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笔记:我在海南五指山被蚂蝗爬满身的冒险经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要看蚂蝗的照片图片 旅行笔记:我在海南五指山被蚂蝗爬满身的冒险经历

旅行笔记:我在海南五指山被蚂蝗爬满身的冒险经历

2024-07-12 1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岂不知就是这个误判,险一险酿成大祸。

车子快到终点时,但见山头云雾缭绕,气色氤氲,我不禁举起相机拍了几张风景。此时我还是大意的,对这种山雨欲来的征兆完全没有警觉,以为带了把雨伞就万事大吉了,还美滋滋地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

下了小公交,乘上一个黎族青年男子开的三轮摩的,他用很粗糙的普通话跟我交谈,听他的推荐,先在旁边的苗村小转了一下,欣赏一下乡村景象,随即开进了山。他问我是登山还是看景色,我想登山太仓促了时间不够,就说看景吧。

司机拉我来到一个山谷的入口处,说进入里面的栈道就可以看景了。这里根本没有收费处啥的,就是一个树丛之中的小路入口,我看到有稀稀拉拉的游客也被拉过来从这里进入,没多想便下了车,以为进去之后会有景区收费处。

他告诉我,走一段,会经过一座吊桥,然后再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可以到达山的另一头,并约好下午两点半他在山的另一头等我。然后再带我去黎族村转转。我给了他三十元车钱,他笑笑说手机没充值,正好用这钱去充值。

我下了摩的,踏上木板制成的栈道,钻入葱绿茂密的雨林,前方压根没有旅游收费处,只有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植物。

没走多远,四个旅游者说说笑笑迎面走了过来,几人热情地说他们刚从吊桥那边过来,挺好玩的。正是这几个人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我的误判,以为前方肯定里游人如织的样子。

然而,他们却是我历险前见到的最后一拨游人。想想真实情况或许是这样的:在那个时刻,栈道这一大片景区内只有我和这四个游人,这四个人是看天色不好往景区外面走,而我则是孤身一人楞头楞脑地往里走。

我漫不经心,优哉游哉,看看山花,摘摘野果,时不时拍张照片。

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大树上低垂着一种鸡蛋大小暗红色很诱人的果实,旁边的介绍文字上说,这种榕树上结的果实俗称“馒头果”,可以食用。我就大着胆子吃了两个,感觉有点像桑葚或无花果,甜甜的、沙沙的。

(这个介绍标牌的存在说明这里真的是景区,不是纯粹的野地方。)

就这样,我一边观景一边拍照,渐渐深入雨林。不知不觉,木板栈道变成了石头台阶,石头台阶变成了泥土路,虽然总能听到身边潺潺的溪水声,我却依然没有看到吊桥。

不觉间,天色变了,下起了雨。

雨不算大,细细落下来,环顾四周,是一片温润的绿色。我撑起伞,主要怕淋湿相机。

接下来,温馨段落宣告结束,恐怖片正式开始了。

蚂蟥,前方的路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蚂蟥!!就是本文开头描述的那种蚂蟥!

都说“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春笋没看到,就看到“雨后蚂蟥,层出不穷”了。

前方的泥泞的道路简直就是一条蚂蟥之路,好客的蚂蟥们纷纷出来“接客”。

确切地说,那万千条从土里钻出来的蚂蟥更像是快镜头放映的那种生长中的豆芽,那叫一个生机勃勃。这些被雨水唤醒的小生灵们,最热恋的地方就是我的双足了。它们爬上鞋面,再钻进袜子里,接着钻进裤腿,顺着腿往上爬……

那一刻,我疯了。

我忘了血吸虫是不是蚂蟥传播的了——静下心来想,当然不是了,是钉螺传播的——可当时就认准了是蚂蟥传播的。还记得以前生物老师好像说,蚂蟥这东西一吸到腿上就死命往里钻,拽是没用的,越拽越钻得深,必须拍打才行。南方种水稻的农民伯伯阿姨们就是这样做的。

——那也是张冠李戴,老师说的是水田里的蚂蟥,我现在遇到的是山里的蚂蟥。水蚂蟥又长又粗,好像泥鳅,这个山蚂蟥只有小草叶那么点。

说起来,这山蚂蟥还挺给面子,用手是可以把它们从身上拽下来的。不拽也没事,它吸饱了血,身体鼓胀得如同一片弯弯的落叶,会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坠落回地面。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小东西的习性就是用餐完毕,马上开路(应该是吃饱喝足谈恋爱去了)。

可当时对这种小生物没有任何知识,只有极度的厌恶和恐惧。走几步就停下来,从身上扯下一大片;或者拼命地跺脚。没想到一跺脚,鞋上原有的不但没下去反倒会多粘上几只新的。

我急了,用粗树枝或者有棱角的石块把它们蹭下去,可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斗争几乎是徒劳的。我算了算,大致每清理一只会上来四只,身上总保持着二三十只的总数。

这时候雨偏偏出奇地大起来,我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和相机包一路狂奔,一手举着雨伞,一手不断打落脚上、腿上、腰上的蚂蟥——此时,已有蚂蟥抢滩登陆到上身的T恤衫了!

