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制作方法步骤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工灯笼的制作步骤 灯笼的制作方法步骤范文

灯笼的制作方法步骤范文

2024-07-17 19: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灯笼的制作方法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元宵灯笼制作方法图解灯笼本身就是许多民间技艺的融合体,当然最新引人的就是纸灯笼本身所承载的纸艺文化~不过我们平时并不一定有精力或是有能力去制作一个花饰复杂、做工精良的大灯笼啊,但是有时候细心雕琢出来的精致的小灯笼一样会给生活增添一种别样的情趣啊 ^^

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

精巧的小纸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精巧的小纸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篇2

一款漂亮的新年手工折纸灯笼的做法制作步骤:

第1步:准备正方形彩纸12张,彩绳等;

第2步:取一张彩纸,对角折,打开再对角折出十字痕;

第3步:两角向内折;

第4步:反面向内折;

第5步:对折;

第6步:打开对折,两边向内折;

第7步:打开,按痕迹向内折两角;

第8步: 两边互相插接;

第9步:插接;

第10步:完成一片;

第11步:共做12片;

第12步:用胶水黏贴连接每片;

第13步:中间粘贴上吊绳及吊穗;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兴趣;幻想;合作学习;多元评价

教学策略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等。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付出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实现“低耗高效”。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呢?

一、激发创作兴趣,给力美术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如是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强烈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体验、去实践、去求索,并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获得心理满足。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能与《美术课程标准》的原则要求背道而驰,否则将扼制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兴趣贯穿于美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动,可以给力美术课堂。学生只有对美术课兴趣盎然,在课堂上都会思维活跃,大胆地展现自我,自主地去汲取美术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投入美术技能训练。譬如,在执教《美丽的蜗牛》这一课,为了激发学生对蜗牛的兴趣,笔者首先用一则谜语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时,我则趁热打铁,乘兴引导:“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美丽的画笔把这背着房子闯天下的蜗牛画出来呢?”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异口同声:“想!”于是,笔者又用多媒体映示蜗牛图片,出示自己的范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形状、颜色、活动特点等,尔后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构思。结果,有的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蜗牛,有的利用特殊技法,把蜗牛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平日的教学中,笔者总喜欢寓教于乐,常常采用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贴五官等游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自然能够心情舒畅地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之中,潜力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

实践证明,激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创造思维和创新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开启幻想之门,放飞想象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一精辟论述又指出了培养想象力的重要。童年是涂满幻想色彩的时代,儿童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碧蓝的夜空,小孩子可以在月亮上挂上绳子,愉快地荡秋千;缤纷的彩蝶飞扑到孩子身上,说明孩子比花儿更美更艳、更具吸引力……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成人看来似乎是荒诞不经、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发自儿童纯洁、天真的心灵。所以,要指导儿童作画,首先要尊重儿童富于幻想的个性,理解儿童的心理,解放儿童的手脚,帮助儿童开启幻想之门,放飞想象翅膀。笔者曾指导学生们创作一幅想象画——《救救大熊猫》,其中一位学生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熊猫在伤心地哭泣,一群小朋友围拢过来,有的递上苹果,有的送来香蕉,有的还送热情地上了巧克力;另一位学生更是异想天开,画了一个大大的“储蓄罐”,上面写着“亲爱的大熊猫(收)”,还贴上了邮票。天真、纯朴的构思中跳动着学生纯真的爱心,也让成人心存感动。

事实证明,给予孩子们一方想象的天空,尊重孩子们神奇的幻想,他们就能尽情施展潜在的本领,发挥天真奇妙的想象力,作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三、实施合作学习,培养交往技能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小组之间的成员彼此配合、同心协力、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种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欢,该方式运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对提高教学效益也大有裨益。例如,笔者在执教《梦幻之国》时,将全班学生进行分为六个小组,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各小组合作进行立体的游乐园制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同伴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最终,各小组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一件富有创意的游乐园作品,集体智慧得以发挥。又如笔者在执教《漂亮的小彩灯》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如下任务——研究灯笼的制作步骤,讨论制作灯笼的方法,并让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步骤的演示。各小组成员间进行分工、合作、交流、互动,有负责设计绘画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编写小故事的,有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与经验,人际交往技能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

篇4

[关键词]《大红灯笼高高挂》 去个体化 社会促进 仪式 特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5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讲述了一个上过半年大学的“洋学生”颂莲,在父亲生意失败自杀后,被迫嫁入没落中的豪门陈府,成为第四房太太,在陈府女人们争宠的斗争中经历受宠、失宠、骗宠,最后被逼疯的故事。本文将以电影情节的发展为线索,对颂莲进入陈府后心理与性格的一系列变化进行分析,旨在从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以颂莲为代表的个体在团体中迷失的原因。

