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字乡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3-06-11 1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刘爱凤

【农村金融时报】

当前我国在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发展农村电商、推广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数字乡村建设仍需大量资金投入。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应以加强基础设施养护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构建电商良好发展生态、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创新财政支持建设方式、实施精准财政支持政策、确保财政支持实用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财政投入资金监管,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资金支持作用和调控导向作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数字化建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国情农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技术数字化改造、农村电商发展、农民数字化素养提升等众多方面,具有公共性和非排他性,因此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提供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开篇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数字乡村建设涵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民数字素养、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方面,其目标不仅要跨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经济鸿沟”,更需要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仍任重道远。

一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后期维护面临较多困难。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乡村电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不断加快。但农村宽带使用率低、后期问题多、维护难等问题突出。当前农村人口中的青壮年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这导致农村宽带使用率不高。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夏季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电杆倒杆等,导致基站、光纤等基础设施运营易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同时农村网络服务网点分布较少,导致后期维护工作成本大、耗时长。

二是农民数字素养迅速提高,但数字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高速发展并推广的数字化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数字素养,但农民的数字技能仍具备较高的提高空间。数字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便捷性与质量高低。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农民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施进行生产、销售、购物、娱乐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数字经济对多数农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娱乐消遣方面,对个人就业、创业、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另外,由于当前较少面向农村宣传数字安全问题,加上文化水平的局限,农村居民在数字安全意识和数字风险防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但生态体系亟需完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规模提升明显,但内容质量仍需提高。农村电商形态呈现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网络购物和在第三方平台开店,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成为重要方向,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齐头并进。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750亿元,同比增长37.9%,淘宝村发展到5425个。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但农产品上行的“品牌化”“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服务农村电商的专业团队和人才比较缺乏,一些农村题材短视频内容质量不高。

四是智慧农业前景广阔,但推广过程面临多重困难。智慧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作物种植、蔬菜瓜果培育、家禽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科技大棚、无人机作业、AI养殖等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运作方式,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但是当前我国智慧农业推广面临农业科研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者受资金约束,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推广受到限制等多重困难。

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等物质领域进行投资,而且需要在人力资本、农业科研等领域进行投资。这些投资需求量大、持续时间长,仅靠私人资金难以实现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资金支持作用和调控导向作用。

一是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加强养护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要从广泛覆盖逐步转变为“精准扶持”。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包括公路、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网络覆盖是“停课不停学”的基本保障,因此更需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并着重向偏远地区倾斜。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部门要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实现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的普及。基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需求,考虑到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的特点,要对这些企业及相关从业者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并配合一定的货币政策,支持农村物流企业建立仓储、配送中心,购买智能物流管理设备和系统,着力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数字经济相关设施的维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第一,网络等“软件”设施的稳定性维护。要因地制宜,把好用于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光纤、基站设备、服务器等产品的质量关,创新设施维护、升级的制度和方法,解决网速慢、断网等问题。第二,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维修。要从产品质量、使用说明等方面着手,减少终端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从维修点的设立、维修方式等方面实现维修的便利性;从保质期、补贴等方面减少维修费用。第三,公路、仓储等“硬件”设施的维护。要转变管理思路,对乡村公路进行深层次养护。为托盘、叉车等仓储设备的维护保养提供便利。

二是建立数字教育长效投入机制,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有两种动力: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内生动力来自于农村的常驻人口,由于年轻一代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普遍强于中老年人,因此少年儿童、青年成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但是由于父母进城务工或其他条件限制,农村年轻一代往往缺乏监督,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刷短视频等,网络反而成为少年儿童正常学习的障碍。因此要建立“互联网+学习”长效机制,依靠媒体、短视频、网课等途径,扭转农村少年儿童和青年人对网络功能的认知,扩大网络对农村教育的辅助功能。相比年轻一代,农村中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提升速度较慢,应该在技术培训、人员指导、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足够保障。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外源动力来自于非农村常驻人口。拥有高学历、高能力的数字经济人才不仅能直接补充农村人力资本,而且能发挥外溢效应,间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由于在“抢人大战”中,农村地区处于劣势,所以财政支持能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外源动力获取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应进行项目支持、评价奖励等制度创新,吸引互联网技术人员、农业科研人员、电商创业人员“下乡”,充分发挥高素质外源动力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带动本地居民在模仿中进行本土化创新,从而使得农村的数字化水平加速发展。

