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讲《讲故事的人》看莫言的创作理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学家莫言的故事 从演讲《讲故事的人》看莫言的创作理念

从演讲《讲故事的人》看莫言的创作理念

2024-07-03 1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题目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演讲,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讲故事而相信真理与正义的存在。整个演讲语言质朴,却又引人入胜。莫言通过演讲中的几个故事与作品解析,让我们了解了他“讲故事”的经历与反思。同时,在演讲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莫言的文学创作理念。

关键词:莫言;创作理念

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瑞典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的创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作为是一个有着长时间农村生活经验的作家,他的文章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形成“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他塑造的文学形象有生命力,有人情味。他的创作特点受到他的“结合生活经验”“注重汲取与独创”“运用虚构和想象”“站在人的立场上”的创作理念所影响。

一、结合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是学习到的书本之上前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可以是获得的成长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是个人对于真善美人生至高境界的探索、思想的提升。老舍说过,“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同样,经验也可以是小说创作的肥料。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我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肯定了他的个人的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之中的重要作用。莫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切生活体验,是他在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亲身经历,是他在社会中在人生中参悟的所有道理......作为一位真正参加过农村劳动,对劳动有着深刻体会的农民作家,莫言明白劳动的伟大,又知道劳动的辛苦,知晓民间的大地精神。他扎根于农村生活的感性素材,基于生活体验与感受进行文学创作。他在演讲中提到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紧密相连也恰恰印证的他这样的创作方式。

“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正如莫言演讲中所说,无论小说灵感发端于哪里,只有自己真实了解,真实清晰自己想写的东西,小说才能不只是空泛的故事,才能有细节有内容有血肉有感染力。

二、注重汲取与独创

一个人并非天生便会写作,写作需要学习已有的经验,需要汲取他人之长,正所谓“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莫言在演讲中谦虚的承认他向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学习,受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莫言对外国文学的接触,莫言也汲取了世界性文学的叙述经验,与他原本本土性的民间讲述故事的方式结合起来。莫言学习已有小说创作方式、风格,汲取他人之长处,这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个性鲜明。

莫言认为由于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他会与一些作家产生契合与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会受到那些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可以引导他走上一条已被认可的文学道路上。但他绝不会只跟随其他的“大师”,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比喻,“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揭示了创作不能一直跟在文学大师身后,一直模仿学习只会失去自己。莫言“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在一定的学习之后独立开来写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运用虚构与想象

“故事源于生活”。许多作家会将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故事改编为小说,讲自己的故事,讲他人的故事。生活经历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与梦境、想象相同,会触发小说写作的构思与灵感。而小说的创作必不可能只是还原这些事件,通常小说家们运用艺术手法来升华他们所讲的故事。而虚构与想象是故事文学化中不可缺少的。

莫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虚构的情节。他把“想象力”而不是反映生活作为文学的最高原则,认为想象力中蕴含着作家的“天才”和“灵气”。演讲中也有讲到,他将他的姑姑写进小说,并虚构了与现实不同的令人不喜的形象与不好的结局。在演讲中他特别感谢且敬佩他的姑姑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的复杂关系。这里的“复杂关系”就是通过虚构与想象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有现实中的人物的影子,但不尽相同。莫言将自己身边的人的故事写入小说中,将他们的形象又加以改造,虚构性格,虚构行为,虚构命运。

四、站在人的立场上

人类不同于动物,有意识,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复杂的心理。人性有着一片矛盾的朦胧地带,一个人可能善恶并存,在不同的际遇中人的内心也会有着不同的矛盾纠结。莫言演讲中说“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当作人来写。”小说人物不能是平面的,非脸谱化,并不是非黑即白。他应当与现实中的人一样,有思想有目标,有喜怒哀乐,他做事有动机,内心有纠结。

莫言肯定了人性的朦胧地带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是有戏剧性的,这样的矛盾影响人物的行为举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学创作对人物的立体化构建,从生理到心理,从语言到行为,应有“人”的样子。此外,文学创作应有“人文性”,作品下的深刻情感与现实反映会成为作品底蕴内涵,它应当有所反映、有所折射,而非空洞的。莫言的《红高粱》里,余占鳌抢婚,杀单家父子,追求自由和幸福,体现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小说中的男主于占鳌更是集善恶美丑于一身,身为土匪的他杀人越货粗野狂暴,但他又果断干练,敢爱敢恨,有民族大义。在《蛙》里,姑姑万心毫不留情地对自己的侄媳妇王仁美执行计划生育的规定。莫言站在道德标准之外,从生命、生存的立场和角度来审视人物的行为,展现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仁,人为追求幸福所做出的努力。

五、小结

通过对莫言《讲故事的人》演讲的分析,我们可以领略到莫言的文学创作理念。他的作品结合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汲取创作方法但注重自己的方式与内容,通过文学化的虚构想象升华情节内容,站在人的立场上,展现人的生命力,展现他的文学天地“高密东北乡”。

参考文献

[1]刘雪芹.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述评,2022.

[2]王宇.莫言《红高粱》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解析.文学教育(上),2022.

[3]王学谦.天马行空,悲壮奇谲——论莫言小说的叙事风格,2022.

[4]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