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方言别名 方言词语

方言词语

2024-07-13 0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荸荠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作蔬菜,可代水果,可作中药,有开胃解毒,消宿食,健肠胃等功效。《食疗本草》记载:“荸荠,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本草纲目》上说:“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

荸荠的吃法丰富多样,或生吃、或风干吃、烤熟吃,风味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关于“荸荠”的称谓和习俗也是千差万别。

在苏州,荸荠被列入“水八仙”之一。老苏州常说:“荸荠是个好末事。”在吴方言中,“末事”一般指不起眼的物事。吴地旧俗中,荸荠是吉祥之物。一些老苏州总要把几只荸荠埋在米中烧年夜饭,谁吃到荸荠,就说是挖到了“元宝”,来年定当发财。在苏州话里,荸是入声,荠是浊音。

江苏高邮是荸荠的知名产地之一,汪曾祺曾在小说《受戒》里有一段关于家乡“歪荸荠”场景的描写:“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小和尚明海出家的那座寺庙也被唤作“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杭州人一般把荸荠叫作“毕齐”或“备齐”,年货都备齐了,代表日子过得充实丰足。当地流传着“荸荠甜,要过年”的俗语。此外,杭州人爱用菱角、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

相比荸荠,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或许对“马蹄”一名更为熟悉。桂林的马蹄尤为出名,在明清时期被当作朝廷贡品。当地流传着一句歇后语“桂林马蹄——没有渣”。在一些地方,荸荠还被用来做成菜肴或是甜点饮品,比如马蹄糕、蒸马蹄、甘蔗马蹄水等。削皮的荸荠堆在小碟上,淋一勺稠粘的糖桂花,美其名曰“踏花归去马蹄香”。

而在潮汕地区,荸荠则被称作“钱葱“,原因是它的叶子跟葱很相似,从正上方向下看,像个圆的铜钱,所以有“钱葱”一词。

湖北地区关于“荸荠”的称谓大致相似,大多称为“蒲荠”,读音上略有差异。在笔者家乡湖北广水,儿时记忆里,每到冬天荸荠上市的时节,大人们便拎着满满一竹篮子的新鲜荸荠,高声吆喝着:“快来吃菩几嘞!”进门后,他们会先打上一盆清水,把一篮子荸荠哗啦啦地倒进水中清洗干净。这个小巧的玩意儿吃起来是真好吃,但削起皮来也是真麻烦。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待着一颗颗的荸荠“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再拿起竹签子把荸荠串成一串,说这样吃才过瘾。

在四川,人们一般将荸荠叫作“茨菇(儿)”,当地还有一种白茨菰的食物,与荸荠形状有些类似。在重庆,荸荠则多被叫做“蒲青儿”。大街小巷的小贩叫嚷着:“蒲青儿,蒲青儿……”。而在湖南方言里,“蒲荠”或是“茨菇子 ”是非常普遍的叫法。

而在浙江宁波、嘉兴和上海一带,荸荠还有一种叫法为“地栗(梨)”。在河南或安徽部分地区,也有类似的叫法“地梨子(儿)”。据说,得此名是因其无论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

另据网友“Ciae thha”称,在温州永嘉方言,荸荠保留了《尔雅》的读法,读为“凫茈”。“凫”在今普通话中读为轻唇音,但在上古时期为重唇音。而今永嘉方言依旧保留重唇音的读法,凫茈读为【bøy31 zɪ31】。

荸荠的不同说法也体现了方言区各地的不同习俗文化。另外,笔者还搜集了一些和荸荠相关的俗语,比如“吃荸荠问核”,意指别人乱发问;“水牛吃荸荠——食而不知其味”。有心人还把荸荠编成了绕口令,“吃荸荠,荸荠有皮,皮上有泥。洗掉荸荠皮上的泥,削去荸荠外面的皮,欢欢喜喜吃荸荠”。

小小的荸荠,总能在冬日里给我们带来一丝甜意。在你的方言里“荸荠”被称作什么?有哪些由来或是习俗?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附:各方言点荸荠的各种说法)

主审:阮桂君 本期执行主编:董慧

作者:董慧 编辑:刘书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