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适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适应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适应

2024-01-23 0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国家旅游局去年下发《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旅游业不仅重视积极应对现实的经济危机,对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潜在危机也高度重视。应对两种危机,都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旅游业是一个对消费信心敏感的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经济危机削弱了旅游需求和供给,但现时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打击是阶段性和短期的。而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这种潜在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或许不如金融危机表现的猛烈,但其经长时间影响的累积效应远大于现实危机的冲击,并且若及早应对可有效减缓负面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国家旅游局下发《意见》的背景。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仅次于农业。以气候变暖和变暖趋势加快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全球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性困难。UN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已经注意到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于2003年和2007年召开两届国际气候变化和旅游会议,充分认识并评估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经显露并有加剧态势,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便是对这一形势最好的注解。

    一、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

    1、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特别是对沿海和高山。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夏季将因气候变暖变得更加炎热,极端高温天气和紫外线将削弱其旅游吸引力,到2050年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游客数量将分别下降1.11-1.98亿和800-1300万。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到旅游目的地的存亡,马尔代夫总统表示将积累旅游业部分年收入以购买土地。气候变化导致雪线后退,直接影响中纬度地区滑雪旅游。

    2、气候变化对旅游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影响,对目的地国/地区和客源国/地区的影响将直接决定世界范围内旅游流的重新分配,改变世界旅游格局。总体来看,欧洲以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度,受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处于不利一方;而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是欧洲以外因气候变化而唯一收益的国家。

    3、气候变化对游客安全及决策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灾害、传染病传播对游客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影响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

    4、气候变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国际旅游增长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据国际旅游研究资料(Trav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显示,到2050年如果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区旅游损失分别为640-1100亿美元及80-110亿美元。气候变暖引起海温的增加,导致珊瑚白化及死亡,将使每年能产生15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旅游收入明显下降。极端气候事件直接损毁旅游基础设施或增加维护成本,削减旅游经济收益。

    当然,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也有有利的一面,如纽约、加利福尼亚的落杉矶、旧金山等由于盛夏的高温,可能使当地的春秋两季因此成为旅游旺季;温暖气候的增加对加拿大高尔夫球运动、野营和划船等是有益的。

    5、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旅游业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中,全球旅游业有5%的责任。旅游乘飞机旅行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最快的来源,份额占总排放量的3%,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7%,其他旅游交通、住宿和相关活动造成的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若不采取缓解措施,在未来30年内,旅游活动造成的CO2排放将增加1.5倍。

 

    二、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旅游业

    据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最新研究报告,从全球来看,我国因旅游总产值在GDP中的比例仅4%强以及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尽管这种影响有限,但到2030年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将突出,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旅游业所受负面影响将日益彰显:

    1、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增大,冲击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此早有预判:“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能遭遇突发事件的隐患,战争、疾病、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据我国气候变化最新研究进展,21世纪我国将持续明显变暖,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发频率可能增大,一些地方从未发生过的灾害也可能会出现,如年初南方冰雪灾害等严重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事件。

    2、气候变化改变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资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今后50年内,农业、水资源、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脆弱性、易损性增强,景观规模、完整性与利用范围缩小,观赏游憩价值降低。如玉龙雪山在气候变暖影响下,近年来冰川退化速度加快,直接威胁此地最重要的冰雪旅游资源及其融水资源。

    3、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高尔夫、滨海旅游)、户外运动及特种旅游等是未来的主流,这些旅游活动本身对环境依赖性强,旅游者对气候的暴露程度高,受气候变化影响风险高。

    4、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风险增大。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危险性有增加趋势,处山地地带的景区风险显著上升,旅游发展瓶颈的交通将更加脆弱,集中投资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损失风险加大。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将因为台风、风暴潮的频发而受损风险加大。

    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

 

    三、中国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1、增强全行业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风险,旅游管理部门往往对它抱有侥幸心理,而旅游企业经营者一般不会考虑30年后的可能影响,这种情况下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往往更大。因此旅游部门一方面自身要提高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比如在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发布景区气候风险信息及应对措施、强化景区安全导引系统设计与使用;在规划通则中细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防灾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包括气候风险在内的防灾规划等。

    2、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政策。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要解决气候变化和旅游双向的负面影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政策。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责任,通过征收航空燃油税和旅游附加税达到减排目的,获取发展可替代绿色能源的资金;提倡对环境友善的,以亲近自然、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CO2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因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国际义务都要求我们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政策。

    3、注重技术创新。技术转让、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非常关键的措施。国家旅游局要求全行业节能减排,比如在酒店设计建设上、景区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上和旅游企业减排技术改造上等。这些节能环保技术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需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进行转让。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进行技术创新,带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4、推进旅游保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和不温不火的旅游保险反差鲜明。经历了雪灾、地震阵痛后,我们更加清楚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救灾是不现实的,旅游部门应该和保险部门积极合作。金融部门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技术,创新保险品种,尤其是巨灾险,创新销售渠道和模式,增加保险覆盖面。政府应该根据已有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积极敦促面临气候风险的景区、企业以及旅游项目面向国内外保险公司投保以降低危害。另外,建立天气指数期货,设立旅游风险基金也是可行的风险转移措施。

    5、推行风险管理。旅游主管部门已有一定的政策规范强调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大多数景区、旅游企业也有专门的防灾安全措施。但总体来看,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安全管理阶段,意识上没有从减轻灾害转变到减轻灾害风险,应对模式陈旧,侧重于风险爆发后的应对和恢复,是被动的撞击式反应。   

    强调对风险的准备和评估,重点是山岳型景区和滨海型景区以及地处气候过度带上的景区,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管理预案等。加强部门合作与协调,如气象、民政等部门,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长期监测、监控,并开展长期性研究,共同商讨对策。实施风险的阶段性管理,可借鉴亚太旅游组织的四阶段管理模型。强化风险沟通和教育,有效避免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导致风险“社会放大化”;同时通过对游客的风险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自救能力。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风险管理的可信度、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质量。

 

                                                                        (作者:吴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