一、迷失的起始:“社会促进”与“去个体化”

1.环境与身份的转变:心理变迁的发端

在影片一开头,颂莲以一个正对银幕的特写出镜,梳着两条麻花辫子,面无表情,目光低垂。当画外音“娘”问她“你想嫁给什么人”的时候,她说“嫁给什么人,能由得了我吗?你一直在提钱,那就嫁给有钱人吧”,在她“不合作”的表面情绪下,流露出一种“自暴自弃”的赌气心态。而当“娘”试探性地问她是否想清楚要当小老婆的时候,她说“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女人不就这么回事吗?”则是一种“自轻自贱”的态度。从影片后来的发展来看,这种不合作情绪下的“合作”,正是颂莲特有的说话方式。她没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描绘的五四时期女学生的激烈的反封建家长专制的情绪,或反抗封建旧道德旧婚姻的信念,也没有流露出传统女性面临悲剧命运的哀怨心理和听天由命的顺从,在她冷漠的表情中反映出的是一种“逆来顺受”下的逞强和倔强。

随着颂莲踏入陈府,镜头中的陈府逐渐显现出一个典型的四面高墙的北方四合院的轮廓,值得一提的是镜头中的陈府刻意回避了苏童原著中描写到的花草,院落空旷而没有一丝生气,弥漫着一种衰败气息。这时影片中只有鸟鸣和颂莲的脚步声。她并不羞怯地向管家介绍自己的姓名,管家则称呼她为四太太,她自己口中的“我是颂莲”和管家口中的“四太太,是您呐”这种称呼上的巧妙转变成为了颂莲身份转变的开始。

颂莲跟随管家在自己的脚步声中来到大院深处,接触到陈府这个团体中第一个女人就是雁儿,正在洗衣服的雁儿问她是谁,她并未回答,当时的她还并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当雁儿知道颂莲“就是那个四太太”的时候很直接的表达了对她的不满,颂莲并未有一丝胆怯,回应说“我就是那个四太太”,并马上命令雁儿为自己服务。这与颂莲之前拒绝管家为自己服务的态度截然相反,她是抱着赌气与报复的目的,第一次承认自己“四太太”的身份,并表现出封建家庭中主人对下人的统治行为,这跟她之前“倔强”、“爱赌气”的性格相吻合,但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轻微的异化――她一开始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太太”,向下人介绍自己时直称自己为“颂莲”,并且不让管家为她拎箱子,而当她“太太”的身份遭遇雁儿的直接挑衅时,颂莲显现出一种遇强则强的刚毅,“太太”的身份反过来能够为颂莲提供一个报复雁儿的机会,于是她为了行使太太的权利去报复雁儿,很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身份――这是她进入陈府的第一天,她第一次接受“太太”的身份。

2.心理变迁的原因探究

在侯玉波先生编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介绍到的“去个体化”(de individuation)[1]现象为颂莲这种心理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去个体化现象,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对此现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勒庞,他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由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团体”。

在影片中,陈府为颂莲的“去个体化”提供了一个“团体”的场所。颂莲作为一个受到新式教育的洋学生,对封建妇女的命运的悲剧应该有一定认识,这体现在影片开头她和“娘”对话里的“不合作”态度中,但19岁的颂莲正处在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期,嫁入陈府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墙大院后,陈家上下都拥有相当稳定的团体认同,即男尊女卑的地位和点灯侍寝的高贵性,她无法抵制到陈府这种价值观的袭击,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力,而被逐渐同化。

同时,另一种社会影响也在鼓动着颂莲,心理学家认为团体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去个体化”,还有另外两种表现即“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2]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要好。心理学家扎荣茨对“社会促进”现象的发生解释为“他人存在”(mere-presence),认为当他人出现时,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而这种生理激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但是,这种激起对作业成绩起什么样的作用还与作业的性质有关。而科特雷尔对“社会促进”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评价恐惧理论”(the evaluation-apprehension),他认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了影响。

在这部影片中,颂莲受到了团体价值观的冲击却并没有起正面冲突,正是因为还有这种“社会促进”的刺激。二太太说的“几天不捶脚,连下人都看不起你”正表现了颂莲的“评价恐惧”。

