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同行:指向阅读与表达的精准教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意思表示含义的句子怎么写二年级 读说同行:指向阅读与表达的精准教学

读说同行:指向阅读与表达的精准教学

2024-07-16 2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限量的朗读

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是阅读理解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课文读通读顺,才有可能读懂。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读通读顺很重要,也很难。然而,单调乏味的反复朗读,显然是不被这个年纪的学生所接受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教材编者在选文时格外重视文本的趣味性,选入大量的童话类、故事性文章,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可是,即便是合宜的文章,也有读不下来的时候,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朗读。

其一,朗读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当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的时候,教师讲得再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都没有太大作用。而且,低年级的文章大多浅显,其实只要学生读得多了,许多不理解的地方自然就理解了,如果还有不能理解的,再由教师引导也不迟。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将朗读当作检验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的试金石,一句话读下来,读得通顺、流畅、停顿合理、语气语调正确,意味着学生基本已经读懂了,但凡做不到上述几点,大抵是没有读懂的缘故。所以,教师应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惯性,确保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读懂句子、读懂课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朗读,读着读着,就读懂了,就有感觉了。

其二,朗读要做到眼、耳、心、口并用。首先是认真看。读与说的不同在于读的是已有的文字,要照着文字读,所以,读的第一要求是学会认真看,看得清楚、准确,才能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其次是仔细听。因为学生初读课文,常常会遇到陌生的文句,一时之间不能明白文字表达的意思,加上这个年纪的学生经验有限,所以需要边读边揣摩。如果揣摩不到位,读起来就有困难,这就是很多学生自己读不懂,可一听别人读就懂的原因,因此,读的第二种方式是常听别人读。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用声音传递出来,让学生通过声音信息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还能为学生提供朗读模仿的示范。再次是用心想。无论是自己读还是听别人读,朗读都是用声音演绎语言文字的,文字入心,方能出口。只有明白文字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地用声音表达出来。用心想,就是要求学生必须专注地读、有所思考地读。流于形式而有口无心的朗读无助于文本的理解,只会失去意义。

2

有限量的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随着人生阅历与体验的丰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同一个读者也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内涵的领悟远不如成年人深刻,因而学段目标仅定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此处的“向往”“关心”“感兴趣”的程度又与成人有所不同,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理解度的要求,不应当过高地要求学生理解与感受。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限量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感受,教师都要予以认可,重点在于培养阅读的兴趣。

(1)理解词语,为阅读理解扫清障碍。词语是句子的重要组成元素,词意的理解有助于句意的理解。第一学段阅读理解的重点是对词语理解的教学。由于一年级学生还不会查字典,教师教学词语时多运用直观教学法,如观看实物或图片、找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这是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策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中的“省略号”是学生第一次读到的新词,若是出示“表示引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或者表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的停顿”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显然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给出标点符号的图像让学生认一认,再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说一说,学生就能初步体会它的含义。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荷叶上水珠的样子,“荷叶上的小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的句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又如,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中安排了运用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泛滥”的意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到与“泛滥”相关的信息是“大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生词理解就达成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一年级下册学习了音序检字法、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部首检字法,但由于字典没有全文注音,学生无法自己读懂字典中的字义,只能借助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的问题,因而,教师不能将“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第一学段阅读理解的主要策略与手段。

(2)联系生活,为阅读理解寻找基点。王阳明说: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起流通”,融为一体,不可“间隔”。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运演的早期阶段,不具备最高级的形式运演思维,但已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进行结合,做到一定程度的推测,从而学习新的知识。联系生活理解词句的意思,正是第一学段学生开始的阅读理解尝试。比如,理解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先理解“能给自己带来美的感受和快乐的礼物是美好的礼物”,再理解“长颈鹿大叔为大家寄来的花籽让小动物们感受到花的美并带来了快乐,他的花籽是美好的礼物”。阅读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化他人感受为自己的感受,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为阅读理解寻找基点,从而理解词句的意思。

