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绿洲 戈壁升希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扶贫攻坚事例素材摘抄 荒漠变绿洲 戈壁升希望

荒漠变绿洲 戈壁升希望

2023-10-07 04: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克塔什农场安置区(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摘要】2020年年底,新疆南疆地区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新疆南疆四地州各级党委和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疆扶贫经验和模式:一是“人民至上”根植南疆广袤大地;二是特色产业促进南疆区域发展;三是增强就业实现南疆稳定脱贫;四是凝聚合力助推南疆攻坚克难;五是志智双扶筑牢南疆脱贫根基。

新疆南疆四地州用坚强意志和实际行动啃下精准扶贫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把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三是坚持把外界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四是坚持把政府主导、市场协同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关键词】新疆南疆四地州 脱贫攻坚 案例总结

2020年11月14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南疆地区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占中国陆地面积约六分之一的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南疆四地州,既是反恐维稳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受自然地理和历史社会因素影响,南疆四地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南疆四地州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七个一批”扶贫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历程

(一)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背景

1.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的主要表现

南疆四地州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贫困人口规模接近“三区三州”的一半。2015年底,南疆四地州有1639个贫困村,占全疆贫困村总数的94.0%;有111.95万贫困人口,占全疆贫困人口总数的92.1%。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南疆四地州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较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较差、产业基础薄弱,民族、宗教、稳定、贫困等问题交织,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南疆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2.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的原因

一是环境恶劣封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降雨稀少、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物破坏、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均耕地少且耕地质量差,农作物产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缺短,语言贫困问题十分突出。三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种养殖业,投入高、收益低。很多贫困村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缺项目。四是基础设施落后。进出南疆的铁路多是客货混用的单线铁路,随着南疆货流和客流的持续上升,线路通过能力紧张,无法满足运输需求。

(二)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实施过程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强调,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2018年初,新疆制定《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年8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出部署,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攻坚举措、支撑保障。

2014年至2017年,南疆四地州累计脱贫33.48万户140.63万人,共有1193个贫困村退出、1个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8年,南疆四地州实现52.0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4%。

截至2019年底,南疆四地州累计实现251.16万人脱贫、2683个贫困村退出、16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9.1%下降至2019年的2.2%,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8800元。

2020年11月14日,莎车等最后10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南疆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南疆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三)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

1.以脱贫攻坚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全局

南疆四地州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推动工作、资源以及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合力。以脱贫攻坚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效益提升。

2.协同推进保障济贫与发展脱贫

一方面,针对自身发展条件受限的贫困人口,实施救济保障,普及低保、医保、社保。另一方面,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会,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实现内源式减贫。

3.统筹兼顾稳定脱贫与长效减贫

在中央支持和全国对口援疆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南疆四地州聚焦长效性、高质量脱贫,坚持以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体可行能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群众在脱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推动产业发展,坚持建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4.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南疆四地州一方面夯实脱贫基础,实现高质量脱贫;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政策部署

南疆四地州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建构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1.精准识别,实施动态监测

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标准,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的基本原则,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充分用好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发挥其静态展示、动态管理、监督比对、信息共享的作用,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强化举措,实施“七个一批”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定“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土地清理再分配、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转为护边员、综合社会保障兜底”等精准扶贫举措,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志智双扶,激活内生动力

高度重视激发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行志智双扶。持续推进干部轮训,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实践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加强农牧民技术培训以及企业实训,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4.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南疆四地州出台《关于建立贫困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坚持“关口前移、未贫先防”,加强致贫返贫风险监测预警,设立防贫“预警下线”,最大限度避免脱贫后再返贫和新的贫困产生,从源头上筑起“截流闸”和“拦水坝”。另一方面,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已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在过渡期内,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坚持扶贫力量不变、帮扶关系不变等“八个不变”。

二、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做法及效果

柯坪县充分利用绿色小麦、恰玛古等优质馕生产原材料和本地面粉加工龙头企业优势,成立杏乡馕合作社,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运营模式,促进传统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合作社社员共有151户,其中托玛艾日克村(深度贫困村)1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纳为社员,日均馕生产量10万个,馕产业已成为托玛艾日克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村民吾拉木·木旦力甫加入杏乡馕合作社,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这是一个南疆产业扶贫的生动案例。南疆四地州党群干部砥砺前行,用坚强意志和实际行动啃下脱贫攻坚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以“非常之功”完成“非常之事”,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脱贫奇迹: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一)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做法

1.坚持民族团结,强化政治责任

南疆四地州紧紧抓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攻坚克难,奋战脱贫。南疆四地州把最优秀的干部调配到脱贫攻坚一线,加大对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激发脱贫攻坚干部的工作热情。南疆四地州把“人民至上”、“百姓至上”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通过“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实施精准扶贫。