在影片中,团体价值观对颂莲的感染最直接的中介是丫鬟雁儿,也是她的“存在”促使颂莲为了“斗气”加入到太太们的竞争中。雁儿和颂莲年纪相仿,不同的是颂莲是被迫嫁入陈府作太太,她却是一直梦想作太太而不得,她在陈家生活了更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从小生长在陈府),对陈府点灯捶脚的传统有强烈的渴望和膜拜心理。雁儿成为颂莲的丫鬟,相当于安插了一个贴身的“污染源”在颂莲的身边,她和颂莲从影片一开头就开始的赌气,一直持续到她的死亡,鲜明的体现了她的价值观是如何传染给了颂莲,又将颂莲卷入了陈府的竞争。如雁儿和陈老爷的关系直接导致颂莲生气而第一次失去了点灯的机会;在雁儿房中发现的巫术娃娃则揭下了二太太的虚伪面具,将陈家四房太太的明争暗斗推向顶峰;颂莲失宠后让雁儿帮她捏脚,雁儿又不失时机地落井下石,说“有本事你让曹二婶替你锤啊”,刺激颂莲,为颂莲争宠拉开大幕;直到最后,雁儿又用自己的死,观照了颂莲的悲剧命运。雁儿对颂莲心理的变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促使颂莲同她一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可谓是同命相连。

二、迷失进程的加速:统治手段的干预

1.仪式的举行

关于宗教仪式的一个最著名的定义是由特纳提出的,他将仪式描述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3]。那么显然,影片中陈府流传了几个世代的“老规矩”,“点灯捶脚听招呼”已经是一种固定的正式的仪式了。

颂莲真正意识到这种仪式的“庄严”应该是在新婚的第十天,管家通知颂莲去门口“听招呼”的时候。她来到院门口,发现其他三位太太都已经正式站好了,她不觉有些尴尬,表现出来是左手搭着右手腕捏了捏。紧接着,一只红灯笼由管家拎着由楼上下来,老爷并未出现,但这只灯笼稳稳地立在了四院的门口,伴随着另一个管家高喊“四院点灯――”才结束了这个庄严的仪式。

特纳认为“仪式是一套社会符码写就的文本,文本的字面是象征展演,文本的背后是社会结构”,“仪式过程象征性的将社区成员的命运与生死的永恒过程联结起来,仪式过程是过去的经历、当下的体验和未来的期许的凝结点,密集的浓缩了整个社区的时空。在这个意义上,仪式还是一套‘唤起性的工具体系,能够唤醒、引导和控制各种强烈的情感’”[4]。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仪式中站在各院门口听招呼的是四房太太,她们翘首以盼的是那只红灯笼象征着陈老爷的权威与陈府的男权统治,所谓的“听”招呼,正象征着被统治的太太们听从统治者老爷的招呼。

同时,19世纪的人类学家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将宗教形式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大类,其中消极仪式表现为各种禁忌,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保证神圣和凡俗事物之间的区别[5],此处的“听招呼”,正履行着这种职责。仪式首先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区分开来,同时,象征着陈老爷的那只红灯笼只会停留在侍寝的那院太太门口,这种有目共睹的“荣幸”将受宠的太太与那些没有受到老爷青睐的太太又划清界限,保证了侍寝这一待遇的优越性与神圣性,同时也就保证了操纵红灯笼的陈老爷的神圣与权威。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仪式”被认为是展示集体力量,唤起集体意识的场所,他认为宗教力量之所以可以长久维持,靠的正是周期性的仪式和聚会。当陈家的四位太太同时站在大门口听招呼时,她们已成为仪式中的朝圣者,共同朝拜着那盏姗姗来迟的红灯笼,甘愿由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她们四人共同的部分,也就是陈家太太的身份,被统治的地位与受宠的渴求夸大和唤醒,“听招呼”的那一刻各怀鬼胎的四人成为一个集体,并进行反复记忆,加剧了颂莲的团体认同,而每一次等待结果都是有人得意有人失意,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这些感觉都被她们日复一日地重复,于是竞争的愿望又变得更加强烈和鲜明。

我相信,正是因为“仪式”所带来的这些维护陈家男权统治地位的好处,才使得这些仪式作为“规矩”,在陈府中代代相传。

2.特权的确立与分配

如果说“听招呼”和“点灯”的仪式,还只是一种以机械重复为手段的同化方式将颂莲卷入太太们勾心斗角的战场的话,那么特权的确立则以反面的划清内部界限的方式诱使颂莲参与到竞争中来。

