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抨击了什么制度,儒林外史有哪些讽刺效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著名小说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谁的作品 儒林外史抨击了什么制度,儒林外史有哪些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抨击了什么制度,儒林外史有哪些讽刺效果

2023-01-26 05: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鲁迅:图源网络

《新儒林外史》 此书是一位署名为柳丝写的。至于写了多少章节,讽刺了多少人,倒是不清楚。因为只看到第一回的内容,还是被作者收录在自己的书里才能看到的。要是当初他老人家,多摘抄几篇,或许我们就能跟着多看几篇。

“第一回 揭旗扎空营 兴师布迷阵

却说卡尔和伊理基两人这日正在天堂以上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忽见下界中国文坛的大戈壁上面,杀气腾腾,尘沙弥漫,左翼防区里面,一位老将紧追一位小将,战鼓震天,喊声四起,忽然那位老将牙缝开处,吐出一道白雾,卡尔闻到气味立刻晕倒,伊理基拍案大怒道,“毒瓦斯,毒瓦斯!”扶着卡尔赶快走开去了。

原来下界中国文坛的大戈壁上面,左翼防区里头,近来新扎一座空营,揭起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之旗,无产阶级文艺营垒受了奸人挑拨,大兴问罪之师。这日大军压境,新扎空营的主将兼官佐又兼士兵杨邨人提起笔枪,跃马相迎,只见得战鼓震天,喊声四起,为首先锋扬刀跃马而来,乃老将鲁迅是也。

那杨邨人打拱,叫声“老将军别来无恙?”老将鲁迅并不答话,跃马直冲扬刀便刺,那杨邨人笔枪挡住又道:“老将有话好讲,何必动起干戈?小将别树一帜,自扎空营,只因事起仓卒,未及呈请指挥,并非倒戈相向,实则独当一面,此心此志,天人共鉴。老将军试思左翼诸将,空言克服,骄盈自满,战术既不研究,武器又不制造。临阵则军容不整,出马则拖枪而逃,如果长此以往,何以维持威信?老将军整顿纪纲之不暇,劳师远征,窃以为大大对不起革命群众的呵!”老将鲁迅又不答话,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只见得从他的牙缝里头嘘出一道白雾,那小将杨邨人知道老将放出毒瓦斯,说的迟那时快,已经将防毒面具戴好了。

正是:情感作用无理讲,是非不明只天知!欲知老将究竟能不能将毒瓦斯闷死那小将,且待下回分解。”

虽然不清楚那位叫柳丝与作者有何过节。但是借用名著之名,另外虚构内容的做法,就如同把一个已经雕刻好的雕塑,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刻。那还不如再拿来一块石头,重新雕刻。把自己的建立在他人之上,让外行人傻傻分不清楚,到底是看你的,还是看他人的。或许还因为你的,而影响了他人的,甚至还会误人子弟。

幸好这书没流传下来,否则在人们口中又多了一个被曲解,被冤枉,被污蔑的历史人物。很多的书籍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只是通过作者的手术笔一挥,就可以让这一人物是西施还是东施,是岳飞还是秦桧。

书本可以随着文字流传下来,被无数之人看见。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是被人们给记住。再通过影视化的手段,传播速度更广泛,被记住的也就更永久。

有些真相就跟咸鱼一样,一旦上岸,再也无重回大海的可能。

《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

吴敬梓作为清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恶代表,小说中极尽对人间世态的讽刺,通过对比、夸张等的表现手法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等一系列腐朽的制度所带来的世间丑相。以下是《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欢迎阅读。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中的最具表现意义的创作方式,就是对比的运用,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情节的对比等来突出表现小说创作的意义。在对比方法的运用上主要首先是明比和暗比,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描绘中,通常会采用明比,作品中范进中举、周生中举等前后所采用的就是明比。周进当童生时,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受尽了欺辱。但是当他中举以后,所有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曾经那些欺辱他的人,都开始奉承他,那些无亲的人都来认亲,想要与他沾边,纷纷来向他送礼,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薛家集在观音庵里,供起了“周大爷的长生牌”,前后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周生的生存境况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的强烈对比,凸显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其对人的残害,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

