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核打击计划解密,870枚核弹覆盖中国117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美援朝战争死亡人数分布图 1959年美国核打击计划解密,870枚核弹覆盖中国117城

1959年美国核打击计划解密,870枚核弹覆盖中国117城

2024-04-18 17: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有一用斋 09-12 20:37

历史学参考

2015年12月22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悄悄地披露了一份冷战时期的核战争计划,这一项文件在披露之初就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因为在一份文件里面,详细地列出了一份美国在1959年与苏联开战后,美国的核武器打击目标清单。

在这份清单里面,美国人的轰炸目标除了苏联本土和东欧的一票卫星国外,中国大陆也榜上有名。美国打算一旦战争爆发,立即向包括苏联、中国及东欧国家在内的1200多个目标投掷3500枚原子弹。这3500枚原子弹中的870枚,对准的就是中国的117座城市。

Image

《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生产原子弹,没有建立足够的核威慑,一旦美国对我们进行核打击,中国完全没有办法对之进行有效还击。那么,美国为何会制定这么一份丧心病狂的计划呢?这份计划为何最终没有实施呢?我国又是哪些城市被列为美国的打击目标呢?这些有你家所处的城市吗?艾森豪威尔和“大规模报复”战略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可以说给美国政府和人民留下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对于新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而言,上任之初就碰到朝鲜战争这个烂摊子,实在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付出了高额代价,在亚洲同共产主义国家打了一场地面战争,结果打得美国颜面尽失,实在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Image

艾森豪威尔

朝鲜战争中美国的“不败而败”,让全世界被剥削和被压迫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争取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在美国看来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对‘自由世界’的‘挑衅’”。再加上资本主义天生对共产主义的敌视,美国政府坚定的认为苏联会对美国进行“入侵”,为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备受诟病的“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公开表示,面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入侵”,“自由世界”会即刻用“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和地点进行报复。”此时,美苏两国都掌握有热核武器,杜勒斯的这一番演讲无异于声称美国想要通过使用核武器来对苏联的侵略扩张进行打击。

Image

杜勒斯

既然要进行“大规模报复”,那总要有个报复目标。最初,指导美国进行核打击的文件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5410/1号文件,明确规定了“美国在同苏联集团的总体战争的目标”,美国军方就根据这一方针制定了“统一作战行动计划”(SIOP-61)。但3年多的朝鲜战争和之后的抗法援越战争,让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深刻的认识。两场战争中中苏两国共同进退的战略协同,更让美国政府深感恐惧。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政府不能允许在美国和苏联进行核大战时,40年后又是一个苏联的中国可以置身事外。因此,在美国后来制定的SIOP-62中,将打击目标由“苏联集团”改为了“中苏集团”。

Image

艾森豪威尔

美国人之所以猖狂到要同时对中国和苏联进行核打击,主要原因是此时的美国已非吴下阿蒙。1945年时美国只有3颗原子弹,用一颗少一颗。到1953年时,美国已经生产出了1000多枚核弹,400多架战略轰炸机,战术核武器甚至部署到了欧洲。3年后的1956年,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了世界上第1次氢弹空投试验,氢弹至此正式进入实战阶段。1957年,美国生产了5000枚核弹头,1960年更是疯涨到了18000枚。同时,美国还在英、意、土耳其,联邦德国等国家部署了各种中程导弹,在海外部署了20个战略空军基地。

Image

美国战略轰炸机

正是因为这些武器的存在,美国才敢肆无忌惮的同时将中国和苏联列为核打击目标。《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鲜出炉的。“轰炸苏联”计划的演变美国对苏联的敌对情绪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1946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想过要对苏联扔原子弹。当时的美国人认为一旦和苏联开战,势必会打一场全面战争,届时肯定会用到核武器。为此美国制定了“一旦美苏开战,迅速以50枚原子弹对苏联的24个城市进行轰炸”的“铁钳”作战计划。过了两年,美国军方又制定了新的“半月”计划,对“铁钳”计划进行了延伸,要求50颗原子弹必须使苏联50%的工业陷入瘫痪状态。