(3)搜集信息,为阅读理解提供支点。阅读理解,通俗地说,就是要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情感。搜集文本信息是阅读理解的基础。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理解处在最初级阶段,能了解文字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即可,因而绝大多数的阅读理解停留在对简单文本信息的搜集上。研读这一阶段的教材可知,大多数的问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相应的词句来解答,课后习题也大多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找,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信息,从而了解文本的意思。这一任务看起来并不难,但因学生连续注意时间短,整体把握有困难,阅读时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某个词语或句子上,导致较难从百余字的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练习,逐步学习搜集文本信息的方法,为阅读提供文本的支点,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方面,要明确阅读的任务。比如:一年级上册《项链》的问题是“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的问题是“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之后景色是什么样的”,带着问题阅读,阅读思考才有明确的任务驱动,注意力才能更集中,学生才能进入有思维的阅读。

另一方面,要分解搜集信息的过程。一篇课文的内容一般不止一两句话,一年级的课文短则数十个字,二年级的课文长则三百多字,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教给具体的方法,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如《青蛙写诗》中“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中。在学生读这三个小节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动物来帮忙”,再思考“青蛙写诗的时候,谁和谁来帮忙了”,这样,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分步解决,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把阅读理解落到实处。

分步教学,读与说同行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学会阅读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要任务,多读和多写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方式,也是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最重要的策略。第一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尚未达到多写的心智发展水平,但多说可为后期的多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着说”就成了第一学段学习表达的主要形式。如何“学着说”?模仿是关键。教师可以课文为范例,为学生提供“说”的范本,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着说,在学习阅读的同时学习表达。

1

学着说

学着说,就是以课文中的句式为模板,解构句式结构的秘妙,以课文的语言为基本素材,模仿课文的句式说话。这是对课文言语素材的再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为例,这篇课文语句浅显、押韵,易懂易读,很适合作为说话练习的素材学着说的材料:第一步,找到合适的句子做范例。第二步,创设说话的语境,将韵文改为师生问答游戏:“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样,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着说。第三步,按照句式结构学着说,在几个句子的练说之后,学生对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要破解句式结构的秘密,引导学生仿着说,比如,给出句式“谁的尾巴怎么样”,让学生放开说,再给出句式“谁的什么怎么样”,让学生自由说,由学着说到放开说再到自由说,学生既掌握了句式结构的特点,做到说话有规范,又丰富了说话的内容,不仅会说,还能说好。

2

找来说

与仿照课文句式说话不同,有的说话练习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运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说话,先读后说,读与说一前一后,加深理解,学习表达,因此,“学着说”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读懂为“学着说”创造言语准备的条件。当学生读得懂,并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作为素材尝试说时,就进入了“找来说”。此类表达练习,读懂文本、找到信息是前提条件。比如,《青蛙写诗》中“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学生在说之前必须先要弄明白文中的5句话分别写的是什么动物,找出写青蛙以外的动物的句子,理解哪些动物来帮忙,再用“青蛙写诗的时候,_____、_____和_____来帮忙”的句式说话。这样,先找信息,再用句式说话,可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3

改了说

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掌握简单的学着说、找来说之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与说话的基础,能对文本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以文本言语为素材,简单地改组文本信息。所谓“改了说”,依然需要句式范例的支撑,学生既要把握句式结构,又要搜集文本言语素材,还要对言语素材进行加工。此三步教学应分步实施,方能落到实处。以《雾在哪里》为例,“读句子,照样子说说: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既是问题,又是句式的模板,以此为模板让学生读一读,可让学生产生初步的句式结构印象。而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与例句句式相似的句子,也就是课文第3自然段,从而明白例句是在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改写而来的,句中的“他”指的就是雾。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把“他”改为“雾”说一说,句子就改成功了。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第4自然段中写“雾”的句子,尝试把句子改成上述例句的形式说一说,便可完成这个长句子的说话练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学段的教学既要为阅读理解打好基础,也要为学会表达做好准备。以读为基础,先读后说,以说为策略,读说同行,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准把握教学的尺度,运用好分步教学策略精准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精细化教学研究”成果之一。]

若您也有相关思考,请点击

“《福建教育》征稿丨如何把准、用好统编教科书?”

获取投稿方式

文丨闽侯县甘蔗小学学区 张依芳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225期

责编丨郑甜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