陈府为侍寝的太太安排了点灯、捶脚与第二天点菜的特权,效忠陈府男权统治的太太将得到这种特权的奖励,反之则会遭到冷落乃至“封灯”的厄运。

颂莲第一次“享受”捶脚,是在陈老爷的意料之中,那晚陈老爷对她说:“怎么样,点灯捶脚,到这会儿你觉出点意思起来了吧?再过些天啊,你就更离不了咯”。他早就预料到有一天颂莲会离不了点灯捶脚,因为这些特权正是他控制女人的方式,只有伺候好了男人,女人才能获得这种奖励,才能在陈府中拥有地位。于是四门太太在就对点灯捶脚的盼望中放弃了对男权统治下的自身“朝拜者”处境的警惕性,而在与同类的对比的优越感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直接体现了陈老爷以这种特权为诱饵,利用女人间的竞争来控制女人的片段是颂莲因为发现老爷与雁儿有染而生闷气不说话时,陈老爷说“你真的不理我?有人可早就盼着捶脚了”,这句话体现了陈老爷对“捶脚”这一特权魅力的信任,但当时的颂莲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领受这份威胁。于是,在当晚,当红灯笼停在了三院的门口时,梅珊的得意与颂莲的失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捶脚声在三院响起时,颂莲则将火气泄在了下人雁儿的身上。

久而久之,这种特权对颂莲的影响就变得明显了。曾经她不屑地说“老爷要去哪院去就是了,点这么多灯干什么”,而当她第一次发现雁儿屋里挂满了灯笼时,她说“这灯笼也是你能点的吗?”显示出其价值观已经与陈府固有的价值观基本统一,她认可了点灯笼这种特权,并以此为参照物区别自己与她人的地位,同样,当她假装怀孕后再请曹二婶为她捶脚时,她又故意奚落雁儿,以自己能够让曹二婶为她捶脚来凸显自己的能耐,表现出对颂莲捶脚这种特权的认可。

正是出于对这种特权的依赖,颂莲才一步步走向沉沦。特权本来并非必需品,却被统治阶级强加于人,最初得到这种特权的人会沾沾自喜,但权力就像毒药使人上瘾,沉浸在旁人羡慕的眼光里,陶醉于这种虚无的“胜利”使人产生依赖心理。颂莲愚蠢地选择了假装怀孕来得到这种特权,怀孕后点上了长明灯,至少在怀孕期间扬眉吐气了一把,然而,这种欺骗被拆穿后代价也是惨重的。陈老爷在颂莲房内的咆哮也切中了要害“还有没有王法了?”“也不打听打听,我们陈家是什么规矩……”,他口中的“王法”和“规矩”正是指陈府的男权统治秩序。与权利相对应的惩罚也接踵而来,那就是“封灯”,代表着从此之后颂莲再也不会有侍寝的荣幸。

当大红的灯笼挂上了黑色的布罩后,颂莲并没有警觉与悔改,她首先就“杀鸡给猴看”报复了向二太太告密而揭穿自己骗局的雁儿。她将雁儿屋里偷偷点的灯笼扔出来,质问雁儿“这灯笼是你随便点的吗?”“陈府还有没有规矩了?”,当颂莲也用“规矩”来迫害比她更弱小的雁儿时,她丝毫没有警觉到正是这些“规矩”害了自己,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太太就是太太,丫鬟就是丫鬟”“我犯了规矩封我的灯,丫鬟犯了规矩该不该处置?”

颂莲因为封灯而被彻底排除在太太们的竞争之外、与这个团体相隔绝时,她才开始思考在陈府里“人算个什么东西?”,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在她20岁生日的那天,雁儿在医院死亡,这个从一开始就和颂莲斗气,不知不觉将自己的命运与颂莲纠缠在一起的女孩,用自己的死亡埋葬了20岁之前那个倔强、好强,又充满生命力的颂莲,陈府里象征着特权的大红灯笼再也没有挂起过。

到影片的末尾,颂莲目睹了梅珊遇害的事件后被陈老爷断定为“疯了”,她半夜里来到梅珊的房间,点亮了一屋的红灯笼,并播起梅珊唱戏的唱片,以此来祭奠枉死的梅珊。在五太太进门的那晚,她又编起了两条麻花辫,穿回了当初白色上衣和黑裙子,像一个幽灵徘徊在陈府刺目的红灯笼里――她早已迷失其中,再也无法寻回自己了。

三、结语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在电影里由小少爷飞澜背诵出的小诗正是颂莲悲剧命运的写照。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家庭中,有多少女孩因陷入金笼而失去自由,失去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纵观全剧我们发现,颂莲的悲剧不仅仅代表了封建家庭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她的悲剧与这个团体中的共同观念有关,与自我的心理认同有关,也与陈府的统治手段有关。她不仅仅能代表“女人”,也能代表“人”,为我们诠释了进入“团体”后“个体”的迷失过程。从第一次和雁儿赌气行使太太的权利,到靠假装怀孕骗来老爷的宠幸和下人的恭维,从第一次享受捶脚点灯的特权,到最后在一片红灯笼中找不回迷失的自己,颂莲给我们的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如何能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正确认知,如何能保持自己的步骤不受他人影响,如何清醒认识“统治者”的手段而不被奴化,将是另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罗惠.从人类学视野看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张帆.特纳与仪式理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7.

