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自治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恩施大峡谷简介百度百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自治州)

2024-07-15 1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叠 文化遗产

唐崖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唐崖镇,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17世纪—18世纪初),占地规模约80公顷,为土家族唐崖覃氏土司治所。唐崖土司历史上大多为安抚司、长官司等,属等级较低的土司,管辖周围约600平方公里的领地。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崖土司城遗址目前考古已发现的遗存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城防设施(城门、城墙等)、交通设施(道路、桥梁、码头等)、建筑基址、墓葬、苑囿、手工业遗址等多种类型,出土遗物主要有金银器、瓷器、印章、砖石质建筑构件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残片和石质建筑构件为主。其考古学年代判定主要集中于明代中后期,并有纪年题刻,与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田氏夫人集中建城等历史记载相符。城内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体系,呈现出城址主体一次性集中规划、营建的特征。

摆手舞

摆手舞摆手舞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摆手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又名“舍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肉连响

2008年6月7日,利川市申报的“肉连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肉连响是诞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满堂音

2018年6月10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峰满堂音传承人彭文照正在表演满堂音皮影戏。

鹤峰满堂音,又名琵琶板,因其多在厅堂演出且吹、打、弹、唱同时发音而得名,其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富有弹性,旋律舒展流畅,口语性强,乡土风味浓郁。是湖北省第—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之一,是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发源于利川南坪、茶兴一带,流传400余年,现知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多个,新编曲目40多个。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已被收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秋去冬来霜雪降,县委书记又下乡,蹲点来到青松塝,未曾落户就把工地上。……”

这是根据当年本报刊登的《书记三住王家庄》策划并改编的利川小曲《老杨三住青松塝》(原名《书记三住青松塝》)的开场唱词。此曲因唱腔旋律优美、表现形式活泼、思想内容健康,于1975年从利川唱到恩施,唱到武汉,最后唱进京城。

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

“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生产一种的繁衍工具。

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2008年12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宣恩县特产“伍家台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宣恩伍家台茶进献宫廷。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亲题“皇恩宠锡”,赐匾于茶叶经营与制作者伍昌臣,伍家台贡茶由此而得名。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茶,汤清色绿,甘醇香郁;深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汤碧泛青,芳馥横溢,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

恩施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五句子山歌“五句子山歌”是恩施州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整个全州各地均有分布。

“五句子山歌”分布广泛,多是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歌词多为当地方言,唱来极具地域特色,很有感染力。在普查的过程中,各地传承人都十分配合工作人员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不仅演唱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曲目,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山歌的原生态魅力,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资料提供给工作人员,其中,宣恩的李忠和老师特地拿出一本他自己收集整理并且已经出版的《宣恩山民歌曲选》,书内收录了近300首宣恩地区的山民歌曲谱,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五句子以情歌为主要内容,是鄂西情歌的主体,它更多地渗透了土家族的历史、社会风情习俗,土家人勤劳、粗犷、纯朴、诚挚的情感,因而没有那么多的哀怨忧愤,而以欢快直露、纯朴真挚见长;形式上又多是自由对答和往来,男女感情直接交流,充满着男欢女悦之情。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玉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蒸汽杀青针形绿茶。它的历史久,品位高,名声大。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深受国人及东南亚一带的厚爱,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咸丰板凳龙

咸丰板凳龙咸丰板凳龙

板凳龙作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盛行在咸丰县及周边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每逢节目、集会、庆典或农家婚丧,这些地方都要耍一回板凳龙。恩施板凳龙的基本动作共九个,即龙抬头、龙回首、龙翻身、龙抱柱、龙戏珠、龙抢宝、龙飞天、龙入海、龙摆尾。它的动作要领有五点:即圆、翻、缠、窜、转。舞到高潮时,只见龙上下翻舞,起伏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鹤峰围鼓