雨水、汗水,还有血水,都搅在一起。那种狼狈,别提了。

有那么一刻我绝望了,只在内心对众蚂蟥暗暗发狠:有本事的跟老子回去。

我真奇怪我怎么穿了这么一身业余的行头就敢往这热带雨林里钻,难道我是专程给蚂蟥送外卖,改善生活的?

幸好……幸好我老人家还没穿短裤和凉鞋,要不马上就会出现恐怖片里那种一个人葬身蚂蚁巢穴的镜头。

后来,我放弃清除蚂蟥,只管发足狂奔,想快点到传说中的吊桥。可是,吊桥始终没有出现。蚂蟥要把我整个拿下了!

好在,好在我跑到了一条溪水边。岸边都是大石头,没有泥土,也就没了蚂蟥生存的土壤,我趁机赶快清理了一下,扯掉身上的一条条蚂蟥,然后匆忙跨过那条溪水,指望找到吊桥。

此时,雨忽然小了,天空透出了少许阳光。紧接着,眼前一亮,一片“绿洲”出现了!

呵呵,吊桥虽然没有出现,但蚂蟥之路消失了,俺有救了。

那一刻,真的就差奏乐了。说是“绿洲”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是一片翠绿翠绿的天然草场,平缓起伏的山坡上散布着牛群,有大牛小牛黄牛灰牛公牛母牛,偶尔还有几只小鸡穿行其间。

稍远的地方,是一排深褐色的小木屋。

好像一部恐怖片放映到最激烈处,突然插入了一条蒙牛广告……

天是那么青,草是那么绿,云是那么浓,雨是那么柔——而我,是那么的惨不忍睹。

俺虽然狼狈,但是并没有迅速前往小木屋歇脚,而是拿出相机对准面前的美景构图、对焦、按下快门,没办法,就是这么专业。

忽然,我从相机的取景器里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在最大的木屋门头之上,高悬着一只骷髅牛头。我的心咯噔一下:这是什么地方?几部著名恐怖片的名字瞬间在脑海里掠过……

忽然,一个瘦小的中年男人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接着,我看到远处有两个年轻的男子从林子里走了出来。

不会又遇上打劫的了吧?那我可立马儿歇菜了。

没想到小个子中年男人十分友好,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一个“喜讯”:你走错路了。

没等我没缓过神来,他又说道:“你应该走吊桥那条路,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我们是这里的护林员。”

——啊,原来前面没吊桥啊?!我还一通傻跑呢?俺的个娘啊,居然迷路了!幸好有这么个自然保护区站点,要不然我就直奔大山深处而去了。

转念又一想,嗯,还好,还好,要是刚才跟蚂蟥搏斗时知道走错路了,会不会彻底崩溃?

我跟着护林员走进小木屋靠最边上的木凉亭,他让我在里面休息一下。我坐下来定定神,看那些牛静静地吃草,一簇簇白色的小蝴蝶像一片片白色的小花抛撒在草地上。远方,白云笼罩山颠。耳边是沙沙的雨声和潺潺的溪水声。

此时,另外两个年轻的护林员也走了进来,他们都很沉默,表现出一种审慎的友好,其中一个给我倒了一壶热茶。他们跟我简单交谈了几句,就瞅着我不再说话,不时用方言互相交谈,我也听不懂说的啥。

我开始清理自己。这一清理又吃了一惊,两双白袜子已是血迹斑斑。掀开一看,里面居然还有两三只鼓胀成黑色的蚂蟥在不停蠕动。清理掉它们,我又从腿上、腰上各请走一只。其中一只抖落到地面上的蚂蟥不甘心地蠕动着,高高举起它的吸盘,妄图再次重回俺娇嫩的肉体。

可真不想再客气了,我从兜里掏出打火机,俯身对准它。我没敢贸然点火,抬头看了看那三个护林员,看看他们是否同意这么做。入乡随俗,入国问禁还是要滴。护林员点头表示同意,估计他们也怕蚂蟥留在这里是个祸害。于是乎,这只落了单儿的蚂蟥被处以了火刑。

虽然知道是擅自闯入蚂蟥的领地,责任完全在我,可我依然是意难平、恨难消啊……

还是那个瘦小的老护林员健谈些,他说他们是这附近的黎族村民。

又告诉我,这种蚂蟥无毒,吸了血会自动脱落,叫我不必太害怕。听了这话,我心里稍微安稳了些。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特别害怕,对蚂蟥的厌恶更多的是一种洁癖心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走错路了,我必须还要沿原路返回,找到错过的吊桥。

这就意味着还要穿越一次蚂蟥的地盘!

