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破茧化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陕北秧歌的作文 陕北秧歌的破茧化蝶

陕北秧歌的破茧化蝶

2024-05-09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从舞台表演的视角入手,着重探讨陕北秧歌新的呈现形式。通过对新时期陕北秧歌的流变与发展进行探析,提出个人对于传承、弘扬“陕北秧歌”这门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的思考与见解。即将陕北传统的乡土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本土的人文情怀与生命意识、世界意识等紧密地结合,在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融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韵味和魅力独具的“新潮”陕北秧歌,才是传承发展陕北秧歌的行之有效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舞台表演 地域文化 现代审美民间传承

  秧歌在艺术门类里属舞蹈系列,要搞清秧歌起源、发展以及地域风格、特色等一揽子具体问题,必须从舞蹈说起。  舞蹈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舞蹈起源于宗教巫术,有的认为舞蹈起源于游戏,还有的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舞蹈也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舞蹈起源的原生动力。  舞蹈从内容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种类,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  生活舞蹈——是与人们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目的性比较明确、人人都可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包括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自娱健身舞蹈。  艺术舞蹈——是由专业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概括和想象,进行具象的艺术创造,从而产生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观众观赏的肢体语言,主要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当代舞。  秧歌属于中国汉民族的一种民间生活舞蹈,陕北秧歌是全国四大秧歌之一,下面系统地说一说陕北秧歌。  当今的人,提起“秧歌”二字,脑海里无不呈现出一队敲锣鼓、吹唢呐、打花伞、舞彩扇、跑旱船、骑毛驴的游街图像。无疑,秧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人们的精神情操,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探究和总结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是一件意义深远而重大的事情。  “陕北秧歌”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这无疑说明了它的弥足珍贵和急需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当今的陕北秧歌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着,最常见的是广场里、街道上逢年过节的庆典演出和人们早晚锻炼时结队随意扭走。这种秧歌秉承了老祖宗创造、起源于古代的劳动、祭祀活动,是以人的流走将天地山川幻化成阴阳变化的各种图形,以祭上苍诸神,祈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现在能看到的除春节时个别乡村闹秧歌还保留着些许“祭”的味道,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庆典、娱乐和健身。  本文想着重探讨的是陕北秧歌新的呈现形式——舞台表演。有目共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有,许多“下里巴人”的民间表演艺术,五彩缤纷地出现在了“阳春白雪”的殿堂上。各种艺术节和比赛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频繁举行。陕北秧歌参与这样的活动,就明显地显露它的不足和弱势。首先是动作的单调:男角最具风格的就是摇头摆臂十字步,顶好踢个“二起脚”“三脚不落地”;女角最出彩的就是模仿已故艺人“六六旦”老师的“闪腰”“颠胸”“水飘步”。构图、调度也陈旧、呆板,基本上是“二龙出水”“蛇摆尾”、交叉绕圈“扭蛋蛋”。加之参加活动的年轻表演者大都表演功力浅薄,综合修养不足,陕北秧歌热烈、鲜活、激情、震撼的特点无法得到充分展现,犹如一锅滚烫的“羊杂碎”放凉了端给人吃,辛辣味消失殆尽,令人生出一种不过瘾和说不清楚的失落。  尽管陕北秧歌时不时能受邀参加外地的各种艺术活动,也能侥幸地捧回奖杯,但遭受冷落和渐被淘汰出局的征兆已十分明显。作为这块土地的文化人、文艺人,都应该敢于正视这个事实,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即便是那些曾经非常好的东西,也必须在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化结构、现代的价值度量、现代的生活态势中去调适、融合、消化后才能重新得到升华。如何将陕北传统的乡土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本土的人文情怀与生命意识、世界意识等紧密地结合,是当前陕北民间舞蹈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艺术探讨无止境,对事物的认识是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的。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  要传承、弘扬“陕北秧歌”这门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创新大环境,需要这块土地上广大的文化、文艺从业者们,特别是具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以及操作、组织、掌控者们,要勇于改变自己固化了的观念,摒弃和突破狭隘的“越是本土越具世界性”的浅薄意识,大胆鼓励编创者,有机吸收各种别样的舞蹈元素,积极主动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他为我用”。  其次,是一线的编导人员,在吃清弄通陕北秧歌各种独特动作风格的基础上,要潜心研究其他民族民间舞的动态身韵,研究其进退屈伸、离合起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推进的点与线。认真研读艺术理论和舞蹈编创书籍,不怕失败、不畏人言地实践于具体的编排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不惜耗费脑力和体力,持之以恒地寻找、选择、提炼既具传统风格、地域特色,又富时代气息、新潮韵律的当代陕北秧歌的“个性”动作,大胆地采用新的编排理念和方式,闯出一条“迷踪拳”式的陕北秧歌新的表演路子。  再者,就是要培育大批优秀的陕北民间舞蹈爱好者和从业人员。