[4]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凤凰出版社.2011

[5]罗惠.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之作――评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篇5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之源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在《中国歌谣集成》当中的民谣《哭丧调・徙歌》记载山西民间“有大祭来有小祭,左邻右舍都掉泪”(文中注明大祭用猪、羊、纸扎;小祭用八个蒸馍、烧纸),说明在丧葬仪礼当中面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品。在《民间故事集成》当中又记载有《雪和白面的传说》,通过神话人物“王母娘娘”对不珍惜“白面”的人们的惩罚说明了白面对人们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设宴招待亲友,要为小孩子做“曲联”(大型面塑)、蒸制大馍馍,并根据亲友来礼回赠馍馍和糕;若遇长者过生日,子女要向他们敬奉白面蒸制的寿桃;建新房时到了起架、上梁这个阶段,除了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和街坊邻居还要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等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再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供,并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神谢土以祈望屋舍的千年永固。

面塑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之中,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些重要节庆和仪式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

面塑“塑”什么

中国传统美学有三大审美范式:一是“比德”,将社会道德意义视为美感存在的基础;第二是“缘情”,强调主体的情感体验是美感的来源;第三是“畅神”,把整个身心的舒畅、灵肉的和谐解放作为审美的标准。面塑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它是集技艺、审美、文化、人情等为一体的。它所传达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面塑的制作非常注重细节。制作者所塑的羊、鱼、兔等动物都栩栩如生,寿桃、、石榴等植物都可呈现出真实植物的样貌。以面兔制作来说,制作者不仅仅能将兔子的造型准确地塑造出来,有时还会增加兔子吐舌头的俏皮表情,使得面兔“活”了起来,生动可爱。再以面鱼来说,除了整体造型之外,制作者更是将鱼鳍、鱼尾、鱼鳞更甚至是鱼的胡须都塑造出来了,再将鱼尾一歪,仿佛再现了这条面鱼在水中畅游的样子。可以说,面塑的造型美就在于所塑造之物的准确与传神。

面塑不仅仅造型逼真,而且色彩绚丽。制作者会准备多种颜料给面塑上色,使面塑更具观赏性。例如枣山,制作者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软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色的粮豆形成色彩上的对比效果。又例如,一个面羊的局部,有时候会用十种色彩来搭配而不会显得繁杂,反而会觉得赏心悦目。同时,制作者还善于选用各色的豆子、小纽扣、亮片等来对面塑进行点缀。这与传统的以白面为底、以大枣和粮食为主要色彩的面塑相比更加具有观赏性。制作者将面塑当作工艺美术品来进行装饰,多样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搭配,使得面塑的外观大放异彩。

面塑可以说是一种吉祥文化的载体,它呈现出吉祥物的造型,同时也传达着美好的寓意。山西面塑的一个独特造型“蛤蟆背兔”就承载了两个美丽的传说。蛤蟆又叫蟾蜍。在民间流传过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相传憨厚但生活贫苦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夺目的钱币。后来刘海就用这枚金钱引出了井里的金蟾,最终得到幸福。金蟾成为了富贵与幸福的象征。另一则是兔子的传说故事。兔子向来因外形乖巧,性情温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定襄民间,兔子有着长寿、吉祥、可爱、生育、温顺等美好的寓意。因而在山西地区,面塑中的“蛤蟆背兔”的造型是应了“蛤蟆背兔,越背越富”这句吉祥话。当地人民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面塑造型,用美丽的传说故事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面塑作为扎根民间的民俗文化代表,其中也是饱含人情的。“人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乡民们用做面塑、赠面塑、供面塑这些最淳朴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与祝愿。朴实的乡民通过灵巧的双手,揉搓捏塑出精致美丽的面塑,表达出对生命的膜拜、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山西地区,面塑的制作可以说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往往一家要做面塑,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会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不仅能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的面塑制作,还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年一样。此外,面塑在山西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又重要的礼物。在重要时令节日与人生成长的节点,长辈会制作面塑送给自家的孩子、亲友及邻居的孩子。这种制作方式和赠送礼物的方式如同仪礼一般,承载着真挚的“人情”,成为山西人生活的一部分。

