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浅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几条 《浙江教育报》:浅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浙江教育报》:浅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2024-06-03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同一个社会的发展一样,一个教师的成长也有规律可循。具体说来,教师的成长一般具有适应学校节奏--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和关注教学相长的递进式发展规律。基于此,学校的教师培训方案就应当符合教师成长的一般性规律: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形成阅读的风气,构建学习型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创建反思性校园;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课堂研学的辐射作用;发挥教研组同仁的同伴互助作用;有效应用智能时代大数据的作用等等。

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满足自身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一般而论,教师的成长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关注现实”的适应期(第1-2年)

刚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三个特点:一是基于角色转变而来的初为人师的愉悦感;二是基于自身认识水平和空大愿景的自大感;三是基于初期工作挫折,特别是由于学校环境制约的幻灭感。严格意义上,具有这三个特点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大学生的层次,还是生活在大学的梦境中。在这个阶段,如何适应学校的环境,摆脱大学的梦境,尽可能地缩短这个适应期是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主要任务。

2.“关注自身”的磨合期 (第3-7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磨炼,新教师逐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节奏,对学生逐渐产生了感情,表现出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为胜任教学工作,这阶段的教师重点在考虑怎样理清教材知识,即“关注自身”,关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由于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科性知识而非一些教育术语或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教条,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有一种平和向上的心态,致力于完善自己的学科性知识,是其有可能成为名优教师的关键期。

3.“关注教学任务”的提升期 (第8-10年)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教师已能较正确地应付教材规定的知识,有些优秀的教师还能初步地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于是他们想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关心的主要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己知识了解程度的加深与“大而全”的教学意识使这个阶段的教师经常性地出现拖课的情况。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知识差距拉大,“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情绪开始提升,“威权式管理”初露端倪。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从学科“专家”向一个教师的过渡时期,处于“关注教学任务”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最需要的是补充一些必须的教育策略知识和不断地教育反思。

4.“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期 (第10年以上)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一般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教师本人已有孩子,对“爱”学生的理解已有真正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知识,特别对重点难点已能了然于胸;教师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个阶段的教师在备课中就开始关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会考试卷,对教材知识进行大胆而合理地增删、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也就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也开始运用“民主式”管理或“文化式”的影响,从而能大而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往往出于这个阶段的教师。

5.“关注学生发展”和“关注教学相长”的成熟期(名优教师)

真正的名优教师无需由分数和学生的满意率来说明,而应当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师本人的心境来决定。在上述四步顺利转换的基础上,他们往往能构建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对学科的某些前沿知识较为了解,对某些知识有自己的研究;他们对自己学科教学有一整套思路,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往往开始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开始具有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在教育中呈现出一种道义的承担;他们同样关心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更加关注教学相长。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1.要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有着自身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师的培训方案就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对“适应期”阶段的教师主要进行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流程规范化培训;对“关注自身”时期阶段的教师主要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对“关注教学任务”时期阶段的教师主要进行教育策略性知识与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培训;对“关注学生学习”时期阶段的教师主要进行学科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培训。在这几个教师的发展阶段中,“关注自身”阶段和“关注学生学习”阶段是教师成长的两个“关键期”,学校要抓住这两个阶段的“重点群”做好教师培训这篇文章。

2.要形成阅读的风气,构建学习型学校。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教师能不能对学科知识有自己的理解、能不能使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能不能真正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关键取决于这个教师通过自觉阅读和自主研修而提升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教育行政化越来越趋向严重的今天,学校有责任营造教师阅读的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同时也撑起一片教育的晴空。

3.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创建反思性校园。

教师进入“关注自身”时期这个阶段后,科研日益成为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育个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是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审视、推敲、质疑、批判和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得有失,及时地总结反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提高自我。所以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学期要召开教师“我思故我行”座谈会,每学年要举行一次“优秀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活动,以激励教师勤写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引导教师逐步走上“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改科研之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通过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例进行追忆评析,剖析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让教师透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养成时时留心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真正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创建反思性校园文化,

4.要以课堂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阵地,发挥课堂研学的辐射作用。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表现场所,校本研修的主阵地在课堂。在研究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做课评比活动。在展示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学校校本研修中的一大重点和亮点。组织教师上好“四课”。即:以备课组为单位推选的“评优展示课”,名师导向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全体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课”。每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课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观摩研讨活动,先由执教者作教学反思发言,然后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围绕教学细节或典型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进一步促进同伴互助,加大教师的互动力度,研讨结束后所有过程资料都要存入学校校本教研档案。通过课堂实践、教师评课、研讨,这些一次又一次校本研修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5.要以教研组同伴互助为契机,促进组内教师群体同呼吸共成长。

在校本教研中各教研组以集体备课为主渠道,将共案、个案、共同研究有机结合,坚持集体备课中心发言制度,重视抓好实践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三个要素,突出课堂教学研究,建立了“教师独立备课--问题说课--集体讨论--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专家引领--行为跟进”的教研模式,保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中发挥群体效应,提高教研质量。开展课题专题研究,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提高。我们要求各教研组把教师在工作中的重点及疑难问题拟定成课题和专题,开展专项研究。如数学组的研究专题是《有效交流策略的研究》、语文组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加强理论、业务学习,促进科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成果,也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已有的经验。同时通过开展“师徒结对”,实现以老带新、以老促新。明确师徒结对的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学习形式及效果评价等工作环节,把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师徒结对工作,便于她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6.要以智能时代大数据为依据,精准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下智能时代对全人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关键的一环,应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创新与变革,教师则应投身于奋进的时代潮流中,不断挑战,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教师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实现针对个体差异的精准教育。教师应成为智能时代智慧校园下的大数据高手,收集学生数据用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并为其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积累学生学习数据,关注规律数据、异常数据,还可以从数据中找短板、找规律、定目标。通过分析反思,查找规律,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胡尧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