄准也无从谈起。

  四:警用冲锋枪射速宜在600-800发每分

  在射击精度与合理射速的平衡上,国内冲锋枪最合适的选择是自由枪机原理和闭膛待击设计。

  导气活塞原理精度高,但和手枪弹匹配不佳

  现代主流步枪的基本自动原理,从精度上是最有利的,但却不适宜直接照搬给冲锋枪。因为传统手枪弹的火药量很少,燃速又特别快,不适合从枪管开孔引出燃气去推动枪机完成自动循环——要么燃气流量引少了压力太低了(开孔较小、距离枪膛较远),可靠性差的不行;要么为保证可靠性只能过量引入(开孔较大、距离枪膛较近),射速过高,枪械连发下可控性太差。

  典型的手枪式自由枪机原理,手枪的套筒就是包住枪管的大型包络式枪机

  权衡设计和制造难度上的差异,采用自由枪机方式是性价比最高、风险最低的研发选择——直接用弹壳把枪机撞开,使其向后运动并反弹回来从弹匣中推动下一发子弹上膛。其射击精度也可以做到不错的水平,而且能可靠的将射速控制在600-800发每分的理想区间。

  实际上近20年以来,国际上的特种部队和特警单位的在室内交战中,往往更强调在半自动状态下进行速射——通过连续的快抠快放扳机,实现接近全自动连发的火力强度,但是射击精度比连发要高得多。

  五:95的AK式结构思想已经完全过时,必须摒弃

  图:95家族班机分解。这种结构布局思路还是AK47同时代的

  95步枪继承了AK47家族的机匣盖结构,枪管和枪械的主要内部运动部件都安装在下半部分的机匣中,上半部分只是一个很薄弱、不受力的盖子,用于防止泥沙等外物侵入机匣。这种设计在机械枪瞄时代可以有效的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对于瞄准镜等附件的安装使用非常不友好——清理维护枪械,必须先把瞄准镜之类拆下来。这使得瞄准镜需要反复的重新安装、校正。

  国产JH16-1冲锋枪

  对于现代长枪来说,枪管固定在枪身上半部分、与瞄准镜等附件始终形成刚性牢固连接的上下机匣设计,已经是必备的附件扩展性基础设计了。此外,枪身上还必然有大比例的附件安装导轨——或者能够方便添加导轨的安装接口。

  对于警察来说,对于枪械的附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白光瞄准镜这样显著提升反应速度、增强近距离细节观察瞄准能力的基础附件,也有夜视仪这样可以完全颠覆战术环境的高级设备(比如给楼层断电、使罪犯几乎完全失去视野),还包括了很多特殊的需求:比如通过视频记录设备记录执法射击过程,为后续的法律程序提供证据等等。

  结语:

  到现在为止,国内的新一代警用冲锋枪竞争依然相当激烈,老牌的原兵器工业部出身的建设等核心嫡系企业推出的产品有之,地方军工厂(由省市政府投资建立)出身的企业推出的产品也有之;外形和人机工程学设计参照德国MP5的有之,学习美国AR家族(M16、M4均在其中)的有之。

  绝大多数产品的核心设计思路都遵循着上面列举的几条内容展开,谁能笑到最后依然未到定论的时候。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中国枪械研制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

  制约中国轻武器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一直以来就不是材料和工艺问题,而是论证和设计水平。警用冲锋枪竞争中,在思想观念和行政方面的制约都非常少,可以放开手脚参照国外先进理念进行学习和实际验证;这对于中国的枪械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宝贵契机。(作者署名:候知健)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