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中英对照)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敬礼英文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中英对照)1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中英对照)1

2023-07-26 0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则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社区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或人)中毒的程度。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

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有机污染物。

基准Criterion: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标准Standard: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

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

高危人群( high risk group):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一次大气污染物(primary air pollutants):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secondary air pollutants):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热岛效应(heat island):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之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指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它可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 TOD):指1L水中还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所消耗氧的毫升数,是评价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愈大,污染愈严重。

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及水体底质的理化性质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的使用价值,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是指受污染的水体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氯化消毒副产物(chlori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是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二次供水(secondary water supply):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水方式。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又称加压供水。

集中式给水(central water supply):从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混凝沉淀(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 process):通过添加混凝剂,促使水中细小颗粒沉淀的过程。

涉水产品(products related to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全称为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指凡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饮用水接触材料、管件、除垢剂、水质处理器等。

土壤孔隙度(soil porosity):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

土壤中的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al capacity)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系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土壤生物。

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超过一定限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soil self-purification):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有机物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humus),形成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物的腐殖质化。

环境相关性疾病(environmentally linked diseases or environmentally associated diseases):指其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的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其中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和克汀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是由于碘缺乏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呈呆、小、聋、哑、瘫等表现。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asis):是由于长期自饮用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以心肌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endemic cardiomyopathy)。

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是一种与环境低硒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以四肢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营养不良性变性、坏死,继之增生、修复为主要病理改变,以骨关节增粗、畸形、强直、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pathogenic factor):凡能污染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而直接或间接使人患病的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性疾病(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disease):由此在暴露人群中引发的疾病。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环境污染引起,由政府认定的地区性环境污染疾病。具有医学和法律的双重意义。

慢性甲基汞中毒Chronic Methyl-mercury Poisoning):人群长期暴露于被汞(甲基汞)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汞(甲基汞)污染和由此导致的鱼贝类等食物甲基汞污染,造成摄入者体内甲基汞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

慢性镉中毒(chronic cadmium poisoning):人群长期暴露于被镉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与土壤镉污染和由此导致的稻米与鱼贝类食物镉含量增高,造成摄入者体内镉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所引起的以肾脏和骨骼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

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LD):是由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肺部感染伴全身多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无肺炎的急性自限性流感样疾病。

住宅(residential building):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健康住宅(health residence):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大上住宅和社区。

室内小气候(Microclimate):小气候又称微小气候。住宅的室内是由屋顶、地板、门窗和墙等围护结构所包围,加上室内的空调设备等作用,综合形成了与窗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是室内微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品的表面温度)这是多个气象因素组成。

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ET):有效温度是人体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它以风速= 0m/s,相对湿度为 100%,气温为 17.7℃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出ET值。

办公场所(office place):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公共场所(public place):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如宾馆、展览馆、电影院等)和开放式(如公园、体育场等)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度假、娱乐、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

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包括城市、村庄和集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可分为五大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支持系统

城乡规划卫生(city & village planning health):是在城乡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利用各种自然环境信息、人口信息、社会文化经济信息,以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为宗旨,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为目标,建立优良的人居环境,以获得人类生存所需的最佳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是在城市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系统。

卫生防护距离(sanitary protective zone):是指产生有害因素车间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 quality index):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环境标准)作为评价标准,代入专门的计算公式,换算成定量,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称之为环境质量指数。(专门的计算公式:专门的评价模型;无量纲:无单位)

家用化学品(Household Chemical):泛指在家庭中使用的一大类化学物品。广义上讲,凡进入家庭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化学物品,均可称为家用化学品。

化妆品(cosmetic):以涂抹、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消除不良气味、清洁 、护肤、美容和修饰作用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应急准备(emergency preparation):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预警、紧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所指定的一系列工作计划。

应急响应(emergency respond):当预警系统紧急启动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采取的所有应对措施称之为应急响应。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由自然变异为主要因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财产、社会功能、资源、环境,且超出受影响者利用自身资源应对和处置能力的事件或现象。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关注获得更多资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