三是构建良好发展生态,规范农村电商发展。

生产方面,要实现农产品高质量上行,使电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工具,财政支持必不可少。农产品上行在现实中困难重重,一大痛点是物流,公共财政应着力解决农村物流贵和慢的问题;另外,大部分农民都不懂如何自己开网店、做微商、开直播、做短视频。因此,农产品高质量上行不是个体农民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财政、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以行政村或镇为单位,打造一整套农产品网络营销生态体系,包括品质、品牌、包装、溯源等,才能实现网络销售的规模化和影响力;农产品自身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需要借助互联网营销手段做出特色,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消费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要通过搭建平台、升级品质、丰富内容等途径,让电商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创新适合农村的电商发展模式扩大消费额。天猫小店、京东便利等O2O体验店已在城市遍地开花,需要进一步在农村探索实现线上线下消费相融合的模式,提高农村居民的购物体验,扩大农村消费额。另一方面,丰富“三农”题材相关的电商内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质。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三农”题材短视频、直播的制作团队培育,以提升网络内容质量。开发面向农民的文化旅游平台、绿色健康智能产品平台,升级农村消费水平。

四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解决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数字农业技术转化率。财政应支持建立技术研发者与使用者的双向畅通交流机制,科研专家与农民的对接有多种形式:科研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民上门访问、双方在线交流等。以专家讲座、交流会、田间考察等定期交流为主,突发性交流为辅,建立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完善职称评聘机制,将晋升、职称评聘与科研人员的基层技术推广实践相结合。

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建立全国、省级、地区级耕地、农作物种植、产量等农业基础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微观层面上推广农业生产智能监控系统。当前,在农业产业园或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区域,农业大数据的监测预警作用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但在分散经营的农户中,需要开发更接地气、更简单实用的系统,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智能监控系统的使用门槛和成本。

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重要任务,虽然当前我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养护、人力资本提升、电商生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结合上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建设方式。数字经济是新生事物,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形势,因此财政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式要跟随现实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政府财政部门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梳理、完善、整合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手段和支持方式,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力资本、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调整财税制度,激发金融机构、智能设备制造企业、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科研工作者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政府、银行、基金、担保形成联动,撬动社会资本组建数字乡村发展基金,为乡镇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实施精准财政支持政策。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基础存在差异性,因此财政部门要对数字乡村建设采取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和政策需求,“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切实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东部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已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并且我国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东部农村地区依靠区位优势能率先获得先进的数字农业技术。而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数字化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产生的边际效应要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政府财政对东部农村地区要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的养护、电商的生态建设、智慧农业技术升级等方面,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要偏重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方面。

三是确保财政支持实用有效。财政支持方式的实用性能大大增加财政资金的有效性。财政支持要以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增加政策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调研,不断完善和创新资金拨付的方式和时间节点,增加其实用性。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要注重设施和设备的可操作性、接受度、稳固性和后续维护服务问题。对农村人才的支持要注重短期需求和长期培养相结合,数字乡村建设短期需要电商、科技、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而长期培养农村数字素养的人才则集中在基础教育、基层党组织、文化等方面。对农村电商的财政支持要注重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培训、打造短视频创作团队等方面。对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支持要注重农业科技项目的资助金额与拨付方式、农业数字技术使用门槛与成本、农业数字化机械的普惠金融等方面。

四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财政支持既要“重投入”,又要“重产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加速农村数字化进程。在财政资金投放规模上,坚持集中投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支持对象的选择上,要优先支持资金边际产出大的地区和人群,同样的资金,投放到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能发挥更大效用;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采买补贴上,要优先补贴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最大程度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坚持“有因发放、有果发放”的原则,创新绩效考核制度,专款专用,防止挪用、挤占、套取,避免财政资金发放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产生资金的无效率支出。

五是强化财政投入资金监管。财政部门要把数字乡村资金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形成规范的、多元化的监督机制,有效促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建立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监管制度,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受助人和单位,使其获得最大程度支持。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加强对虚列支出、挤占挪用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以项目和奖金形式发放的资金,加强评审的公正公开性,确保资金分配公正透明;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活动,堵住管理漏洞,防范资金风险,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相关资金发放的精准化、使用的科学化、收益的高效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财政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