2.落实精准方略,健全工作体系

南疆四地州贯彻“加快区域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提高人口素质是前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保障,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是根本”的原则,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一是以“片”为主的“1+5”片区精准扶贫。完善以片区建设为统领、各行各业为主导、城乡发展为一体、产业崛起为支撑、推进“片中片”为手段的发展新格局。二是以“线”为主的边境精准扶贫。三是以“带”为主的山区精准扶贫。在山区特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四是以“点”为主的进村入户到人精准扶贫,做到“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

3.加强基础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住房建设方面,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十三五”期间,南疆四地州搬迁贫困人口3.52万户、13.95万人,占新疆搬迁任务的87%。2018年,南疆四地州100%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彻底结束南疆贫困人口住危房的历史。交通建设方面,南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水利建设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电力建设方面,南疆四地州33个贫困县2481个深度贫困村完成电网改造升级,惠及农村居民264万户891万人,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南疆四地州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村庄卫生治理,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平大幅提升,农牧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4.实施产业扶贫,构建支撑体系

南疆四地州发挥特色农牧产品优势,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重点发展特色林果加工类、粮油及特色农业加工类、棉花加工类、畜牧产品加工类等产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已成为南疆四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同时,南疆四地州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旅游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就业发展。

5.发展公共事业,优化公共服务

南疆四地州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在教育扶贫方面,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有保障、资助全覆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辍学。在健康扶贫方面,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有效衔接,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率达到100%。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方面,南疆深度贫困县32万名兜底脱贫对象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孤儿集中收养和有意愿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免费体检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

6.加强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

把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扶志扶智工程,通过“国家通用语言+就业技能”的培训模式,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法律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以“周一升国旗”、“干部包户住户”、“面对面大宣讲”等活动为契机,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主要效果

达里雅布依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为了解决牧民的生存困境,于田县在距县城90公里的达里雅布依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之前,牧民散居在沙漠深处,住着红柳枝、芦苇、薄泥搭建的“笆子房”,饮着盐碱超标的苦咸水,以在贫瘠的胡杨林里放牧为生,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贫困发生率超过82%。2017年起,达里雅布依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16户839人分两批搬迁至安置点,实现“沙漠部落”的整体性搬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达里雅布依乡的搬迁牧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9321元,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达里雅布依的老人们抹着眼泪说,“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盖了新房子,看到新房子,几天了我的泪没干过”。年轻人们感慨,“搬到这里以后觉得获得了新生”。

这是南疆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2014-2019年,南疆四地州累计251.16万人脱贫、2683个贫困村退出、16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1%下降至2019年的2.21%。2020年11月,南疆四地州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部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重视产业扶贫,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四地州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产品加工、仓储、营销体系,初步构建起“初级加工在乡村,精深加工在园区”的农业产业化布局。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组织托管、庭院养畜增收、现代科技促进,构建畜牧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采取贫困村良种工程、科技支撑、加大投入三大举措,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打造地标性特色农产品。

2.强化就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就业是贫困家庭增加收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南疆四地州针对有劳动能力的闲散人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通过扶贫车间、乡村卫星工厂、工业产业园区全方位、多渠道吸纳就业;另一方面,针对因年龄、身体等其他原因无法外出转移就业人员,政府统一设立公益性岗位,做好兜底保障工作。通过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农牧民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收入不断提高。

3.推进教育扶贫,助力民族团结

南疆四地州积极落实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政策,保障贫困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语教育的普及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及其家人的国语水平,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和团结。感恩教育的开展拉进了基层党员干部与农牧民的距离,也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扎实的党建基础。

4.深化健康扶贫,筑牢保障体系

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确保人人知晓,人人参保。积极开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将贫困患者分别纳入“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低保障一批”的范围,分类救治,统一管理,实现健康扶贫精准到病、精准到人。南疆各地州在医疗保障方面不断推行惠民政策,为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看病减轻了负担,提供了便利。

5.实施易地搬迁,改善人居环境

“十三五”期间,南疆四地州搬迁贫困人口3.52万户、13.95万人,占新疆全区搬迁任务的87%。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疆四地州根据各搬迁点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将“每户产业发展、每人脱贫措施”情况进行核实统计,充分发挥各类扶贫资金、项目的带动作用,因户制宜帮扶搬迁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三、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

(一)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经验

南疆四地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疆扶贫经验和模式,在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扶志扶智等方面创造了“南疆经验”。

1.“人民至上”根植南疆广袤大地

南疆四地州把“人民至上”、“百姓至上”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选派最优秀、最适合的干部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加大对一线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激发脱贫攻坚干部的工作热情。

2.特色产业促进南疆区域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产品加工、仓储、营销体系,初步构建起“初级加工在乡村,精深加工在园区”的农业产业化布局。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组织托管、庭院养畜增收、现代科技促进,构建畜牧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采取良种工程、科技支撑、加大投入三大举措,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打造地标性特色农产品。