Image

原子弹

1949年,随着美国原子弹的增加,新的“特洛伊”计划又要求美军在一个月内将133颗原子弹全部丢往苏联的70座城市,将苏联的工业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发电站等重要设施摧毁。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苏联核军事力量的大幅度崛起,美国对苏联也越来越“照顾”,从50年代初往苏联100多座城市扔200多枚原子弹的“敲诈”计划,演变成了在两个小时内往苏联扔735枚原子弹的“基本战争计划”。这个缺德到冒烟儿的“基本战争计划”,和之前的轰炸计划一样,都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倾尽全力地“消灭一个国家”,一旦计划真正开始实施,那么苏联全境就只剩下废墟了。

Image

美苏争霸

《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这些计划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的打算运用核武器对敌对势力进行打击的。在当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的一份文件中,明确提出:无论什么情况,只要军事上有需要,美军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艾森豪威尔本人更是坚定的核武器拥护者和“反共产主义者”,他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应该“消灭”红色政权的。更重要的是,此时洲际导弹及潜射导弹还研发出来,投弹主要依靠轰炸机,美国的军事基地已经基本把苏联给包围起来了,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苏联进行投弹,而苏联对美国进行投弹却很不方便,优先打击目标是西欧,而不是美国本土,这也是此时的美国政府猖狂无比的重要原因。

Image

美苏对峙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核技术的不断提升,美国核武器数量的增多,美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全新的核作战计划,来应对“来自中苏集团”的威胁。1956年6月15日,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正式提交了一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作战计划,这份文件总共800页,被当时的美国政府列为“最高机密”。之所以1956年制定的计划被命名为了《1959原子弹需求研究》,是因为在这份文件中,美国假设三年之后的1959年可能和苏联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到时候美国就需要对文件中罗列的城市投掷颗原子弹,“需求”就是轰炸目标所需要的原子弹的数量。在这份计划第一部分的第200至504页,罗列了从东柏林至北京之间的1200多个城市,打算运用3500枚原子弹对这些城市进行核打击。在这1200多个城市中,美国的首要打击目标就是苏联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

Image

美国的投弹目标和数量

对苏联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完全没有手下留情的想法,将轰炸重点选在了苏联的20万人以上城市和各大工业区,之后才是苏联的战略核力量以及其他军事力量。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摧毁苏联20%~33%的人口,以及50%~75%的工业生产能力,让苏联在今后很多年内彻底丧失大国地位。美国对苏联都这么丧心病狂,对中国当然不会“手软”。在长达304页的核打击目标中,涉及到中国城市的条目共计117条,共计870个原爆点。也就是说,美国打算对中国的117个城市投放整整870枚原子弹。

Image

美国轰炸清单

通过这份轰炸清单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这份清单并不是随便填的,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基本上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在美国的核打击范围之内,上海、广州、沈阳、太原、抚顺、武汉、北京、天津等榜单排名靠前的城市,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人口稠密城市。比如我们的伟大首都北京,美国总共打算投掷26枚原子弹,其中23枚投掷在北平和丰台(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所以美国清单中用的PEI PING CHINA, 而不是 PEKING CHINA,同理,清单中的苏州也用的是国民党时期的旧称呼吴县“WU HSIEN CHINA”),剩下的三枚原子弹原子弹则投掷在南口镇(昌平)。

Image

《1959原子弹需求研究》

当时的上海的上海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工业、经济中心,美国对之可以说十分的重视,仅上海一个市就打算扔82枚原子弹,上海的江湾、虹桥、龙华、大场等地也被明确标注了出来,是美国的重点打击区域。东三省因为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因此引来了美国的高度关注,仅辽宁一个省就被美国规划了159个投弹点。很明显,美国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不伤及无辜的想法,该国不仅要摧毁敌对国家的军事、工业能力,还要从根本上彻底消灭敌对国家所有有生力量。在《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中,美国人的险恶用心还不止于此。比如,在这份轰炸清单中,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用的城市名后面加上“中国”的后缀,唯独东三省的城市美国却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在城市后面的英语用的是“MANCH”(Manchuria满洲的缩写)。可见,美国人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想过要尊重我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Image

鞍山后缀的是“MANCH”

