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大师张超丨让花朵诗意绽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插花工作室功能介绍 传统插花大师张超丨让花朵诗意绽放

传统插花大师张超丨让花朵诗意绽放

2024-07-13 16: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多少人知道李渔先生?”

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张超老师用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了讲述。东北口音的他出口成章又自带小品效果,一提到插花,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各种关于插花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方法,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李渔先生,一个很多人听起来十分陌生的古人名字,开启了当天的传统插花文化之旅。

张超从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国画。学国画的人,大都知道《芥子园画谱》。“芥子园”是李渔先生的宅邸,在今天的南京。李渔先生的女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末画家李流芳教学所用的画稿,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并附临摹古人的山水画,得到李渔资助,于康熙十八年精刻成书,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画谱。李渔先生对中国插花贡献也很大,他的小品文经典《闲情偶寄》,里面提出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很多重要理论。

张超开始学习传统插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西式插花大行其道,学中国传统插花的人寥寥无几。时至今日,尽管了解和喜爱传统插花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仍有人认为传统插花如同阳春白雪,很难进入百姓家庭和日常生活。但是对于学习过绘画的张超而言,传统插花中的悠远意境与精巧的构图给他了带来无尽的喜悦与享受。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各具活力与特质——无论是缤纷盛开的花朵,还是绿意盎然的草木,一经插花者的慧心和妙手,便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而如今传统插花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比如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园林博览会等重要活动,天安门城楼贵宾室、杭州富春山居度假村等场所,都有传统插花的身影。中国传统插花正在被更多的人认识。

在前不久开幕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一幅长18米,高4米,名为“国花烂漫山海情”的立体画卷,呈现在国际馆内,惊艳了无数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山石用褶皱的国画纸揉搓而成,在看不见的地方连上供水设备。牡丹花和其他花木立于其上,错落有致。远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这就是张超老师融合插花和国画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该作品也因此获得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牡丹芍药国际竞赛大型景观银奖。“让喜欢国画和插花的人透过作品看到美妙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共鸣。”张超老师如是说。

“国花烂漫山海情”(本图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店花艺专刊”的推文《这是一幅活的“立体中国画”》)

清朝中期的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插花的要领是“起把宜紧,瓶口宜清”,就是说一开始花束就要扎紧,瓶口要干净整齐。“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这一点被后人奉为传统插花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插花者要用辅助的工具将其固定,这就是“撒”(作者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四声)——通过将一些不同形状的小木棍固定在花瓶的瓶口,从而使花材能够插在理想的位置而不散。李渔《闲情偶寄》中是这样描写“撒”的:“以坚木为之,大小其形,勿拘一格,其中则或扁或方,或为三角,但须圆形其外,以便合瓶。”它的形状有“一字撒”“十字撒”“井字撒”等等,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百多种,来服务于千变万化的插花艺术。“撒”的重要性何在?一方面在于它是经历时间考验遗留下来的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则在于它的环保性。当今大部分插花者都习惯用花泥作为固定物。然而花泥是以化工原料制成的,不可降解,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传统插花用“撒”,就能很好地解决环保问题。

“撒”究竟怎么用呢?

2018年9月曾经做过真人图书的杜海忆老师也来到了现场,她是张超老师的学生,这次来配合张老师进行操作和讲解。

由于张老师从北京远道而来,所以花器由杜老师提供。当面对一个竹节高瓶的时候,张老师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做‘撒’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这样的花器,因为洞眼太深。”

大师也会被难倒?起初,张老师用了个“一字撒”,可是很难往里放。于是他又剪了一个“Y字撒”,终于固定成功了。杜老师笑言“我给老师挖坑了”,张老师马上回了一句“你是想考考老师有没有进步吧?”

人工与自然

在插花的过程中,枝叶应该如何去芜存菁?花和枝的角度应该怎样拿捏?取舍之间,见出智慧。

虽然不断地修剪花材、处理枝材,但是张老师处理好的花材比处理之前仿佛更像自然生长的状态。张超老师说:“中国人提到园林建造,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插花也是一样,要让大家看到更自然的状态。不同于日本插花用铁丝来造型,中国插花里有中国人的哲学,学插花的最大好处就是学会顺其自然。”张超老师一边向大家展示着作品的各个角度,一边谈论着传统插花的独特之处。