面塑也多用于祭祀与岁时仪礼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一种渠道、一种仪式。《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这段描述表示“礼”是用饮食去敬“神”,是伴随着一套仪式而发生的。由是也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用面塑来祭祀和酬神。面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世俗人情,也饱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面塑的制作

面塑的制作过程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一)制作材料与工具

1、所用材料:

白面、酵饼、碱面、水、食用碇、红枣、黑豆、红豆、绿豆、鸡蛋清。

2、所用工具:

面板、和面盆、大锅、蒸笼、篦子、笼布、电热毯、塑料膜、牛皮纸、切刀、擀面杖、剪刀、筷子、锥子、镊子、梳子、铜丝、高粱杆、大头针。

(二)基本制作步骤

1、制面

蒸馍馍前一天晚上先将酵饼泡好,依据所需蒸制的馍馍量,加入白面(全部白面的一半)和好,用大盆扣住放在大炕上灶台边,第二天早晨,酵面就发好了。往发面的盆里倒一小碗碱面水,将头天晚上发好的面和好,然后分成小块,再倒入另一半面粉揉面,揉面过程中加入水的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斤白面不超过半斤水,和面时力道要大,面要和得硬一些,将面团一边揉一边转,这样才可以和得均匀,直到和至表面光滑平整为止,用时大约15分钟。

2、制作面塑

先在案板上揉面,之后依据所塑造型的大小,将面团分成小块以备用。然后使用各种工具,通过切、捏、擀、拉、团、夹、剪、梳、压、扎等方法,做出面塑的基本造型。再通过粘、点等方法,将造型进一步细致。如此过程,便基本完成了面塑的形状制作。

将捏好的面塑放在铺了牛皮纸的电热毯上面,用塑料膜盖好,进行饧面(即第二次发酵)。过一个小时左右,面就变得轻盈。在篦子上面涂一层油,再将发好的馍馍放到篦子上,以防止粘底,同时放置之时馍馍之间要留一定的间距,否则会粘到一起。再将篦子放到蒸笼里蒸,蒸时要火力集中,并用笼布在蒸笼四周围住,防止热气散失,同时必须关好门窗,保证室内没有风,以防面塑受冷有气泡出现。一般蒸40分钟左右,停火之后再在笼中焐一会儿,这样可防止馍馍凉后表面干裂。如上所述,就完成了蒸制过程。

接下来要进行馍馍的装饰环节。首先要重新和面,就跟平时家中擀面条一样,把和好的面擀成薄面,然后切条放入冷水锅煮,水第一次煮沸时即可将面条捞出,再将捞出的面条趁热揉捏,和成面团备用。其次,馍馍打扮需要上色,把准备好的食用碇分别用水化开与面团揉到一起,就会有很多种颜色的面团了。接下来就是将不同色的面团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扮物,插(用高粱杆、大头针或铜丝)或粘(用鸡蛋清)到馍馍上面,最后的步骤就完成了。

从材料的准备到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面塑制作的生活化:使用的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制作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至于选择什么时间和面、发面,如何才能保证面塑不干裂;上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制作细节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制作经验总结、观察、反复调整而传承的,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也展示着传统手工艺在时空中的真实流变。

篇6

主料:龙利鱼150克

配料:青笋条100克,蛋清一个

调料:金宝罗宋汤100克,金宝清鲜鸡汁20克,泡椒酱20克,蒜未10克,泡姜未10克,灯笼泡椒8个,糖5克,辣椒油50克

制作步骤:

1.将鱼调味,加蛋清和生粉上浆;

2.将龙利鱼、青笋条同锅过水成熟;

3.锅中加泡椒酱、蒜未、泡姜未、灯笼泡椒、辣椒油煸香,下入金宝罗宋汤、金宝清鲜鸡汁、糖调味;

4.下入熟料龙利鱼、青笋条勾玻璃欠即可。

吴尘

简单食之本味

制作泡椒酸辣龙利鱼的必杀技是金宝罗宋汤,它拥有极其柔和的酸甜口感,这种酸不是用醋等调味品勾兑出来的味道,再加上其里面有很多可见的蔬菜粒,赋予它天然的蔬菜香味,味道自然,颜色也很好。

