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设计思路与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悬垂移动的游戏有哪些 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设计思路与方案

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设计思路与方案

2024-07-02 2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徐杨杨 金琼琼

体操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着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让体操重回校园”是衢州体育教研将极力推进的工程。结合衢州市中小学体育课改研修团队开展的大单元研修活动,本文以体操类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基本运动技能分类(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单独针对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进行大单元的设计阐述。

一、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一)大单元教学设计依据

崔允漷认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陈雁飞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深度变革的必然,不仅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前行,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落地举措,唯有坚持不懈地思考、行动、反馈,再思考、再行动、再反馈,让每一节课形成解决某个问题、探讨某个主题的闭环思维,让每一个大单元实现某个大概念理解、某个大任务完成的深度学习。以大概念统领,大单元教学是将相似特征的同一类别内容按照至少18课时/学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的设计实践。吴桥认为,就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而言,通常可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单元设计架构:一是以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为主线的项目类单元;二是以动作方法为主线的方法类单元;三是以基本能力为主线的能力类单元,该类型单元以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表现。如将稳定性技能中的平衡和重心转移作为单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在多种移动方式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上述观点对指导大单元设计有启发意义,尤其是第三种观点与本文高度契合。

(二)非移动性技能的定义和价值

非移动性技能是基础运动技能之一,也可定义为“非移动稳定技能”,注重重力状态下,取得和保持平衡的运动。非移动技能包括平衡、重心转移以及伸展、蜷缩和扭转动作。与移动技能、操作技能构成基本运动技能概念,为游戏运动、体操和舞蹈中更复杂的动作模式提供基础。移动技能包括单脚跳、跑马步、跑步、滑步、垫步跳、跨步跳以及起跳和落地;操作技能包括肩上和肩下投掷、接球、踢球、运球、击球、使用长、短柄器材击球以及跳绳。

基本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习得的一个层次,是学习和发展高级技能的基石。如非移动性技能中的平衡,单脚站姿平衡是基础练习,而在稍微失衡的状态下单脚支撑踢球、接球,还有躲人或假动作属于高级版本。小学阶段发展各种基本运动技能,通过不断成功获取信心,在非动态环境中成熟执行这些动作,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动态环境中,如游戏、变化万端的比赛等。

二、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设计内容和步骤(一)导师引领,团队协助

2021年9月,由衢州市体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祝芳领衔成立课改研修团队,48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体育人凝聚一起,在导师带领下,读专著、习理念、研教材、制单元,短短三个月,初步完成了5类项目的大单元计划。其中,研制本大单元就是笔者所在的小学联合组任务。大单元构建基本思路是什么?体操教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评价?带着问题边参加线上线下研讨交流,边梳理实践,逐渐拨开云雾见“大单元”。

(二)确定思路,八步设计

结合课标与《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祝芳导师提出大单元设计八步法:1.分析教材与学情。2.依据项目与学情特征,确定三维度比例分配。3.确定技术维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4.确定体能维度学哪些练习方法,如何排序。5.确定运用的方法、情境等并排序。6.确定单元目标与核心任务。7.确定课时三维度的课时顺序。8.补充单元内的课时目标、关键问题、教学策略等。并结合案例提出大概念的提取方法。

根据以上思路,本大单元依托“单元三维度+核心任务”“学练三个一+关键问题”为主体。其中核心任务贯穿全单元,指向学生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关键问题针对课时,代替课时重难点,指向每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理解特征,深究概念

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特征是用来描述概念的。移动性技能,如跑、侧向爬、仰天爬等都是位移,其特征是快,速度就是它的特征,包含的大概念有速度、力量、协调等。同理,非移动性技能的动作有绕环、旋转、平衡、支撑等,例如基本体操(含有队列队形)、体操教学强化姿态、队列队形强化方位。寻找动作特征,剖析练习方式,就能发现隐含在特征价值中的大概念。据此方法,笔者对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特征与价值进行了梳理(表1)。

表1 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特征与价值

(四)依据纲要,整合重组

有了大概念引领,也就实现了“课时主义”向“大单元”设计的递升。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知识体系。对照《省纲要》体操类水平一、二的教学范围与标准,结合非移动技能定义,将体操类内容重新整合,再根据学情,编制中适度调整、整合、拓展,确定水平一各学期的学习主题(表2)。