张老师在现场处理兰花叶

传统插花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物喻志,托物寄情。人和花草之间要相互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人文情怀通过花草的自然美来呈现。在从事传统插花的人看来,花材不仅仅是植物,更像是拥有独特个性的好朋友。插花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花材本身有多美丽,而是我们能否让当季最真实的花材和蔬果,呈现它们本身最美的样子。因此,张超老师以揉捏的技法,使细长扁平的龙门兰叶片变得弯曲尖翘。原本笔直刚硬的叶片,经过温软的手“抚”,形态渐渐变得柔软弯曲,呈现出动态之美。一盏茶的功夫,一件插花作品就完成了:青瓷竹节瓶中,几株小菊昂首挺立,与纤长婀娜的兰草对语,清新而又舒展。张老师说,其实插花并不玄妙,只是需要用心和花对话。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土;人有三宝,精气神”。对于一个人来讲,精气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传统插花而言,也必须要有精气神。张超老师曾经去过原始森林采风。在古老静谧的山谷中,他看到那里的兰花虽然在悬崖峭壁之上,但依然迎着阳光努力生长。 “中国传统插花不能让花头朝下,插花技术是有朝气的,是积极向上的。”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插花中,也蕴藏着为人的哲思。学习传统插花的过程,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传统文化所浸润的过程。

花艺与诗意

在熟练地处理着花材的同时,张超老师又将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娓娓道来。看到美好的花朵,很多人会说“有诗意”,可见花与诗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插花的身影,在《诗经》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都曾出现。《诗经·郑风·溱沩》里面提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以说,芍药是中国的情人花。这个时期虽然作为艺术门类的插花还没产生,但踏青时节,人们找到心仪的伴侣,会折下一枝芍药表达倾慕之意。张超老师说,在插花时诗歌也是他重要的灵感来源。

张超老师将山茶花枝处理成拱桥状,横于圆盘中,又在树枝转折处装点了几朵素雅的菊花。注入清水之后,小桥流水的意境呼之欲出。张超说,他在创作这件作品时脑中浮现的正是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述的景致。“我们做传统插花,同时也要学习诸如诗词歌赋之类的传统文化。”

真图活动现场张超老师作品:小桥流水

在现场,主持人对观众发起了征名活动。有位读者为“小桥流水”取了个新名字——鹊桥归路。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词《鹊桥仙》)寓意山茶枝做的“桥”象征鹊桥,两枝花草遥相呼应,其中一枝依依不舍,“回头”在看。虽然分离无法避免,但是情感却在一刹那间凝固。

阅微书社的唐阅辉同学用同一首词当中的另外四个字“金风玉露”,为竹节瓶中的作品命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解释道:如果从画面上来看,兰花叶子的流动感,像是风的形态。而凝结在枝头的花朵可比作玉露,带给人想象的空间。

除了诗歌,中国传统插花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讲究谐音,以传达吉祥寓意。张老师说,例如用牡丹、海棠与玉兰进行插花,取海棠的“棠”、玉兰的“玉”、牡丹的“富贵花”之别名,就是《玉堂富贵》。再比如想要表现“事事如意”,就可以用到柿子和如意。“但是不能用一个柿子,事事如意,一定是两个。假如枝上有一个,也可以放到桌面上一个,这样的呼应也是事事如意。”

真图活动现场张超老师作品:“太平春色”,使用了太平花和芍药

除了花草,蔬果也可以用来插花。想要做一个名为“苦尽甘来”的作品,那么除了苦瓜,还要加上甘蔗或甘蓝。做“清白传家”,用绿萝卜、青萝卜、大白菜,表现“清白传家”的家风。

互动阅读节选

读者:我是文学院的学生,如果鉴赏绘画,有构图看构图,有透视看透视,有色彩看色彩,还会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对于中国传统插花,我们该如何去鉴赏作品呢?

张老师:判断作品最基本的标准,首先要求“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瓶口的处理非常清爽,没有多余的叶片。角度和距离的设计也是关键。具体来说,比如兰花作品,我们从从前面看过来,特别精致,就像指尖拈住的一束花。前面有交点,后边有景深,同时留白处又能体现空谷的意境。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简单几种花,但是却表现了大自然的一种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制作和欣赏插花作品的时候,能体悟到宇宙人生的境界。

张老师:“如果朋友家有喜事儿,大家能想到用什么样的花果表达美好祝愿呢?”读者一:用百合,体现“百年好合”。读者二:用桂花和枣,表达“早生贵子”。读者三:用石榴。表现多子多福。

张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用湖北特产的一种食材——莲藕。我们用莲藕,加上几个脐橙,组成“佳偶天成。”不要小看这些食材,经过和谐的排列组合,普通的食材也能重新焕发生机,再平淡的生活也能增添许多美好与诗意。

读者:自己家里插花,一般选择什么样的花器呢?