在《1959原子弹需求研究》中,美国人打算往中国扔的是 Mark 6型原子弹。该原子弹重7吨,长3.25米,相当于12~15万吨的TNT。这是什么概念呢,美国当初往日本扔的“胖子”和“小男孩”,一个相当于2万吨TNT,一个相当于1.3万吨TNT。当初“小男孩”扔到广岛后,爆心1千米范围内的日本人当场就死了70%,剩下30%的日本人也在一个星期内全部死亡,据统计,这一枚威力仅相当于 Mark 6型原子弹十分之一的“小男孩”,总共造成了16万日本人死亡。而且,当时“小男孩”是在距离地面550米的高空中爆炸的,危害小了一些。而在美国《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中明确提出,轰炸开始时原子弹要在地面上爆炸。一旦这一要求真的实现,比“小男孩”威力大十倍的原子弹真的扔到了中国的城市,造成的破坏必将是毁灭性的。

Image

原子弹

“紧急刹车”好在,《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最终也只是一个“研究”,丧心病狂的美国政府并没有真的将这一份灭绝人性的计划付诸实践。1959年真的到来后,美国和苏联之间并没有打起来,反而开始为即将朝着核战争滑落的世界局势踩下了“紧急刹车”。1959年9月15日,一架来自苏联的飞机缓缓地停在了美国安德鲁空军基地。飞机停稳后,一个小个子男人缓缓地飞机上面走了下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他也成为了第1位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苏联领导人。十天之后,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戴维营别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会谈。在这三天时间里,两人围绕着柏林问题、核裁军问题等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谈,虽然并没有出现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却达成了一项共识:“双方都同意,一切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都应该用和平手段通过谈判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武力的途径来解决。”

Image

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

赫鲁晓夫的这次访美是美国主动邀请的,相当于美国正式默认了苏联和自己一样拥有超级大国的地位。僵持了十多年的美苏关系,终于出现了解冻的迹象。也正因此,苏联史学界将本次访问称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胜利访问。”同时,赫鲁晓夫在美国期间的“亲民表现”,比如要求逛迪士尼,想要和玛丽莲·梦露约会等,让美国人民认识了被媒体渲染为“红色恶魔”的苏联领导人的另一面。认识到苏联人和自己一样都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Image

赫鲁晓夫

很多美国人因此对美国政府一直渲染的,“来自苏联的威胁”是否有“现实性”产生了怀疑,美国国内的一些批评者也对艾森豪威尔极力推举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质疑。他们认为,除非美国本土或者西欧遭到了苏联的直接入侵,否则美国不可能真的冒着同归于尽的风险,对苏联或者中国的重要城市进行核打击。如今美国专注着为“全面核大战”做准备,就让苏联有精力在其他地区的“低烈度战争”中占到便宜,“大规模报复”根本就不现实。两年后,艾森豪威尔正式下台,接替他的肯尼迪为了保持美国的核优势,继续大力发展核武器。不过,肯尼迪发展核武器的想法和艾森豪威尔并不一致,将核战略从“大规模报复”调整为了“灵活反应”,不再将主要打击目标定在城市,而是改在了“敌国”重要军事设施上。

Image

肯尼迪(左)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国际局势相较于艾森豪威尔时代出现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此时的苏联已经拥有了可以与美国比肩的强大战略核力量,而中国政府也将在未来数年内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洲际导弹。在这种形势下,尼克松政府将核战略调整为了“现实威慑”,通过美国的核力量对苏联进行威慑,让苏联不敢轻易地和美国打核战争。也正是在尼克松时期,中国被美国政府从“中苏集团”这个概念里面分离了出来。因为尼克松政府认为根据中国人口、工业的密度、分布情况,想要“确保摧毁”中国不现实,为此特意对“针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一事进行了分级,减少了和中国打全面核战的可能。

Image

尼克松

此后,中国在美国“核打击序列”中的地位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中国越来越重视,制定“ SIOP-99”时,美国总共对“敌对国家”制定了2500个打击目标,其中俄罗斯2000个,中国300到400个,剩下的100到200个打击目标,分布在美国认为的所谓“无赖国家”中。饶是如此,美国人仍然提出要“继续扩大对中国的打击定位”,在美国军方心目中,一个逐渐兴起而且装备良好的中国比曾经的苏联更加让他们头疼。时至今日,美国虽然仍然强调在核武器的应用上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但事实上美国并没有真的放弃“大规模报复”战略,或许是因为做的坏事太多,美国也没有正式宣称过要放弃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政策。由此可见,上世纪中期我国领导人坚持发展核武器的决定是多么的富有远见。朋友来了,我们有好酒。如果豺狼来了,没有猎枪怎么行呢? 转自世 界 通 史global--history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