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媒介,抒发人内心情感和精神灵魂的视觉性表演艺术,一瞬间的呈现,需要许多无形的东西做铺垫,外在技术、技巧的扎实掌握自不必说,更主要是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表演者们自身气质、资禀、性情、志趣、思想的高下,是决定所表演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  陕北秧歌是一本无字的陕北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是几千年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去粗存精地传承这门优秀的地域歌舞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传统的陕北秧歌表演,包含的内容庞杂纷繁无所不有——祭祀敬神的、驱鬼镇邪的、消灾免难的、庆典祈福的、恭贺迎喜的……保护陕北秧歌这个有别于其他地方剧种的特殊民族歌舞演唱艺术,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考量:  应该有选择地传袭它源起之时的古文化祭祀仪式和扭走场图中所蕴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但更应该发扬光大的是陕北秧歌集人民性、时效性、鲜活性为一体的引领风尚、激励斗志、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功能。当然各类文学艺术程度不等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正得失、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和功能,但唯有延安时期在传统陕北秧歌小戏基础上改编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以及新秧歌剧基础上提升、发展、形成的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起到了其他剧种和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宣传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区域的迁址和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势下,陕北秧歌剧被各种时尚多元、休闲消遣、媚俗逐利的新型娱乐文艺挤迫到了边缘地带,好长时期光彩不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究其原因,陕北秧歌尤其是秧歌剧剧目的原地踏步和退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利益化、娱乐化、休闲化、通俗化的文艺思潮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自身失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与现实生活相呼应的鲜活性。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好长时期只停留在重复咀嚼、重复炫耀延安时期《兄妹开荒》之类的经典节目中,淡化和削弱了陕北秧歌接地气、顺民意、融合主旋律、助推正能量的鲜活快捷的特性和功能。  事实证明,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都必须在人类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和强力的保护下才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否则就会自生自灭或变异蔓生成有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荆棘文艺。所以保护陕北秧歌和秧歌剧繁荣发展的有效方法,需要陕北地区的各级文化部门切实加强对其传承保护的力度和措施,必须在党和国家弘扬民族文化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对陕北秧歌和秧歌剧的广泛了解和比较深的认识,增强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参与热情。  每逢春节要大力举办各种形式的秧歌剧目汇演,鼓励专业和广大业余文艺创作者进行专项秧歌剧创作,还应该聘请秧歌剧创作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剧作者,举办秧歌剧创作的培训班,让陕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文艺创作爱好者都充分认识秧歌剧引领风尚、感化民心、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优质功能,充分掌握秧歌剧的人民性、时效性、鲜活性融为一体的艺术特性,创作出贴近时代又接地气的犹如延安时期新秧歌剧般的优秀剧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应有作用。  陕北秧歌的发展,加强传承是主要的问题,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陕北秧歌的传承人日渐凋零,急需新生力量的补充。现在社会教育是秧歌传承的主要途径,原来传承形式主要依靠师徒间口口相传,虽然有利于原汁原味的学习,但是人数不能得到可靠保证,个人因素的影响明显,容易出现失传的情况。  陕北秧歌是以广场表演为主的大众歌舞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民俗自娱健身运动。陕北秧歌的传承保护,应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通力合作下,制订出一套符合实际统一可行的培训教材,在条件充分的前提下,陕北地区应将秧歌列为中、小学校体育必修课,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这门传统艺术。陕北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都应设立陕北秧歌表演技能培训班和专业培训课程,聘任资深的陕北秧歌表演艺术家和高规格的陕北秧歌传承人,在固定的课堂长期传授,从而不断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秧歌爱好者和专业艺术人才。  此外,还要大力鼓励个人、团体和街道等成立专门或者业余的秧歌培训班、兴趣班,为喜欢陕北秧歌的爱好者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逐渐使社会、学校和个人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使陕北秧歌表演艺术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只有使秧歌从业者获得稳定的收入,这门民间歌舞艺术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波助力。陕北秧歌的传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突出黄土高坡激情奔放的个性特点、自由浪漫的风韵特色,使之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还要让它积极地与现代媒体结合,提升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尤其是青少年中的熟悉度,积极为它搭建现代媒体宣传平台,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使更大范围的人们快捷地接触它、接受它、喜欢它、迷恋它……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歌舞和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相结合的优秀文化艺术,正确的传承与发展,应在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融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韵味和魅力独具的“新潮”陕北秧歌,才是传承发展陕北秧歌的行之有效的正确途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