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无尽藏,中国书画的大宝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故宫苏轼书画展览图片高清大图 苏东坡的无尽藏,中国书画的大宝藏

苏东坡的无尽藏,中国书画的大宝藏

#苏东坡的无尽藏,中国书画的大宝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治平帖》是苏轼的一封信札,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帖中“治平”是苏轼家乡四川眉山的一座庙宇,上款人史院主和徐大师为此院二僧。苏轼拜托二僧照管石头桥、堋头两处先祖坟茔。当时,苏轼还未陷入“乌台诗案”,故《治平帖》看起来心气平和、飘逸灵动。从书法看,此作用笔细腻,结字自然,肥瘦适中,浓淡相宜。正如元代赵孟頫题跋所云,此作“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尤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展览团队从中取出“无尽藏”三字作为特展名称,用意显而易见: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无尽藏”特展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

如处山阴道上,游者目不暇接。展厅内,从宋元时期到清代,每一件珍贵作品都令人久久流连。“无尽藏”特展共展出从宋代到清代的书画作品150余件(套),包含80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更有30余件宋元时期作品。除了南京博物院自家收藏外,更多的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等国内知名文博场馆。

宋代陈容的《云龙图》、元代朱德润《润秀野轩图》、宋代赵昚(宋孝宗)所书苏轼《后赤壁赋》、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明代夏昶《墨竹图》 等知名作品中,均能窥见苏轼的深重印记。宋元之后,沈周、文徵明、仇英、石涛、祝允明、王守仁、八大山人等历代画家也无一不从苏轼的艺术世界中获得滋养。

苏轼擅长画竹,他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成语“胸有成竹”即源于此。后世画家也都从苏轼论竹中获取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夏昶《墨竹图》上,一杆墨竹在风中飘举摇曳、柔韧倔强,正合乎苏轼对画竹者的期许:“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墨竹要画得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既合乎自然规律,又要满足人们对竹的美好想象。

在展览的书法单元,多幅传世佳作更能反映苏轼的巨大影响力。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后赤壁赋》,有论者认为书写者是宋孝宗赵昚,也有人认为书写者是宋高宗赵构,不管哪一种说法成立,都证明苏东坡在本朝就已收获“帝王粉丝”;宋代之后的元代,另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赵孟頫亦深受苏轼书风浸染。他四十八岁时书苏轼前、后《赤壁赋》,笔力遒劲,挥洒自如,并作东坡像于卷首,以示对苏学士的尊敬。“无尽藏”展出一幅天津博物馆藏、赵孟頫的行书《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笔墨娴熟,张弛有度,让人读出:尽管苏轼的“尚意”书法曾遭赵孟頫“复古”思潮的冲击,但是二人借魏晋古法以开生面之路的主张并无二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