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策略是啥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2024-07-06 1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以问题为工具,借助设问推动鉴赏。设问是文学类文本鉴赏的基本常规方式和手段。它看似简单,实际上重组了教学内容,构建了学习情境,展现出语文课堂的万千风景。教《祝福》这类长课文,梳理情节是教学的规定动作,可如果简单地问学生“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效果不好。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先读祥林嫂的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出问题:祥林嫂死的时候年龄到底多大,是四十“上”还是四十“下”?这一问,学生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师生合作梳理小说情节中能显示年龄的时间词语,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新年才过”“第二年的新正”“又过了两个新年”等,最后加起来,是三十五六岁,可见只能是四十“下”,不能是四十“上”。这样的问题既让学生梳理了情节,了解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又训练了学生对于关键句的筛选整合能力,问题切口小,但辐射面广,一举多得,效果不错。

3.以写作为抓手,通过动笔展开鉴赏。让学生用动笔的方式记下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可以巩固阅读成果,极大提高文学阅读的质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写作形式多样,如批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灵活地利用写作手段和方式,可以盘活审美活动,推进审美鉴赏。

余光中《乡愁》一诗,老师们多采用“诵读加问题”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显得比较雷同,学生文学阅读的深度不够。能不能突破一下呢?这首诗一共四节,每一节用了一个比喻,我让学生把每一节中比喻的喻体替换一下,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欣赏优秀的改写。有同学这样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通过替代改写,互相比较,更好地体会原作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课后布置学生仿照《乡愁》的格式,在“友谊”和“青春”两题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首三节九行诗,完成课本上的写作任务。通过这样的改写,让学生站在诗歌写作的角度去感受诗歌,获得超越单纯的读和思的更为丰富和官能化的诗歌阅读体验,提升他们诗歌阅读的水平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新课改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和任务驱动下展开语文学习,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的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有创新意味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推动了文学类文本审美教育的范式转型。

1.用项目学习方式,深化阅读鉴赏。语文项目式学习,就是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完成事先预设的一系列任务,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语文学习方式。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做中学,边做边学,通过积极的反思,萃取行动策略,构建个体学习经验。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价值,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深入研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它解构了传统课堂上侧重文本单一解读套路和文意固定结论传递的模式,而更为重视学生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合作的姿态,获取个体化的审美感受与审美经验。新的学习方式丰富了文学阅读的学习手段,更让学生喜闻乐见。

《艾青诗选》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的必读书目,怎么读?像传统课文学习那样一首一首地精读,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实施。我们首先提出任务:编一本我的《艾青诗选》。然后让学生通读作品,勾画并挑选出初读过程中心有所动、真心喜欢的篇目;接下来再读初选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诗歌鉴赏知识,参阅有关资料,精选出其中的8首;依据提供的示例,深入研读,给其中4首加上批注,同时给自己的诗选取一个富有诗意的、能概括艾诗特点的题目,如“土地的歌者—— 我的艾青诗选”;安排时间让同学们交流分享,介绍自己选出的心爱之作,并依据自己的评点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几首诗,最喜欢什么地方。课后,依据课堂讨论和阅读,给这部诗集撰写前言。最后,把所选的诗歌,加上前言,配上作者照片或自己的插图,还有自己设计的封面,编成个人化袖珍版《艾青诗选》,在班级展示分享。这样不仅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的诗歌知识,而且由此习得了选集类文学作品整本书“一读二选三评四研”的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富有成果的项目式学习,是克服传统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缺陷与不足的新的选项。

