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清涧县带你沉浸式体验“陕北榆林过大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描写陕北秧歌欢快场景 2024年春节,清涧县带你沉浸式体验“陕北榆林过大年”

2024年春节,清涧县带你沉浸式体验“陕北榆林过大年”

2024-05-31 2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人生之路》,品魅力清涧。陕西卫视携手清涧县重播电视剧《人生之路》,从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起至25日(农历正月十六),在陕西卫视黄金剧场每晚19:30分播出两集,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春节文化大餐。这部剧可谓满满的"清涧元素",有过半戏份就在"路遥故里"清涧取景拍摄,有不少当地群众参演,并在这里杀青。作为联合摄制单位,榆林市委宣传部和清涧县委、县政府还在清涧为该剧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在中宣部编制的"2023年度影视作品精选"中,《人生之路》成功入选。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慕名前来清涧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该剧在清涧拍摄戏份最多的取景地,人生影视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在人生影视城的带动下,全县其他旅游景点的人气也跟着倍增。据统计,《人生之路》的热播带动前来清涧旅游人数达110万人次。

当前,清涧县"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将人生影视城作为主会场,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民俗活动,营造出独具特色、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必将带动新一轮的旅游热潮。

赏非遗传承,品清涧“年味”。清涧的“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也是文化的丰盈,是对仪式感的精神追寻。在这里,清涧道情、清涧伞头秧歌、白草寺庙会、清涧魁星楼的传说、清涧民歌……这些非遗穿越时空、连缀古今,你知道多少呢?

2008年,清涧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道情之乡”,“丝弦一响唱道情,道情把道情唱分明”是清涧的真实写照。三弦的清脆、管子的柔和、四音的浑厚,加上表演者极具韵味的唱腔,构成了陕北道情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清涧,每逢新春,这充满激情的音韵,伴着敲锣拨弦,纵情欢唱,总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年味。

2023年,清涧伞头秧歌被列入第七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众多秧歌、社火活动中的一种秧歌歌舞形式,伞头秧歌是陕北秧歌歌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逢年过节,游子归来,阖家团圆,亲朋欢聚,辞旧迎新,伞头秧歌扭起来,就成为清涧人释放情绪、抒发喜悦的一种表达方式。

2017年,白草寺庙会被列入第六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白草寺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三次,以其极具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成为清涧地区乃至陕北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类庙会的典型载体。每逢庙会期间,七彩的花树、潮涌的信民,伴着吼天撼地的唢呐声,红火热闹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2011年,清涧魁星楼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魁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悠久,经历岁月的侵蚀而巍然不动。夸张的飞檐斗拱和岁月不掩的雕梁画栋中,刻画着建筑高大的风貌;写在檐漆斑驳处与长在楼台风雨中的苍凉,则展现着黄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在这里,白日仰望,氤氲缥缈;夜晚远眺,星空相接。

2011年,清涧民歌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民歌与陕北民歌是一脉相承的,种类多,曲调丰富,有山歌、信天游、劳动歌、小调、二人台、民俗等。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新春佳节,听一曲清涧民歌,火热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将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清涧剪纸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剪纸技艺,清涧剪纸艺术与古代原始岩画、汉画像石渊源颇深,构图简单明了,线条粗略。一张红纸,对角折叠;一把剪刀,轻盈裁剪……方寸之间,在如花瓣飘落的纸屑中,手指与刀锋来回“舞动”,剪出幸福生活,也在一片火红中彰显年味。

2011年,清涧果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果馅是一种饼状食物,白面作皮、枣泥作馅,经烘烤而成,其色金黄,其味喷香,皮薄层叠,枣味清纯。如今,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清涧果馅早已成为清涧人的“乡愁味道”,传承浓浓的亲情,带着醇厚的乡情,让人想起关于塬上清涧的难忘时光和童年甜蜜的回忆。

2011年,清涧石板开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着“石板之乡”美誉的清涧,因石板闻名天下,也因石板多了些许灵气。在这里,力与美的邂逅给石头赋予新的生命,质朴厚重的石板默守岁月流光,雕刻出或瑰丽或大气的艺术品,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精致与优雅,凝聚着匠心与智慧。

2011年,清涧煎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煎饼用荞麦做成,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它不仅是清涧人民过年过节的必备小吃,也是招待亲朋的上乘佳品。咬一口,素的爽口、荤的解馋,也能唤起纯真年代里品尝美食时纯粹的欢乐时光。

2013年,清涧插梆子被列入第三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插梆子源于民间武术,是以民间武术小红拳、小链架、五虎刀、鞭杆拳中的部分动作为原型,起伏跳跃,左右穿插,群舞时梆声震天,歌声嘹亮,气势雄伟。如今逢年过节,清涧插梆子以精美的服饰、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动作、原生态的表演,舞动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2013年,清涧武场子被列入第三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武场子(亦称小场子)形成于清代中叶,与其他秧歌小场子的主要区别是舞蹈动作中大量融入民间武术,以男女角相互攻防、调情、逗趣等为内容,以身段表演为主。秧歌彩扇,轻盈欢快;威风锣鼓,气势磅礴……红红火火的武场子,处处彰显陕北人的豪爽热情。

2015年,清涧粉条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粉条加工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每年的冬闲季节,这里的村村落落都会晾晒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构成清涧农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风景。如今,清涧粉条已成为清涧人们逢年过节、酬宾待客的首选之物,也是人们访亲问友的好礼品,更是清涧人们迎送贵宾的"拿手货"。

2015年,清涧枣木根雕被列入第四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枣木根雕,顾名思义,是以枣木的树根为原料,经过雕刻、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在清涧,枣木根雕不仅仅是雕刻,更是与自然对话,将枣木之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在这里,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的作品,都蕴藏着大自然的韵律与工匠的灵魂。

非遗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展现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时刻拨动着人们内心最幸福的挂念。在陕北榆林,清涧从《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汲取自信担当精神,从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中传承奋斗奉献,以多彩的非遗文化,让新年流淌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