我拿出食物,一边喝着热水,一边填饱肚子,三个护林员都散去了。吃完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突然跑出来跟我玩耍,逗了它一会儿,感受了片刻的安宁和欢愉,俺便准备开路。明知山有蟥,再向蟥山行!

老护林员也走来对我说:该走了,趁着雨还不算大。——他们真的太友善了!谢天谢地,让我遇到了他们!

真正恐惧的时刻很快到了。刚踏上归途,雨又变大了,老天这节奏是咋把握的呢,我都服了!温馨的广告时间结束了,恐怖片继续上演。

很快,蚂蟥们又开始疯狂地爬上我的脚面,这次,我的心态失衡了,因为我知道迷路了。我怎么感觉我找不到来时的路了,走着走着就会走到一条死路上去,或者又绕回到溪水边。天啊,这么打转转是要命的啊。

拿出手机看看,有信号,可是只剩一格电量。我怎么那么笨啊,连块备用电池都没带!我怎么那么笨啊,刚才在林场也没留个电话。我不会就这么玩完了吧……

我现在才意识到这次旅行安排得多么草率,可后悔已经没用了。

又走了几次岔道,好在每次岔道都不通,可以原路返回。雨虽然大,可我却呼呼冒汗,估计还是冷汗,我开始给远在天边的家人发短信,说我如果五点前不跟他联系,就找当地部门来救我。

发完短信,我要给摩的司机打电话,突然想起他说手机没充值,他不会拿着我付的那几十元钱到村子里喝酒打牌去了吧???

谢天谢地,电话通了!一个多么勤奋有为的青年啊,我在心里把本年度杰出青年奖杯默默颁发给了他。

我说我迷路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而他在电话那头说的普通话很难听懂,费了半天劲儿我才明白,他还是让我找到吊桥继续前行,最后在山那边和他碰头。

此刻,刚刚脱险的我还真听从了他的指挥,决定继续完成这趟旅行。

可是见鬼啊,该死的吊桥在哪呢?

我顾不得那些蚂蟥了,在雨中一路飞跑。

见鬼啊,又他妈的有岔路:一条石头砌的大路,一条泥泞的小路。——走哪条?

这可不是玩游戏啊,选错了,本尊没准彻底GAME OVER。

还是想走大路,可看到大路上横了一根不粗不细的树杈,似乎声明“此路不通”。

我咬了咬牙,还是走小路吧!上了小路走了几步,可总觉得不对劲。不对,不管有没有树杈,还是得走大路!大路多让人放心。

我折回到大路上,继续狂跑。雨还是那么大,我看到前方路边山体上有一处泥土塌陷,树木歪歪斜斜的,赶快加速跑过去。可别再遇到塌方,泥石流,山洪……呵呵,还有鬼打墙……

接下来,一些熟悉的景观让我稍稍安心,比如一只马蜂窝是我曾经拍过照片的。

我这才明白挡在大路上那个树杈的意思:那是用来拦阻进山之人去路的!而我在进山的时候压根就没注意它,却在返回途中看到了。

哎呀,又是一头冷汗。还好,还好,刚才选大路真tm明智!

(要说这管理也真够可以的,连个路标都没有,居然用根树杈子来指路……)

吊桥!!——终于看到吊桥了!

原来它当初就掩映在那些树丛之中,我来时曾与它擦身而过,毫无觉察。

我赶紧又拨通摩的司机的电话报告自己的方位,他让我过了桥继续前进,游完整个旅游路线。。

这会儿,雨渐渐地停了,但是山中依然就我一个人。刚过吊桥,我不得不再次脱鞋消灭残留其中的蚂蟥。

忽然,好像出现了人声,影影绰绰,似有还无。也许在手机前的你无法体会那种感觉有多好,那是重回文明社会的感觉,就像鲁滨逊见到了一艘船。

我喊了一嗓子:“有人吗?”,并无回应。难道幻听了?

