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二次土改”背后:生产队副队长为表决心连摁两次手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按手印的那个东西叫什么 小岗村“二次土改”背后:生产队副队长为表决心连摁两次手印

小岗村“二次土改”背后:生产队副队长为表决心连摁两次手印

2024-07-14 2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严金昌。本文图片 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1978年,他和其他17位村民一起,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那一年,他35岁,家里有5个孩子。

严金昌哪里能想到,40年前的那个寒夜里迫于生计摁下的红手印,竟然之后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引起轩然大波。

冒死在契约书上留下了红手印

严金昌:“我们为什么要摁那个手印呢?是为了约束自己。过去政策不允许,如果我们犯法了,有责任我们大家共同承担,都不要推脱责任。哪里能想到受到党的认可,现在搞到国家历史博物馆去了。习总书记2016年4月25号到小岗村来的时候,说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解放了生产力。”

严金昌接受采访。

十年九荒,就是当年凤阳的真实写照。吃的是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穿的是大补丁,小补丁,层层叠叠摞补丁。严金昌小时候拉着父母的衣袖出门乞讨,成了家,有了孩子,又得拽着孩子的手挨家挨户要饭。

严金昌:“说实话我们那时候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我们农民有田有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啊!过去叫干多干少一个样,十分工。你今天出勤了,你再累是十分工;我站在那里再快活,也是十分工。时间长了谁愿意干?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农民。过去喂猪不超过一头,喂鸡不超过三只,多了资本主义。”

大包干纪念馆。

建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清晰地记录着小岗人当年的窘迫。1976年,小岗111口人,每人每天只有6两3钱的口粮,一个壮劳力辛苦一个月还赚不到3块钱。这样的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庄稼人守着庄稼地,还能干等着挨饿?严金昌不信,小岗村人都不信。

严金昌:“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劳动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农民种地才能有自主权,我们才能有饭吃,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原则,你不干,庄稼不能跑到你家里来啊。”

路摆在那里,却没人敢轻易迈步。严金昌坦言,普通百姓,哪里敢跟国家政策对着干?早在1961年9月,安徽凤阳就下达过文件,推广责任田,提倡定产到田、包产到户,然而仅仅过去一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就全盘否定了这一做法。

严金昌:“有人说这么干肯定犯法,有的说犯法也豁出去了,今年一年我们收一年庄稼,收半季庄稼,我们够吃饱肚子,就是拉出去杀头,坐牢,我们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18位大包干带头人摁了红手印的契约书。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继续等下去,就是家破人亡。小岗人狠下一条心:与其等死,不如偷偷干起来。于是在那个后来人尽皆知的夜晚,村西头的严立华家,18个汉子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冒死在契约书上留下了红手印。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为表决心,在自己起草的契约书上连摁了两次,另外两户外出讨饭的户主也都由人代摁了。

当年18个带头人在严立华家摁红手印的地方。

“我们干了一年够吃五年的”

时光飞逝40载,那个黑夜里的忐忑、决绝,那张生死契约书的一字一句,严金昌至今记忆犹新。

严金昌:“你看我们契约不是写了吗?分田到户如果能干成,首先完成国家的,国家以前收公粮,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我们自己的。如果干不成,干部杀头,小孩帮我们养活到18岁,我们都考虑到后果,大家就签字画押。”

1979年春节前,分到田地的小岗人想的不是怎么过年,而是扛起锄头、挑着牛粪,比着、赛着往自家的田里跑。

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当年的合影。

严金昌:“我家分到了30多亩地,过去那是白天昼夜干,一天有两顿饭都在田里吃,一天到晚拼命干,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小岗人咬紧牙关死守着秘密,却不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干活劲头泄露了“天机”。很快,小岗分田到户单干的消息不胫而走。公社、县里的调查一个接着一个,要求他们必须重新合到一起。可小岗人铁了心要单干,哪怕不给贷款、不给种子也不屈服。消息一路传到了时任滁州地委书记的王郁昭那里。

严金昌:“等王郁昭(滁县地委书记)来的时候我们春耕大生产已经开始了,那家家庄稼都长得特别好,特别漂亮,所以王郁昭看到后当时也没有表态,回去就开常委会讨论,说春耕大生产已经开始,不管利用什么形式一律不动,秋后再说,这样我们才能干成。所以我们大包干能够成功,多亏党和政府给我们开了绿灯。”

其实严金昌不知道,为小岗改革开了绿灯的王郁昭们,日子并不好过。1979年1月到4月,短短3个月,中央就连发两次文件强调: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省、地、县各级领导都为小岗村顶着巨大的压力。终于,分田单干让小岗人看到了庄稼丰收的样子。

大包干纪念馆里为18个带头人创作的画作。

严金昌:“79年下半年很明显,庄稼长得特别好,来个大丰收,我们干了一年够吃5年的。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有的家放不下,粮食都放在外面。”

那一年,小岗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归还贷款800元,这也是一贯以逃荒要饭知名的小岗村,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

短短几个月后召开的四中全会上,“不许包产到户”改为“不要包产到户”,一字之差,暗藏玄机。一年后,中央下发文件,包产、包干一律放开。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乃至全国的八亿农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严金昌:“我们原来有牛,就要搞机械化、买拖拉机;有草房,就要盖瓦房、平房、制家具。有钱就是要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啊,开始买自行车、手表,哎呀,有钱了,都会消费啊。”

12位大包干带头人摄于2011年9月22日(前排左二严立坤、后排右一关友申已去世) 。凤阳县委宣传部 图

小岗村的“第二次土改”

此后,小岗村实现了可喜的连年粮食增产。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一朝越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门”,为何率先实现了温饱的农民们,却迟迟无法致富?“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怎么“赶了个晚集”?

阵痛后的小岗因时而变。在时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等村委带领下,小岗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

今天的小岗村。

改革,让小岗人再次走到了乡村振兴的前列,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考察后,从农业到旅游业,从土坯房到徽派民居建筑,小岗村一年一个模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八千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还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在这里重温当年的改革,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

见证者说

“我是18个带头人之一,所以我算一个改革者。大包干以前为了吃饱肚子,我们有了改革,我见证了这段历程。你看40年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的小洋楼,我觉得现在作为中国人民,我认为是最幸福的。”

——严金昌

(原标题为《 严金昌:小岗村为何进行了“二次土改”?|见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