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为什么要设为一级学科?外文系要怎么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管理是不是一级学科专业 语言学为什么要设为一级学科?外文系要怎么办?

语言学为什么要设为一级学科?外文系要怎么办?

2024-07-01 0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论是外国文学,是语言学,还是应用语言学,至少都是学科,都是学术性的。外文系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是非学术性的,我指的是教听说读写。几十年来外文系的本科生把主要精力用于上语言实践课,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50 年代从当时的苏联学来的“精读课”。外文系的学生要不要学听说读写,怎么学,要达到什么目标,值得考虑。

不论学哪个系科的大学生都必须接受通识教育,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学科,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英语,会听说读写。为了确保学生英语水准,香港的大学都设立语言中心,或者用语言研习所之类名称,相当于国内的大学英语部。 凡是中学会考英语成绩达不到学校规定的标准(例如C 级)的学生,入学后要到语言中心补上英语听说读写课,参加考试。如果在毕业时还通不过考试,达不到标准,无论专业课成绩多好都不准毕业。教听说读写实践课教师的任务纯粹是教学,不需要做研究。不做研究的教师一般称为instructor ,有他们专用的职称系列,工资随年资增长,但是无论教多少年不会转成助教,更不会升为副教授、教授。除非入学时英语已经过关,全校学生都要去语言中心补上英语听说读写课。外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接受通识教育,也有自己的专业学科,而专业学科不能又是听说读写。英文系有些学生英语也不够好,他们也要去语言中心补上英语听说读写课。学校并不专为英文系学生另设一套听说读写基础实践课,不为他们另聘一批教听说读写基础实践课的教师。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析国内外文系的教育了。外文系本科阶段的课程接近职业培训,而缺少学术培养,学生知识面狭窄,主要目标无非是学会一门外语。英语国家的英文系当然不会这么教,其他国家的英文系也不这么教。听说读写教学当然不是研究,学英语显然不是在发现人类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而是在学英国美国人 人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翻译也不是研究,翻译并不增加人类知识总体,而是为不能阅读原著的人提供方便。美国大学几乎没有翻译系,英国有些大学设翻译系,香港的大学大都有翻译系,但是都只能通过研究翻译理论获得研究学位,不能通过翻译作品获得研究学位。读到这里有的读者也许以为我在鼓吹外文系都注重学术,注重研究。这纯属误解。我只不过是在区分不同的概念:学术培养不同于职业培训,学术不同于教学,文学不同于语言学。区分不同的概念便于分流。至于每个学校怎么办外文系,应该由学校在对上述概念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目标、任务和条件决定。

三、教学型的院系与研究型的院系分流

大部分学校可以继续把外文专业办成职业培训,甚至可以不办本科只办专修科。课程可以做较大的改革调整,例如可以少学,甚至不学文学,可以增加一些电脑文字处理方面的课程。香港的大学英文系本科生中有一大批人毕业以后到企业、公司 应聘,有些英文系针对他们将来工作的方向训练他们做网页,学电子出版等技术。毕业生上岗以后很快就能独立工作,拿了公司的材料做英文定稿,设计网页,印制 宣传品,为经理会议发言制作电脑文档、投影胶片。外文专业方向明确为职业培训后,教实践课的教师可以名正言顺、专心致志地从事听说读写教学,不必勉强做他 们并不擅长的研究,更不必在评职称的时候拿教材和教学心得充当科研成果。这些人可以轻装上阵,人尽其才。

打算从学术方面培养学生的外文系可以走另一条路,这条道路应该与国外的同类学科和国内的其他学科大致相似。学生都必须接受通识教育,又有自己的专业学科,他们的专业可以是文学或语言学,但不是“外国语言文学”(如果制度允许,也许可以有语言学和文学双学位),更不是实用外语。有人会产生顾虑:照此培养方案,学实用外语的时间少了,外文系学生的实用外语水平岂不是要不如过去了吗?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我是外文系出身的,深知外文系的传统,教师惟恐学生多上了文学课、语言学课和其他文理各科会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以至达不到“英语和英美人一样地道”的“最高目标”。其实这种目标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当代的心理语言学告诉我们,不论学习环境好不好,不论努力不努力,也不论聪明不聪明,儿童都能在两 三年内学会母语。一旦过了适当年龄再也不能彻底学会一种语言。进中国的大学的英文系,英语学得和英美人一样地道,这样的先例是没有的。母语的语感不可能通过教学获得,教材、词典、语法书、教学法都帮不上忙。

第二,大学本科阶段只有四年时间,这方面学多了,那方面就学少了,有得必有失,而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有的学生都出自一个模型未必是好事。

第三,至少在英文专业(小语种有些不同,国外的大学里小语种专业也要教听说读写),即使这样教学,毕业生实用外语水平也未必会差。虽然在校期间英文系少开实用英语课,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即使是学术性的外文系也可以只设本科,不必都培养硕士、博士。美国的大学有教学型和研究型之分,2000 所授予学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中,授予博士学位的不到十分之一,如果加上两年制大学,那么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校比例更小。而且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大多数也没有语言学专业。按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可能只需要极少数研究型大学培养外国文学或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既有外国文学博士生又有语言学博士生的大学更应该是少而又少。在目前我国允许人才流动的宽松政策下,可以让会做研究、能胜任培养外国文学研究生的人才集中在几所研究型大学;让会做研究、能胜任培养语言学研究生的人才也集中在几所研究型大学。他们不一定是老资格教授,也许多半不是,但他们有能力从事研究,而在目前体制下论资排辈的外文系中可能还轮不上他们指导研究生,还在教听说读写。研究型大学培养博士生的外文系,师资应当与国际同类系科相当,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做研究,都要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经过匿名评审发表论文(文学可能与语言学略有不同, 也许可以以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代替论文)。如果招博士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与国际上同类的系科水平相当,博士生必须站在该学科的前沿,读 过所有的有关文献,在博士论文中发表有价值的创见。达不到这些标准的系,不必勉强培养博士生。

现在总结一下。本文主要的观点是提倡外文系分流:文学与语言学学科分流,职业训练与学术培养分流,教学型的系与研究型的系分流。把全国的外文系办成一个模式,大家千方百计増设硕士点、博士点,结果名不副实,对学生、教师和社会都没好处。可以想象,一定有人反对这种观点。没有条件办研究型外文系的,鉴于名声、职称、经费等等实际考虑,不会甘心摆明了做教学型的系。而有条件办成研究型外文系的也会反对:系里那么多只会教实用外语不会做研究,不会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怎么办?有的系连教授、研究生导师、系主任恐怕也是如此。我这里只从学科本身考虑,不打算涉及人事、财务、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一定有人会说:此人离开国内时间久了,对国内情况缺乏了解,开不出好药方来。也许是吧,不过请平心而论,我说的是不是实话?

今日责编:牟某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