等了等,又听到有人说话。我明白了,听声音的方向,说明是进山的游客。我立刻决定不再前进,折回吊桥,往回走了两步,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士正站在吊桥上和桥下溪水边的两个男士说话。

这时只要是个人就格外亲切,更何况三个。

我问他们是不是继续往吊桥这边走(也就是我想前进游完整条路线的方向),他们三个狐疑地看着我,不置可否。我知道他们对我不信任,(怕我是山贼?有这么狼狈的山贼么?),就简单解释了一下,说刚才迷路了,现在如有可能,想就和他们一起走完游览线路。

半晌,那女的才说:他们一会儿就沿原路回去了。我有点失望,看来还是没人陪我走剩下的那段路。于是转身开路,可转念一想,都遇到人了,我还傻帽似的往前走什么啊?万一再下雨、再迷路、再遇蚂蟥,也许就再没机会了。跟着他们一起回去不行么!

于是,赶紧用手机的最后的一点电量拨通了摩的司机的电话:我不去山那边了,你在刚才的入口等我吧!说完,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便赖皮赖脸地慢悠悠地跟着这三个人。

过了一会儿,那三个人大概看我真不像山贼,话才渐渐多了。

我告诉他们小心地上的蚂蟥,抬脚让他们看我淌血的袜子。

那个女的穿着凉鞋,但并没表现出害怕,对我将信将疑的。可没过半分钟她就大呼小叫起来,连蹦带跳,弄得吊桥剧烈地摇晃,好像是她的鞋上疑似爬上了蚂蟥。

我和他们三个沿来路返回,其中一位男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被蚂蟥咬吧?——其实这没什么,这算是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唯唯称是。

刚过两分钟,这位很有哲理思想的仁兄也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声惊呼起来。原来,一只蚂蟥不知何时钻进他的皮鞋,在他的玉足上留下了一个香吻。

又踏上那熟悉木板的栈道了,眼看就到栈道入口处了。噢,耶!

摩的司机在打电话催我了,我撇下三人快步前行,只听后面那个女人兀自喋喋不休念叨着蚂蟥的事,似乎就在刚才这短短的旅行中,她已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恐怖的冒险。

走出山谷,看到了公路,看到了表情莫名其妙的司机。那一瞬间,我忽然想到“天亮了”这个词儿。

后记:

(1)当天晚上,回到小宾馆,我关上门,残忍地杀害了两只藏在我背包里陪我一起返城的蚂蟥,用的仍然是火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然后冲了个热水澡,躺在那张略带霉味的小床上把白天的经历记录下来。写着写着我就觉得什么东西在腿上爬,过一会儿,后背又会突然刺痛,总忍不住摸一把,可却什么也没有。

还有,一看到黑色细小的物体,就会为一机灵……蚂蟥的阴魂,在到处游荡。

想想这一趟冒失的旅行,实在是悬。说没事就没事,说有事可能就挂了。

其中某个环节有一点点改变,都是致命的:

假如今天穿的是短裤;假如蚂蟥有毒;假如彻底迷路,食物耗尽、手机没电;假如遭遇山洪;假如还有其他毒虫猛兽;假如遇到歹人;假如吸入山岚嶂气;假如……

好吧,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2)后来我从不同的人(同坐回城公交的黎族老乡、一个当地的朋友)那儿了解到一些对付山蚂蟥的办法:

据说在腿上抹上肥皂,山蚂蟥就不往上爬了;

蚂蟥爬到身上,吸口当地的土烟朝它一喷,它就掉下去了;

还有更简单的,往它身上吐唾沫它就下去了。

另外,好像用盐、嚼槟榔后吐出的汁液也能将它制服。

呵呵,高招不少,可对我来说全是马后炮啊!

山蚂蟥,我亲爱的山蚂蟥,拜拜了!

后后记:

不搜不知道,上网一搜吓一跳。原来五指山的山蚂蟥是出了名的。

还有位老兄拿自己身体做实验,把山蚂蟥吸血的全过程拍下来了。我当时只顾逃命,没顾得上拍蚂蟥在身上吸血,这里借用这位朋友的一张图,谢了!(除这张图,本文其他图片均为本人拍摄。)

(头条好像不让随意加入站外链接,可以搜索一下《五指山吸血山蚂蟥纪实》这篇文章。注意,心理承受力差者勿入~~~~~)

好在图片里这位仁兄是从容摆拍的,如果被成百上千的蚂蟥包裹全身还能记录下来,那可能就是自己看不到的绝版大片儿了……

【备注:事情发生于十年前,不代表现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