吴尘与美食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因为父辈们都是一个工作干到老,所以我当时的想法也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当一生的事情做。”在吴总心中,烹饪就是将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原材料瞬间变成美味,“其实所有菜品都适合裸烹,再加上一点点品质上乘的佐料,任何食材都可以吃出原味且美味,吃得更健康。”吴总最新出品的泡椒酸辣龙利鱼,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最本初的味道。“制作这道菜的必杀技是金宝罗宋汤,它拥有极其柔和的酸甜口感,这种酸不是用醋等调味品勾兑出来的味道,再加上其里面有很多可见的蔬菜粒,赋予它天然的蔬菜香味,味道自然,颜色也很好。”吴总还提到:“最初,我们在和金宝汤的厨务们做交流的时候,龙利鱼的做法都是加番茄调鲜。可是,亲自尝试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由于金宝罗宋汤中就包含番茄,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用番茄调鲜的作用。所以,我们将这道菜改良了一下,在制作时不再添加番茄,并且增加了泡椒来调味。金宝罗宋汤本身有酸甜味,灯笼泡椒和泡椒酱则为龙利鱼添加了微辣的口感,而且这种辣是非常天然的辣味,不会有害健康,起到开胃的效果。”最终菜品上桌的时候,吴总特别设计选用加热后的平底锅作为器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温。用吴总的话说就是:热菜,温度是第一位的,如果为了好看,把味道丢了,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很多厨师来说,越简单的食材越难料理,但吴总最爱的却偏偏是化腐朽为神奇,将家常食材摇身一变成为一款精致小菜。“时下,金鼎轩每家店都有很多厨师,为了保证出品的统一和质量,如果盲目地选择制作一些非常复杂的菜式,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不如选择一些非常简单的、容易操作的菜品作为主打,一来,更符合大众口味,二来,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但想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上好的佳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创新性地选择中西结合的调味品,进而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是吴总最新尝试的重点。比如,用金宝汤奶油蘑菇汤制作的蘑菇汁捞散花菜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花菜是最常见不过的蔬菜,制作方法比较单一,想在它身上出彩,只能在调味上多下功夫。”金宝奶油蘑菇汤自身既含有鸡肉、奶油、蘑菇、大豆等,味道层次极其丰富。用它为花菜调味,瞬间为其增加了鸡的醇鲜、奶的浓香、菌的清鲜,一款时蔬菜品也能变的精致诱人。

蘑菇汁捞散花菜

主料:散花菜200克

配料:小番茄100克,

芦笋25克

调料:金宝奶油蘑菇汤

125克,金宝清鲜鸡汁

15克,姜丝5克,盐2克,胡椒粉0.3克

制作步骤:

1.将花菜改小块,芦笋改段,小番茄去后根,过水成熟后备用;

2.将锅中加少量油把姜丝煸香,下入金宝奶油蘑菇汤、金宝清鲜鸡汁调味,再加高汤煮2-3分钟勾欠即可。

郭印

中西合璧 创意调料

郭厨用金宝牛尾汤烹调牛腩时,不用炝锅、不用炒糖色、牛肉不用焯水,甚至炖牛腩时不用加水、加盐,仅用一罐金宝牛尾汤即全部搞定。调味、出汤、颜色,一气呵成,一切都是刚刚好。西式调料融入中餐,咸鲜味浓,口感软嫩。

颇有点艺术天分的郭印起点很高,20岁就出了一本关于雕刻的书籍,展露出他对于创意的独到见解。“最早我接触的是大连海鲜,后来又学了鲁菜和粤菜,触类旁通,这对我如今潜心研究创意菜有很大的帮助。我一直认为,菜品的灵魂是味道,创新只能从多方入手,搭配组合,带来崭新的就餐体验。”采用富有创意的调料,中西合璧,从中找到灵感是近期郭印一直关注的焦点。“以前很多厨师都是在原料上做创新,可是奇特的原料价格一定不菲,这和现阶段餐饮的发展潮流并不相符。故而,多尝试新的调料、带来新想法,可能会给中餐的困境开阔一片天地。像源自美国,已经有了145年历史的金宝汤‘红白罐’系列产品就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首先,它原本多用于西餐,但在中餐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它调味,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它味道醇正、滋味鲜美,其本身就可以成为厨师勾画美味作品的助力器,提升菜品的质量。” 金宝牛尾汤土豆烧牛腩是完全依据金宝牛尾汤的特性精心研发的,这道菜的亮点就在于,传统炖制牛腩极其复杂,不论哪个环节不到位,味道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郭厨用金宝牛尾汤烹调牛腩时,不用炝锅、不用炒糖色、牛肉不用焯水,甚至炖牛腩时不用加水、加盐,仅用一罐金宝牛尾汤即全部搞定。“2斤牛腩配一罐(300克)金宝牛尾汤,制作时,牛腩切块、控水后,加牛尾汤,再多加点胡椒粉、老抽,搅拌均匀,放入高压锅压25分钟即可。传统方式炖牛腩,如果比例掌握的不好,炖好的牛肉汤汁非稀即稠,没点深厚的烹调功底,根本掌握不好。可是用金宝牛尾汤烹调出的牛腩,汤汁黏稠适度。出锅后,用这个汤还可以烧一下土豆。调味、出汤、颜色,一气呵成,一切都是刚刚好。西式调料融入中餐,咸鲜味浓,口感软嫩。”