除了周生,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范进。范进中举之前与中举之后也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范进在中举之前,也是受尽了乡人的欺辱,人们都看不起他,他自己的生活也是穷困潦倒,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在一心想着科举中第。他常常忍饥挨饿,问邻居借米也借不到,换来的只是一场冷嘲热讽。但是他中举以后,首先是范进自己喜极而疯,他的疯痴,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村里人对他却都开始另眼相看。情况却大为转变,人们都一反常态,“有拿鸡蛋来的,有拿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了两只鸡来的”。于是很快范进就摆脱了穷困的生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艺术手段,是讽刺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儒林外史》中就包含了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法,作用通过夸张,使得人物与故事情节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典型的范进中举后的发疯,就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这样的夸张,使得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变得即可悲又可笑。夸张让人们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小说中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入了夸张的成分,他愚昧又势力,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表现反差之大,令人咋舌。这样的夸张,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其中变化比较大的一个人就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范进没有中举前,时常辱骂范进,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穷鬼”等,但是当得知范进中举以后,就开始变化,对乡人夸赞自己的女婿才高八斗。作者将胡屠夫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典型的势利小人的形象。前后鲜明的对比,突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表现在故事的情节上等,总的来说,夸张让作品讽刺效果变得更强。深刻而又生动的揭示了人性的腐朽过程,以及吏治的腐败和科举的弊端。

3.白描手法的运用

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变得简单、凝练,这样的白描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艺术效果上也能够打造出一种真实性,有现实主义之风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描手法,运用机智、幽默而又暗含讽刺的语调,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在旧的封建制度中一些桎梏人心的东西,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就是这样,有时候他们的丑陋是如此的暴露与直接,白描的语言表现出这些暴露出的丑陋,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讽刺,对于人性的讽刺。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辛辣的描绘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丑恶与虚伪。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上逐渐开始迷失。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对世态进行描绘,白描的精准而凝练。

吴敬梓是一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清代小说家,他的这部《儒林外史》汇总对于白描手法的运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者时常从《儒林外史》中吸取创作的养分。白描使得整部作品富有了表现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性关系,以及腐朽的社会制度等。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作品中所蕴含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作品讽刺世态有多种表现手法,比较常见的就有对比、夸张以及白描等,这些表现方式的运用,让给小说中人物、情节等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讽刺的是什么?《儒林外史》由吴敬梓跟具自身的所见所闻而写成,在其中年之时,曾生活于南京,接触了许许多多仕途不顺的人,再结合自身屡试不第的经历因此感受到了当时科举制的弊端与黑暗,“八股文”所选拔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因此《儒林外史》也着眼于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百态,揭露了一些附庸风雅者的真相,抨击了科举导致的腐败现象,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一、揭露了一些附庸风雅者的真相

科举制度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有很多既无法放下身段,又无法令攀高枝,于是就选择效仿古人,做一个如同“魏晋之士”般的狂狷者。

可是他们学得到皮毛,却学不到精神内涵。他们的本质还是低下的,内核都是庸俗的。因此,在书中他们所开设的“名士大会”,只是一场闹剧,揭露了他们丑恶的嘴脸。

二、抨击了科举导致的腐败现象

科举制成为了众多人梦想中的升官发财之道,无数的人挤破了头都希望借此可以升官发财。因此,一旦他们真的拥有了科举功名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谋财之道上。他们往往不会给百姓带去什么福报,而只是通过各项苛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整个社会又如何走向正道。

三、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科举制也让人们分出了个三六九等,那些屡试不中的人们只能遭受人们的白眼,卑躬屈膝,任人欺凌。而那些成功中举的人们,即可以立刻转变自身的地位,成为了众人附庸的对象,被众人所推崇。就如同范进前后的转变,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整个社会处以畸形的人情世故之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