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撤机流程全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创呼吸机使用流程图 呼吸机撤机流程全解析!

呼吸机撤机流程全解析!

2024-07-09 1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对于大多数急诊、ICU和呼吸科中的危重患者来说,呼吸机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一次拔管失败会使患者患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机会增加8倍,并且死亡风险增加6~12倍[1]。因此,撤离机械通气是呼吸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正确把握撤机时机非常重要。

那么,关于呼吸机的撤离流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STEP 01

撤机前筛查

一、什么时候可以准备撤机了?

主要包括 4 项内容:

(1)导致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已好转;

(2)合适的氧合状态:氧合指数>150~200;PEEP ≤ 5~8 cmH2O;FiO2 ≤ 0.4~0.5;pH 大于 7.25;COPD 患者:pH>7.30,PaO2>50 mmHg,FiO2<0.35;

(3)血流动力学稳定:即没有活动性心肌缺血,无临床低血压(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的治疗或只需要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 ug / Kg / min);

(4)有自主呼吸: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撤机参数和确定撤机时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指南或规范来统一这一决策。一般来说,临床上常用的撤机参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只要符合其中的八项,就可以作为撤机条件的判断标准 [2]。

来源:作者整理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然而,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也认识到仅仅符合筛查标准的患者并不一定能够成功摘除呼吸机。因此,在分析某些指标时,我们不能过于教条和机械地套用标准,而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

根据2016年美国ATA/ACCP指南[3]的建议,在急性住院患者中,若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小时,建议进行初始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在此试验中,推荐将吸气压增加至5~8 cmH2O,而不是采用T管或CPAP。对于那些通过自主呼吸试验但存在较高拔管风险的患者,预防性无创通气的使用被认为有助于减少ICU住院时间,并且在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方面表现优于未接受预防性无创通气的患者。

其中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存在高碳酸血症、COPD、CHF 等其他严重合并症,SBT 期间出现喘息。

对于这组患者,建议在满足拔管条件且存在拔管后喘鸣高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气囊漏气试验(cuff leak test,CLT)。对于那些CLT未通过但准备进行拔管的患者,在拔管前至少提前4小时给予全身激素药物,无需再次进行重复性的CLT试验。

浅快呼吸指数(RSBI)最早由国外学者在 1991 年提出,反映了呼吸衰竭和撤机失败时常见的呼吸浅快现象。

公式计算:浅快呼吸指数 = 呼吸频率(次/分钟)/潮气量(升)

浅快呼吸指数(RSBI) 增高是典型的呼吸肌疲劳患者的表现,其呼吸功减小,进而呼吸频率增加。数值大于 105~120 代表患者不能耐受初始自主呼吸试验(SBT)。由于浅快呼吸指数(RSBI) 容易测定,无需患者配合,连续测定可动态评价呼吸功能变化,故临床实际应用价值较大。

P0.1 是指在功能残气位关闭气道并测定吸气启动后 0.1 s 时的气道内压力值。由于 P0.1 不受呼吸系统阻力、顺应性、气体黏滞度和肺牵张反射的影响,准确性较高。

P0.1 反映呼吸中枢兴奋性及呼吸动力强弱,P0.1<3.8 cmH2O 可作为成功撤机的标准,不同研究数据有所出入,当 P0.1>6 cmH2O 容易发生撤机失败。

初始自主呼吸试验(SBT) 成功的客观指标:

1.动脉血气指标;FiO2<0.40%,SPO2 ≥ 0.85~0.90%;

2.PaO2 ≥ 50~60 mmHg;

3.pH ≥ 7.32;PaCO2 增加 ≤ 10 mmHg;

4.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HR<120~140 次/分且 HR 改变<20%,收缩压

5.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