张老师:花器应该由你自己来选择,不过要符合家里的装修风格。如果是中式装修,古色古香,那就可以选择中国瓷器,比如刚才用到的圆盘,或者花瓶——玉壶春、观音瓶等等。现在的花器不是很贵,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像青瓷,非常干净,好似玉器,家里摆上一个,自己的心态也会很平和。如果要做观赏作品,比如艺术插花,就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跟国际接轨的花器。好的插花者,不排外,不死板,不封闭。

后 记

有一句俗语:“短铁匠,长木匠。”指的是这两种工匠的操作原则:在面对材料的时候,铁匠要多砍,少留;但木匠正好相反,要多留,少砍。因为铁如果留长了,铁匠就只好用火再烧,然后再打;木匠就一定要留长不留短,留出回旋的余地。张老师在制作“撒”的时候,修剪也非常谨慎。即使他完全有能力一剪到位,但始终秉持着谦虚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这是真正的大师风范,在插花技艺中践行着朴素的人生道理。

张超的插花作品,还传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插花的主体分为四大人群,分别是宫廷、民间、寺观和文人。四大人群的传统插花素材和技法都各有特色,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容器来选择风格和主题,因此张超老师会用象征文人风骨的兰花和菊花搭配竹节瓶。传统插花最核心的不单是技法,还有对植物文化意蕴的认知。花草不仅仅用来表现美,还传达着生命内涵:“传统插花是要通过作品来表达一种心境,所以不管我们做插花还是写山、写水、写人,最终的目的一定表达的是情感。”当作品融入作者的情感之后,心意就能够传达出来,也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活动的开始,张超老师就表达了此次来武大的初衷:“中国传统插花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更希望能够让这‘遗产’得到弘扬和传播,让它更加贴近生活,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它、热爱它。”

每个人对于花,有着不同的选择,我们通过与花之间的沟通形成了共识。给花艺赋予中国味道的审美和情感,让花朵诗意绽放,这就是传统插花的魅力。

(说明:本文中关于立体插花作品“国花烂漫山海情”的描写参考了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店花艺专刊”的 《这是一幅活的“立体中国画”》一文,原作者是寇亚琴和黄静薇。特此表示感谢。 )

张超推荐图书

《中国插花史研究》

作者:黄永川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中国插花史研究的总结与成果。全书共9章,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 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 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朝代插花的艺术的状况。

《中国传统插花系列教程:研习初级》

作者:王莲英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插花的概念,基本构图形式及其示范,基本构图形式在盘花、瓶花、篮花、缸花、碗花、筒花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插花花艺学》

作者: 王莲英,秦魁杰

《插花花艺学》是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应用的教材,它表明了我国插花花艺事业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复兴和快速发展后进入空前的兴旺发达时期,显示了我国插花花艺教育事业走上了快速成长发展的阶段。插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走进高等学府,纳入国家教育规划之中,这是我国插花教育有史以来新的里程碑,该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意义重大,对进一步规范全国各种类型插花花艺培训起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对进一步提升插花花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将为培养我国插花花艺教育阵线上具有高等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作出贡献。

《瓶赏——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传承作品集萃(第1辑)》

作者:张超

本书将30多位传统插花研习者的作品共约300余个集结成册,并系统分类,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魅力,再现千年前古人的插花生活,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中国传统插花名著名品赏析》

作者:王莲英,秦魁杰

这本《中国传统花名著名品赏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对我国历目前有名的插花类古籍《花九锡》《春盘赋》《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长物志》等进行原文记述、疑难词注释、古文今译、解析等,使读者以我国有关的花名著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对我国传统插花名品进行赏析;三是介绍了花与古人生活;四是对中国传统插花传承团队创作的传统花作品进行赏析。该书文字简练,图片典型,对于进一步了解与创作中国传统插花具有现实意义。

《瓶花谱 瓶史》

作者: [明]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整理

插花,不单充满技术细节,其中亦有细腻的趣味。明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堪称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瓶花谱》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瓶史》分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十二节。二者文字和观点不乏重合处,但因循承续中各有千秋。本次约请专业学者,精选底本进行校点、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以精美插图,图文相得益彰。

《花与中国文化》

作者:何小颜

本书从“人花交感”这一题目入手,依次谈论了人格与花格的互相授受以及人花相融的境界、人从花的习染所兴发的感应,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既是珍贵资料,又可悦人眼目。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读有故事的人,做有深度的书——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学生社团阅微书社合作的项目。 我们寻找各种有趣有阅历的人,制作、出版真人图书,通过平等交谈的形式供读者阅读、思索、感悟,从他者的人生中获得精神的给养。自2012年12月17日首次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50期真人图书馆,推出了117本真人图书,5000余位读者通过室内、户外、线上、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活动。

文案:韦异才 王瑞琳

记录:杨昊岷 高可欣

现场导读:杨茜惠

图片:龙泉 张超

编排:卢姿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