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步骤包括 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2024-07-16 0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林家勤

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案例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精神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中的运用为例,结合“研究生教育学”课程特点,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作用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并通过引入现实中的案例,对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中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为研究生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研究生教育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林家勤(1979-),女,安徽寿县人,硕士,助教,安徽合肥, 230031。

1.案例教学法概述

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来完成的。而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因素来实现的。其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实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功能逐渐由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教学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也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因而,将教学方法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已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研究生教师的青睐。

所谓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也是考验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方法。其典型特征就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实现现实案例的教学价值。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是研究生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研究生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所选的案例,除了必须要有问题可讨论或者说有疑难情境存在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案例外,所选的案例中所蕴含的问题还必须有深度,具有

可探讨的价值。因为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的任务不仅要是学好知识,而且还要创造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探讨,生成了新的知识,这才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精神。而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研究生教育学”的任务所在。“研究生教育学”的目的就是使研究生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的学习,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2.“研究生教育学”课程特点

“研究生教育学”是为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该门课程主要是将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科学化的梳理,它是研究生教育课程中难得的教学资料。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途径、研究生德育教育以及研究生科研论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突出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即研究生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培养研究生创造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研究生的“研究”实现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把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生的研究加以区别,前者是

指研究生走别人走过的路,后者是指研究生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开辟新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不失时机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泛泛而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难免会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导致研究生只能重复走别人的老路子,丧失开辟新路的能力。这时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主要来自于好奇和对问题的探究和讨论,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带入课堂,设置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吸引学生选课和学课的热情。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中的运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施展的空间。而这只为案例教学法得以运用

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要上好一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课前精心预设,课中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生成新知识,课后及时分析、总结。

3.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中的运用

3.1课前准备案例的选择及思考题的设置

案例教学的核心步骤在于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例如,在讲“研究生教育学”第三专题“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理论及方法研究”的第一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研究”时,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目的要求研究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了解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掌握如何杜绝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措施。其中重点、难点都在于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出现的原因。在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理论性的知识的特点,以及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研究生,如果仅靠单一的讲

解,照本宣科,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会挫伤研究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因而,笔者选择了案例教学法,采取案例直接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经过精心准备,选择了下面这个案例:

三年级研究生李某正在为她的学位论文做准备。她从若干已经发表的论文中逐字地整句和整段进行了摘录,她没有使用引号,但来源用这样的表述指明,如“(详见… …)”。研究生院的教师注意到文本不同段落中写作风格的不一致,并对来源进行了核查,发现了李某的剽窃行为。

教师讨论之后,李某的剽窃被提交到研究生院负责评议这类事件的院长那里。研究生院的条例指明,“剽窃,即在学位论文、文章或其他书面文字中没有承认从他人那里得来的思想、研究或者用语”,是严令禁止的。院长将她从研究生项目中除名,并规定她在下一学期可以重新申请。

案例教学,仅有案例还不够,还要根据案例所提供的典型性事件提出思考题,供学生课堂讨论。思考题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讨论性,必须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就事论事。据此,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理解李某的剽窃行为?

问题二:导致李某出现抄袭现象的原因?

问题三:如何预防研究生剽窃行为的发生?

3.2课堂案例的运用即组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课堂上组织研究生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向学生展示案例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分析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要求每个学生填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小结等。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首先,教师要注意运用引导和启发式语言,使学生明确讨论的中心,避免出现“跑题”现象;其次,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力求不让一位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局外人”;最后,教师也不能作为课堂讨论的“旁观者”,只是站在讲台上指挥,教师也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权威者”,而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案例讨论的效果。例如,在讨论第一个问题之前,笔者向学生明确了问题讨论的关键在于李某的行为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是否属于正常行为?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非正常的想象越来越“正常”了,从而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学生讨论中,笔者走到学生中间,查看每组讨论情况,并及时引导,保证了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

3.3师生对案例讨论结果的总结

课堂总结包括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总结两部分。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后,需要给予及时的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其中包括学生对待讨论课的态度,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在讨论中是否切中问题要害等,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而对于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鼓励。二是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引导学生理顺问题的来龙去脉;同时,还要指出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观点,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对第二个思考题的讨论,学生分析出导致李某出现剽窃行为的不同原因:有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出现抄袭现象不是故意的,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剽窃;而有的学生却认为,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是有意的,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嘛,我不抄不是吃亏吗?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笔者总结了研究生出现抄袭现象的两种情况:一是“不知而为”;二是“故意而为”。并且指出有些学生认为“大家都抄,我不抄不是很吃亏吗”观点的不合理性,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总结主要是指课后总结,是以学

生撰写分析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一节成功案例教学课的全部,其中还包括学生的课后讨论。学生课后总结的内容包括对于课堂探讨的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自己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学生还可以写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等。学生的课后总结是巩固课堂讨论成果的最有效手段,也有助于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运用要恰如其分,就“研究生教育学”来说,并非每个专题都可以用案例教学,如课程中的第一专题“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学习和创造知识”就不适合用案例教学。这是因为一节课能不能用案例教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二是教学内容的特点。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案例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解决的是“为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开放式的、有疑问的、有讨论余地的问题,而不是封闭式的问题。而“研究生教育学”中的第一专题,主要是通过理论上的论证,阐述研究生教育学

理论体系逻辑起点是学习和创造知识,它需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原则上来说,没有讨论的余地,也就是不适合选择案例来说明问题。因而,这一专题的内容更适合运用讲授法。通过讲授,可以使研究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并理解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具体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的特点,一刀切,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案例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学

生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旦形成这种情绪、情感态度,便能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行为及学习效果。对于“研究生教育学”这门课程来说,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方互动的主要形式,总是被一定的课堂气氛所包围。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案例教学便无法进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对课堂气氛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研究生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研究生一般都是接受过本科教育的成年人,其生理、心理已经成熟,对待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的力量,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努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转换角色,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建立积极的情感与威信。有研究发现,教师积极、健康的情感是和谐课堂气氛产生的前提条件;而教师的威信是获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是很难完成课堂教学组织者的任务的。

最后,案例教学对研究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与传统的讲授法相对立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过程充满了更多的变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拥有渊博的知识。在教学讨论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知识,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促进案例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学”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热情,增加了这门课程的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它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选自《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