3.增强就业实现南疆稳定脱贫

拓宽就业渠道,推动跨县整建制转移就业、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农业内部转移就业,按照年龄、性别等要素分类开发就业岗位。采取建设“卫星工厂”、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广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就业能力,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和边缘户家庭人人有就业、天天有收入、脱贫有保障。

4.凝聚合力助推南疆攻坚克难

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完善贫困村“五个一”全覆盖包联帮扶工作机制;加强援疆扶贫受援双方对接,深化经济合作;深入开展协作扶贫,加大项目建设、民生改善、人才支持等帮扶工作;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发展产业、对接市场、安置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5.志智双扶筑牢南疆脱贫根基

全面推行“访惠聚”,实施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联系帮带制度;加强干部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各级扶贫干部工作能力;常态化开展“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专项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利用农牧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二)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启示

南疆四地州探索出一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发展道路。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经验,对于区域贫困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坚持把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政治责任,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坚持一手抓反恐维稳、一手抓脱贫攻坚,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抓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中,落实好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2. 坚持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振兴南疆经济,补齐教育、医疗、社保方面的短板,以经济发展促民生进步。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放在到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之中,“捆绑使用”产业发展、土地清理再分配、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综合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达到了整体性治理效果。

3. 坚持把外界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加强扶贫攻坚和援疆工作的组织协调,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援疆政策,用好援疆资源。坚持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推动群众从“不会干”到“学着干”再到“我能干”的转变,将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

4. 坚持把政府主导、市场协同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模式,既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四、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南疆四地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南疆四地州目前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产业尚需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明显、人力资源短缺。

1.产业尚需升级

产业的规模化与特色化尚需进一步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产业形态来看,产业规模化和特色化之间存在张力。从产业过程看,生产、加工能力不足,市场开拓力尚待提升。

2.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水资源供给缺口巨大,污水处理尚待加强。极少数村庄动力用电保障还需加强,道路交通有待进一步提升。

3.人力资源短缺

急需农业技术带头人、产品运营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电商运作人才等专业人才。村级产业带头人能力尚需提高。科教文卫等行业部门人才相对缺乏。农牧民的人力资本亟待提升。

五、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展望及政策建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南疆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就,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福祉全面提升。

(一)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1.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要统筹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与社会稳定。以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释放发展红利,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脱贫作为凝民心、聚民力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2.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3.保持相关扶贫政策稳定,预留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过渡期。要结合自身脱贫基础预留三至五年的巩固提升过渡期,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已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4.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巩固可持续发展基础。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筑牢群众脱贫坚实基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在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贫困农户的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

6.强化就业稳岗措施,进一步提升就业扶贫效果。就业是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就业稳岗的力度,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7.坚持靶向治疗,降低两类人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对象。必须采取多种组合措施,切实降低两类人群的返贫致贫风险。进一步完善两类人群的数据信息,加强对两类人群的监测预警,坚持靶向治疗和精准施策,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有效。

(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明确思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规划。应紧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精神,根据自治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方案,结合南疆四地州的实际,做好衔接规划。

2.把握抓手,突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一是做好组织衔接。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建强农村基层组织,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二是做好人才衔接。要选好“排头兵”,继续夯实基层干部队伍;要搭建聚才引才平台,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继续实施精英回流计划,鼓励在外精英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做好产业衔接。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选项,更加注重长效、更加注重造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四是做好文化衔接。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用文化振兴重塑乡村振兴灵魂。五是做好生态衔接。要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庄绿化美化,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3.分类推进,逐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坚持分类推进,有序推进衔接工作。要坚持分区推进,逐步完成衔接。要坚持至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整体战略思考、规划编制、方向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充分重视基层的反馈,及时根据基层实践修正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成效。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强扶贫脱贫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增强贫困人口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改变帮扶方式,坚持物质帮扶“输血”和精神激励“造血”一起抓,重点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提倡多劳多得。加强感恩教育,持续常态化开展“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专项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

2.进一步提升群众发展能力。要完善基础教育,持续稳定推进15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全面提高人口基本素质。要加大未成年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力度,全面普及国语。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做好劳动技能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力。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包括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援助和精准帮扶在内的新型综合救助体系,做好贫困人群的兜底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4.进一步凝聚社会合力。抓住对口援疆和区内协作的机遇,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类资源,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强化社会帮扶的意识,加大对社会帮扶的宣传力度,激发社会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明确社会参与的目标、领域、方式,建立完善的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南疆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编写

案例发布:半月谈杂志社

(负责人:向德平)

[①] 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时政--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4/c1024-24968469.html

[②] 习近平: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http://news.10jqka.com.cn/20140530/c565786284.s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