罗宋汤本来是西餐简餐里最出名的汤品,因其酸甜的口感极其讨人喜爱,故而很多菜品也会用其调味。“不过以前都是用肉或鱼搭配罗宋汤,这个我们换坐豆腐,效果出其的好。本身现在都在讲大众化,豆腐可以说是最平常的食材了,但它的可塑性极强,再加上金宝罗宋汤里有很多蔬菜丁,用罗宋汤烹调豆腐,豆腐滑嫩,咸鲜微酸甜。”在制作的时候,首先要用清鸡汤开汤,比例基本是1:1,其余再用盐等稍微调下味即可。

罗宋酸汤豆腐

主料:内脂豆腐400克

配料:水晶粉30克,小柿子3个,清汤100克

调料:金宝罗宋汤150克,泡椒小米辣共2克,金宝番茄汤2克,色拉油5克,柠檬水5克,盐0.2克,味精0.2克,胡椒粉0.1克

制作方法:

1.豆腐过水备用;

2.水晶粉过水垫碗底;

3.锅下色拉油煸炒泡椒小米辣和金宝番茄汤,炒出香味后加清汤、金宝罗宋汤调味,再加入豆腐微炖5分钟,待豆腐入味、汤汁黏稠即可。

金宝牛尾汤土豆烧牛腩

主料:牛腩400克,小土豆200克

调料:金宝牛尾汤300克,金宝清鲜鸡汁

2克,蚝油2克,胡椒粉1克,老抽1克

制作方法:

1.牛腩切小块,水洗干净,控干水分,加

篇7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做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孔明灯结构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自制孔明灯 工具和材料:a.拷贝纸 b.裁纸刀 c.剪刀 d.尖嘴钳 e.棉线 f.工业酒精 g.502胶 h.电线 i.棉花 j.竹条;

注意事项:孔明灯必须要在无风的天气和空旷的场地上放飞,否则不但不能飞上天,而且可能会引起火灾。放飞时,需要2-3人的共同协力,强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灯底部拴上线,这样既可以重复放飞,又能控制起飞高度和范围,避免引起火灾。

步骤

a.用裁纸刀将竹条削到厚薄3毫米以内,然后,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固定。竹子有弹性,竹圈可能会不圆,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圆形。

b.用尖嘴钳把废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去掉就可以得到细铜丝。不过,铜丝不能太细,否则容易烧断,可以用3根铜丝拧在一起避免这个问题。

c.用薄纸剪成如图所示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

d.把铜丝绑在竹圈两端,再把做好的灯罩粘在竹圈上。在铜丝上绑上棉花,浸上酒精,点燃后就可以放飞了。孔明灯不能太小,否则很难升上天。

放飞

选择晴朗无风的夜晚,一人拿住灯底的左右侧,另一人用酒精将脱脂棉浸透后点燃,直到双手感到孔明灯有上升之势,即慢慢放开双手,孔明灯便徐徐飞起,上升高度可达1000m左右。

升空程序建议:

孔明灯之制作方法简单,但升空时受到场地与天候之影响较狻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走在无风的时候施放。

1.先将灯体撑开,并于四周与底部系上控制线。

2.填装燃料。

3.点火后,将进气口尽量压低,以减少热气流失,但亦不可过低,以免氧气不足而熄火。同时四周之控制线必须拉直。

4.加热直至灯体内之热气温度足够后,四周控制线慢慢松开,以维持灯体稳定上升,而底部之控制线必须控制灯体上升之速度与高度。

5.球体升空后可以线控制其高度、方向,亦可任其自由飘浮,至此升空完成。

孔明灯起飞条件 孔明灯“会飞”原因是: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从而排出孔明灯中原有空气,使自身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

由浮沉条件可知,只有满足:

f浮>g总=g热空气+g灯

即:g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