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639号提案及答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639号提案及答复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639号提案及答复

2023-04-20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639号提案

提案者:民建河南省委会

案 由:关于提升河南科研攻关能力的提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时指出,“要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对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河南省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举措,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大。多数企业对新技术和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占用的资本比例高。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河南表现尤为突出。根据《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19年河南省技术输出合同额7289项,成交额149.28亿元,在中部六省该项指标排名中,排名第五,远低于排名第一的湖北省。

  三是科技研发能力弱。研发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相比于全国其他新一线城市,比如武汉、成都、杭州,河南省各市科技企业密集程度低,在科技研发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科技工作管理水平低。河南省每年在科技领域投入费用高,但成效不明显,科技龙头企业少,造成投入大、产出小,未能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突破。

  五是上规模科技型总部企业占比少,企业原始研发投入资金量级不够。一方面,河南省大力对外招商引资,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外地外企入驻,但外地企业实际入驻的总部寥寥无几,大部分吸引过来的是分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这些企业在河南省大都没有设置研发部门;另一方面,河南省对规模不太大的本土科技型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不少优秀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总部迁出河南,迁入营商环境更好、人才更多的一线城市。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为做好河南省科技攻关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主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快速成功转化,建议下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会带来各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提升整体社会生产率,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河南省不仅要在制定相关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上确保有力的政策导向,同时需要做好政策落地执行的有效性。

  二是注重实效,提高科技转化率。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扶持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成果转化的重要性,确保投入与产出对等;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国民生产中。

  三是集中力量,夯实科技攻关根基。高校是科研力量的主要聚集地,在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上,要充分依托高校的科研平台,确保有效的资金投入;政府科研归口部门,要做好长远科研规划,将科研目标清单化、定量化,同时及时对科研进度进行跟踪考核。

  四是厘顺机制,提升科研工作管理水平。良好的科研氛围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研发进度的缩短和研发成果的提升。一方面要做好科技管理工作,调整相关评选和评定标准,注重论文、专利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条件,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免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是大力培育本土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原始扎根在河南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虽然目前规模不是特别大,但他们的研发部门都在河南,他们具有天然的稳定性和内生性增长的韧性。培育这些本土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比吸引外地企业分部入驻更有益于河南科技原始研发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河南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639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提升河南科研攻关能力的提案》收悉。首先非常感谢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案对研究制定我省科技创新政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研发攻关能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厅收到提案后,高度重视,对您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我省在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落实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工作开展,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研发投入793亿元,比2015年增长82%,全国排名前进2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2位;研发投入强度由1.18%上升到1.46%,增长0.28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2015年的4倍和8倍。科技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2015年提升3位;中科院《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省科技创新指数从排名15位上升到13位。

  二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重大突破,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计算能力居国际前列;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中心获批建设;新增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我省“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高端平台机构不断壮大,建成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6家,新组建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14家。创新型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1826家,居全国第5,中部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542家,总量达到6324家。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机制不断完善,2020年新遴选中原学者5人,中原科技领军人才60人,省杰青、优青190人,新培育15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启动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2家。

  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近年来,我省颁布实施了《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开展“科技政策宣传月”活动,组建“科技政策宣讲服务团”,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宣讲机制,提高宣讲质量和效果,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落细。积极落实各项税收、财政和金融政策,强化对企业的激励引导作用,2020年全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预计免税额70亿元,同比增长45%左右;企业财政补助经费15.3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费用317.2亿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202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4.5亿元,较去年增长64.3%。

  四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抓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无源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2.2%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22.6%的产值,带动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4%。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等品种选育居全国领先水平。启动实施了两批共13个专项23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在快速诊断试剂研制、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虽然,我省近年科技创新呈现全面发力、纵深发展态势,但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仍然是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突出短板,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还不小,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占比不高,高层次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亟待优化,等等。总的来看,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创新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关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充分激活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抓好规划编制和落实,以创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省科技厅正在牵头制定《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高质量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聚焦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注重基础性、引领型、突破性,围绕中西部高地实现更大跃升的总体目标,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数字河南建设等战略重点,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一是科技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战略支柱产业,以核心技术自主化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二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大力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行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三是科技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围绕流域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关键问题,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安全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科研攻关,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绿色发展创新示范,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省将不断完善规划与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机制,坚持年度任务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任务走,使规划成为指导约束任务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明确责任主体,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强化绩效考核评价,使规划正真做到能用、管用、好用。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进一步落实国家及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法规和政策,持续对技术转移成效显著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实施奖补激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积极性。选择部分省属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围绕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供从实验研究、中试熟化到生产过程的“一站式”科技服务。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重点行业建设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和拓展服务功能。三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豫转化。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科技成果为重点,支持省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豫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全国知名高校院所,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筛选发布我省技术需求,推介省内外先进技术成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品牌。

  (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和团队,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是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团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持续实施好“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充分发挥院士基金作用,加大对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引导作用,高质量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加速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做好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工作,加大急需紧缺科技专业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支持力度。二是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聚焦重点人才,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建立柔性引进院士新途径,新建一批院士团队服务站。持续推进“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及其团队。简化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申请,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重点外籍科研人员来华“绿色通道”,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三是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各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日常事务的管理服务,在人才调入、家属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和出入境办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线上政策宣讲和培训工作力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建立“应评尽评、应入尽入”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机制,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规模。二是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质量。加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研发费用补贴、科技创新券等财政政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三是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针对中小企业不同阶段成长需求,积极开展梯度培育和差异扶持,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雏鹰”企业,一批创新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瞪羚”企业,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创新型企业梯次队伍,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五)强化科技管理服务能力,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氛围

  一是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加强平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创新资源布局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省科技计划体系,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计划体系。完善“揭榜挂帅”等项目遴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技术攻关。二是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创新投入的放大、示范、增效作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研发投入。探索设立联合创新基金等新模式,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将创新资源更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持续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活动,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四是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创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创业的有利条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