表2 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主题大单元安排表

(五)整合资源,丰富学练

在日本体育课程中,大都从分析每项课程内容特性入手,根据项目特性设计相匹配的教学活动。笔者曾于2018年参加浙派名师培训时,聆听了省教研员余立峰《再说单元构建》的讲座,余老师分享了日本三到五年级前滚翻到空翻进阶学练教学视频,对我们启发很大。现研制大单元,结合日本视频,对比常态教学,以一般性练习与针对性练习进行比较,整理出滚翻的学练内容与适用年级(表3)。

表3 滚翻课一般练习和针对性练习对比

制订大单元计划后不能急于求成达到目标设定更高期望,关键要为学生留有自主练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丰富学生体验。既要对规定技能进行针对性练习,又要在改变和增加难度中拓展任务,将已学叠加或者改造升级后叠加,目标是“掌握和提高”技能。此过程也为“学练三个一”的编制提供方法参考,表3中“应用常态课”指的是按照学期主题单元设定时,可作为学练素材,提取穿插到各单元中。

(六)三维构建,理清内容

用“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是《省纲要》倡导的单元构建理念,实现“以生为本”“能力为先”的学习型教学。三维度构建能使技能在大单元中呈现形成、成熟、应用三个阶段。

依据表1确定的非移动技能的特征与价值,罗列大概念,制定滚翻与平衡主题单元三维度构建表(表4)。其中教学内容指向三维度的三类方法,教学内容细化指具体的方法,教材内容指具体手段策略等。通过筛选确定技术维度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如前滚翻动作方法教学后,马上思考并确定体能维度的练习方法和顺序,明确发展什么体能、用什么方法发展?通过组合练习(针对性练习)代替一般练习,促进协调、灵敏等体能素质提高,具体做法如连续前滚翻、走几步+前滚翻、前滚翻+起身加速跑、平衡+前滚翻等。同时思考运用的技战术(方法)和情境用什么?何时用?怎么用?用在哪里?运用维度将滚翻与平衡融合,创造适合学生的生活场景或一套组合动作。围绕平衡、控制、美感等体操大概念进行设计。

表4 一年级下学期滚翻与平衡主题单元三维度构建

三、水平一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方案(以一年级下学期为例)

实施年级 一年级 实施学期 下学期 设计者 徐杨杨、金琼琼单元名称 非移动性技能活动方法:滚翻与平衡 课时数 16课时教材分析1.教材特征: 滚翻与平衡是非移动性技能,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一。本单元由平衡、滚动、滚翻三类内容组成,重点以“多种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下的滚翻与滚动”为主,是在打破平衡、建立平衡过程中完成动作。表现滚翻与滚动动作圆滑与协调,“多种形式的平衡”则通过不同高度、不同支撑点(面)、不同姿势的改变下完成平衡动作,表现平衡能力。2.教材价值: 滚翻与平衡内容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安全价值,有助于发展体态,提高平衡、控制以及空间感知能力,发展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也有助于为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技能打下基础。同时在小组合作学练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团队协作品质、核心素养的形成。学情分析一年级模仿能力、好奇心、依赖性强,喜欢直观、易于模仿、感性思维为主的体育课。存在着体质普遍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经过学前一系列户外游戏,滚翻与平衡能力有一定体验,但在动作的美感、控制、协调上还有待提高,且因滚翻与滚动在用力方法,动作方向和本体感知上不易理解,加上能力差异,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导致动作偏差或出现恐惧心理。基于上述学情,课中要多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项目化方式进行教学。单元目标1.认知:能说出滚翻与平衡动作的名称及生活中运用价值,认识到重心转移是打破平衡和建立平衡的关键。2.技能: 在不同组合、游戏、比赛中,完成各种形式的滚翻、滚动及平衡动作并且能展示至少两种以上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如左右、前后滚动、各种平衡+滚翻,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下的前滚翻等,表现出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多样性和创意性等,发展空间感知力、控制力及身体平衡、柔韧、灵敏能力。3.情感:表现出不畏困难、勇于展示自己,有一定自我保护意识及互帮互学、和谐相处的同伴关系。核心任务 展示两种以上平衡与滚翻的组合动作,表现出一定的控制力和美感。

(续表)

(续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