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考点0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产业兴起的动因包括 直击考点09

直击考点09

2024-07-16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化动因:全景时代的沉浸式参与

慢直播建构起一个万人在线的全景场域,将原本分散割裂的个体编织成一个超越时空、动态流动的“想象的共同体” ,可以满足大众对社交共情和陪伴感的真实需求 。用户参与其中,围观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全景视域下那些“围观的人”,以及那种群体参与和狂欢的盛景 。随着碎片化媒介使用习惯的形成和个性化视听产品爆发式的增长,这种消费场景培育的视听消费习惯给很多人造成了倦怠感、孤独感和弱参与感,导致社会被日益原子化。慢直播的兴起将那些被割裂和分离的个体重新集结在一起,给大众提供了全员互动、全域参与和全程陪同的社交体验 。这种沉浸式的集体文化消费体验 让大众感到亲切、新颖而充满归属感。

02

技术动因:创新驱动视听形态变革

在传统的直播场景下,频道播出时长、技术发展、移动接收终端等要素均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想要实现一场高质量、全过程和跨平台的慢直播难度相当之大。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迭代发展,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视频摄制技术越来越成熟,硬件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成本越来越低廉,“5G+8K”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大带宽、超高清视频服务成为可能。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创新为实时直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助推了包括慢直播、直播带货等新直播业务形态的产生。

03

社会动因:媒介事件的刺激作用

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爆发打乱了社会的正常节奏,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加速了社会的运转,慢直播作为技术的社会化运用和规模化扩张便是其中的体现之一。慢直播的现象级影响是技术创新与社会热点事件耦合的结果,其发展离不开热点事件的影响 。2020年慢直播的首个爆款产品,就是央视频关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的“中国速度”的慢直播,在疫情告急、生命关怀和大国实力等不同话题的共同作用下,这场直播自然而然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作为媒介事件的公共性社会事件自带的聚焦功能,使慢直播这一技术创新迅速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用户的积极参与” 。

三、 “慢直播”的创新应用

01

创新报道角度,消解社会恐慌

新闻报道角度的选取需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媒体可以利用慢直播将现场实况进行实时记录与传播,将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真实展示给公众,同时对新闻报道角度进行一种具有“实时性”的创新。 例如在郑州特大暴雨期间,由河南广电通过其自建的“大象新闻”客户端进行了郑州地区的实况慢直播,充分满足了公众了解灾情现场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消除因面对未知而产生的恐慌,减少谣言对公众的影响。这种实时慢直播既为新闻报道开辟了新角度,其带来的信息对称能够消解人们的焦虑与猜疑,建立一个真实、健康、正能量的舆论场,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02

拓展应用场景,强化沉浸体验

慢直播有着自身的媒介特征、情感属性和文化逻辑,这也是它能够带动大众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慢直播的应用场景会更加多元。首先,在新闻报道领域,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都可以借助慢直播的平台进行原生态直播、全信息传递和跨地域互动,比如武汉的樱花节、北京故宫的文化展览,都可以成为慢直播的场景内容。其次,在其他视听产业乃至文化产业领域,“5G+AR/VR+云+4K/8K+AI”的技术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塑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调动用户的参与感,增强用户的现场感。不间断实景直播的慢直播可以进行云旅游、云演唱会和云综艺,全息投影和全景摄像技术带来临场化的沉浸感,还可以应用到电影、短视频、数字文化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推进传媒业的深度融合和变革。可以说,一切注重场景、强调交互体验的活动,都可以借助慢直播建构云社区以实现更好的内容输出。

03

关注动态过程,丰富表现形式

慢直播的内容和意义是在直播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所以相比于其他的视听产品,打造具有慢直播特色的核心内容是成功的关键,创新慢直播内容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直播前与直播中两个过程。在直播前,应当积极通过新技术为内容赋能,创新拍摄视角和互动方式去丰富慢直播的表现形式,还可以链接无人机以增加拍摄视角,甚至增加传感器以增强用户体验感。在直播中,应当主动去增加视频的有效内容载荷。比如央视频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的过程中,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在用户对现场工程设备取了“蓝忘机”等昵称后,央视频对慢直播的界面进行了内容扩充,在直播间里新设置了助力榜,受众可以点击“帮TA加油”增加“动力值”,显著增强了慢直播的互动性。慢直播是动态演化的,需要平台方实时关注、主动激发和引导,既要做好事件的客观记录者,也要做好平台的服务员,不断扩展自身核心内容。

尽管“慢直播”产品的爆红与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属性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慢直播”凭借其去饰化、原生态的呈现方式,为受众构建了一个透明公开的信息平台、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公开性、透明性、真实性的需求 。慢直播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其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在未来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将会不断变革。媒体人不能只做市场的跟风者,更要从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中去把握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1] 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J].现代视听,2021(04):27-31.

[2] 邓若伊,喻枫桥.“慢直播”:主流媒体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新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53-5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