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宋代古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发现的依据 泉州湾宋代古船

泉州湾宋代古船

2023-09-04 2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闻页-台海网]

“1974年,后渚港发掘出土宋代古船,这不仅在当时造成海内外轰动,更成为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的重要实物印证。”40多年过去了,在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眼里,与古船有关的故事,仍不断更新、未完待续——这是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由此衍生国内首个古船专题馆和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进行全国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台海网12月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1974年,后渚港发掘出土宋代古船,这不仅在当时造成海内外轰动,更成为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的重要实物印证。”40多年过去了,在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眼里,与古船有关的故事,仍不断更新、未完待续——这是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由此衍生国内首个古船专题馆和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进行全国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陈鹏鹏是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见证者之一 (吴嘉晓 摄)

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在家乡泉州长期进行泉州港考古研究。40年后,他根据民间传闻,揭开沉睡700多年的后渚港宋代古船面纱。

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考古简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中,还原那些重大而有趣的细节。

1973年,庄为玑听说,后渚港渔民在海滩上捡到潮湿的木头,点火而不燃。在现场调查时,他在一条水沟旁找到很多裸露的木板,结合附近石条砌成的古码头,以及周边发掘出的宋代陶瓷器,他判断此处很可能有古船。

1974年6月,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启动,发掘工作持续到当年8月。包括庄为玑在内,一批来自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带领泉州文物部门,共同开展考古发掘。此外,泉州中学校际历史和化学教研组、泉州造船厂、搬运公司、海运公司等均派人现场支援。

清理完数米深的堆积层,一艘庞大的古船露出真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除船体上部结构损坏无存,船首残存部分结构,船身中部底板、舷侧板和水密隔舱壁、桅座、船龙骨等较好保存。

古船出土遗物丰富,有香料木、药物、木牌(签)、铜钱、陶瓷器、竹木藤器等。专家根据古船的造型结构、出土遗物、船体周围的海泥堆积层,结合文献分析,推断这是南宋末年的远洋货船。从出土异域香料、药物等判断,这应是一艘满载着货物回泉州港的沉船。

1975年3月,《人民日报》以《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为题刊发报道。消息引起轰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的古船 (陈起拓 摄)

开设国内同领域 首个专题馆和研究会

考古发掘期间,庄为玑带着学生们现场观摩。人群中,就有他的泉州同乡、大二学生陈鹏鹏。这也让年轻的陈鹏鹏,成为这场考古发掘的见证者之一。

古船经过发掘、绘图、编号、拆运、复原,不仅从海滩“搬了家”,还被一顶巨大的帐篷罩住,考古人员仔细地为它杀虫、喷水,帮助船板析出盐分,再进行逐步脱水。陈鹏鹏说,“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1979年。古船太老了,不经过脱盐,或者脱水过快,都可能造成损害。”

陈鹏鹏毕业后,进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工作,参与古船发掘报告的资料整理、图片拍摄。他先后担任海交馆副馆长、成为古船馆馆长,也曾任泉州考古队队长等。

1979年,位于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开馆,同期开放的还有外销陶瓷、宗教石刻两个专题馆,均为国内同领域的首个专题馆。同年,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泉州举办。来自国内11个省、57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古船研究成果、探讨古船性质、判断航向航线、分析沉没原因、鉴定出土遗物。此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相关领域研究会,《海交史研究》期刊同步创立。

“古船出土后,保护研究工作同步推进。泉州设立古船保护实验室,陈允敦、金珍君等文保专家在此研究保护方案。”陈鹏鹏介绍。

石湖港水域开展 国内首次水下考古

泉州湾宋代古船重见天日,它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宋元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引起国际关注,更对今后的水下考古产生深远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流往来的海上通道,辉煌之下也有苦难和意外,那些在惊涛骇浪里折戟沉沙的船只和物品,被誉为见证历史的“时间胶囊”,亟待人们探索发现。

1981年9月,根据石湖港周边群众反映,当地流传着海底有“三宝公定海神针”的说法。陈鹏鹏说,“三宝公”是民间对郑和的称谓,契合郑和曾到泉州,并在灵山圣墓行香等记载。“当时国内尚无专业水下考古队员,我们决定,邀请省体工队潜水专业人员协助。这是国内首次水下考古,十天里,有28人次潜入石湖港水域,探索海域面积达3.9万平方米。”潜水人员在海底发现铁锚,经鉴定,系明初之物——也是郑和所处年代,考古发掘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

1982年,陈鹏鹏参与法石古船试掘。这是一艘体量小于后渚港古船的宋代古船,同样有水密隔舱、竹篾编织的风帆。法石古船外板的鱼鳞式搭接方式,与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发现的元代“新安沉船”一致。1989年,韩国木浦市博物馆馆长崔光南,特地到泉州参观研究,最终确认新安沉船的“国籍”。回国后,他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新安沉船的故乡——泉州”》。

1983年,开创西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海洋考古的考古学家吉米·格林,专程来到泉州,了解古船相关情况。第二年,他邀请陈鹏鹏、杨钦章等人前往澳大利亚,参加第二届印度洋研究国际会议,向国际学者介绍泉州的古船发掘经过,并在1987年再度来泉,进行深入研究。

1984年,《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丛书作者、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参观古船后,曾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 蔡紫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