2.运用多媒体方式,升华阅读鉴赏。多媒介、跨媒介是现代生活的特点。打开微信,媒体上由各种视频、音频、文件组成的跨媒介文本已经成为现代人习惯的接受方式,它也因此成为现代人文学类文本阅读、交流、表达、分享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我们学校的读书课程中有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读书项目—— 经典夜读沙龙。它选择一部优秀的作品,采用精心布置的舞台化场景,以嘉宾对话、片段朗读、舞台表演、形象图文插播等手段,把书中的核心内容、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关键细节、表达特色展现在师生面前。我们介绍过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组织过“黑暗森林之歌——《三体》的N种读法”的夜读沙龙活动:“月见草,覆了风霜,离群之鸟犹自彷徨……”,一曲《岁月成碑》引发同学对小说情节的追忆,对叶文洁功过的评论;黑暗舞台上,“罗辑”和“大史”席地而坐,一束灯光打在他们的身上,两人分角色朗读,寂静的黑夜中幽幽地传来两人的声音,还原了小说中解说“黑暗森林”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场气氛;同学扮演的“罗辑”和“庄妍”徜徉在金碧辉煌的卢浮宫中,在蒙娜丽莎画像前,两人亲切私密的对话和形体动作,传递出让人心醉的爱意,深化对人类情感作用的深入理解;而“丁总”和“汪老师”坐在移动的太空之舰上,窗外硕大的地球背影和成列的威武的太空舰阵,他们回顾让人不堪回首的“黑暗战役”“末日之战”,展开对人性的激烈争论,思考在未来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性,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执着的信念……沙龙的创意实际上是把我们平常阅读一本文学类作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转化成“另一本”多媒介组合而成的舞台文本的过程。这其中,不仅有对话,还有唱歌、分角色朗读、舞台情景剧以及关键内容的辩论,并与舞台上的背景画面结合,形成融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多媒介超文本。新的手段和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审美鉴赏的形式,拓展了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空间,必将更有效地提高个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品位和审美素养。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无论新旧,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才是最好的。为了解说的方便,我们把文学类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分为传统类和创新类。其实方式和策略无所谓新旧高低之分。像诵读、设问、写作这些看似传统的教学手段,因其成本低廉简便易学,成为我们文学鉴赏课堂的相对主流的形态。许多看似创新的探索,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了文学鉴赏的常规手段,是一套融合新旧的组合拳,既采用诵读手段去拥抱文本,也运用设问方式深耕文本,还妙用写作抓手去运用文本。项目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无非是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三大件,只不过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有了全新的组合,发挥了全新的功能而已。没有必要人为刻意地把文学鉴赏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区分高低贵贱,以为新的便一切都好,排斥常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提升其审美鉴赏水平,就是好的方法,应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教学的常规武器。

2.教学策略是手段,教学内容是目的。内容是多样的,而方式策略是有限的。许多内容可以用同一种方式和手段来传达。另一方面,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又是互动的,它们彼此形塑,新的教学策略不仅深化了原有阅读教学的内涵,而且发掘出新的内容,形成新的审美知识和经验,成为语文课堂新的探索和追求。记得在举办“黑暗森林之歌”夜读沙龙的时候,讨论完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性后,主持人和对话嘉宾回过头来注视着舞台上的大屏幕,此时大屏幕上伴随着轻微的打字声,出现一行一行扫射的文字,仿佛罗辑正在与三体世界的监听员对话,探讨爱在宇宙中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小说中原来的线性的顺序和内容被转化成空间上的立体呈现,让人身临其境,隐藏在原作中的深层次内容被多媒体放大出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使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提高我们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3.教师要具有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有自己解读作品的真感受、真体验和真发现,这是文学鉴赏教学设计的根本。教师要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涵,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初步把文本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要力争解读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尤其是面对一些经典老课文,常规解读之外,力争旧文新解,常教常新。教师深入研读作品,有自己对文本较为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找到学生阅读鉴赏的真困惑,把文本转化成符合学生需要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富有个性的课堂设计,然后辅之以适切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更的效果。反之,仅仅在教学策略上做文章,舍大道而逐末技,会走火入魔,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说到底,教师要有过硬的文学文本的解读本领,要教给学生真鉴赏。

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0期。作者授权本号推送。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主张“生活化语文教学”。出版有《语文,我和你的故事》《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