鹤峰围鼓(俗称打溜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土家族世代相传、和谐团结、乐观豁达的精神物化,在鹤峰土家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是至今仍流传在土家山寨,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不可替代的民俗演艺活动。鹤峰围鼓最初形成于土家族先民长年的狩猎、伐木、垦植等系列劳动。他们根据自己对声响的喜爱,萌发了一些上口成句、韵律感强的“音响词”,把这些“音响词”用称之为“家业”的生产工具敲打,谓之“打家业”,这便是最初的围鼓雏形。现在民间对这一演奏形式还保留着“家业”的习惯称谓,将打“围鼓”仍称之为“打锣鼓家业”。

鹤峰花鼓灯

花鼓灯是在鹤峰县流传较广、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由于鹤峰地处鄂西山区,因山河障隔,村寨之间,坡上坎下等因素影响,其舞蹈风格又各有区别,实用风俗也各有讲究,但鹤峰花鼓灯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流派,既以大岩关为界的关内花鼓灯和关外走马区花鼓灯。它们虽然都是由旦、丑两角表演,锣鼓伴奏和由伴奏人员伴唱,但在音乐与表演程式上大相径庭,为了区别这两种花鼓灯舞蹈,现在通常把关外花鼓灯称为走马花鼓灯。

油茶汤制作技艺

油茶汤油茶汤

油茶汤是土家人的一种饮料和食物。2011年1月,入选第三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油茶汤制作技艺在来凤县盛行。即以油炸茶叶、加以食盐、葱、蒜、姜、掺水做汤,泡油炸阴米子、阴包谷、团馓、花生米、黄豆、核桃、干豆腐丁等饮用。既是饮料,又是佐餐的汤类,喝来清香满口,回味悠长,提神醒脑。是土家人一日三餐不离的饮食,也是接待贵宾的礼俗,是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

来凤漆筷制作技艺

来凤漆筷生产工艺承接了民族漆器文化传统,利用优质木材或楠竹,配以当地的来凤金丝桐油、利川坝漆以及贝壳等材料作为复合盖面物,经多种工序制作而成。其外表光洁晶莹、色泽艳丽,花纹突出,古朴典雅,同时防腐、耐酸、耐碱、耐高温、耐氧化、无污染,具有保健防衰作用;产品既是餐具,又是工艺品,集实用与收藏为一体。

2008年05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来凤漆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来凤漆筷技艺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来凤漆筷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利川柏杨豆干制作技艺

在2011年6月公布的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利川市柏杨豆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耍耍

耍耍,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之一。男女以花扇和方巾为道具,或在一唱一和中、或在一颦一笑中,传情表意、示爱言欢。既有双人对耍,也有多人耍跳。

关于耍耍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有人说是夫妻祭母所用,为多数人认可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土家族人为逃避土司(当地最高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很多青年夫妻双双外出逃亡,他们创造了这种现在叫“耍耍”的舞蹈,并跳着“耍耍”到各家门前乞讨为生。后来,“耍耍”逐渐在各地兴起并流行。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文化传统技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辖区内。

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清朝后期以湘剧、南剧、楚调和民间小调、器乐曲牌经文人、乐师揉合而成。主要流行于恩施、咸丰、宣恩、来凤、利川等地,属湖北地方民间小曲中重要曲种之一。

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恩施市申报的“恩施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南剧

2008年6月,南剧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剧是流行于恩施州境内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大剧种之一,常在庙台演出,又长于演唱连台大戏,俗称“施南调”“高台戏”。南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但实际是不止这个数,现存的手抄本剧本就有1300多个,剧目980出,这些资料现存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省戏工室),是研究南剧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存,十分珍贵。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南剧表演分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对本地域内其他姊妹表演艺术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恩施灯戏

2007年,“恩施灯戏”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如今,恩施灯戏已成为湖北知名的地方戏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

清乾隆年间,恩施灯戏由重庆传入恩施,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分布在恩施、利川、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及渝东地区等20余县市。

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把当地传统的单锣鼓与戏曲中的二胡、京胡等乐器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被誉为“土家交响乐”,距今有150多年历史了。长梁镇是丝弦锣鼓的发源地,目前,丝弦锣鼓从长梁辐射到全县各乡镇,甚至邻近的重庆市边界。

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乐铿锵有力,场面热闹非凡,表达粗中有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滚龙连厢

2009年,滚龙连厢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滚龙连厢是宣恩县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它因“滚”而得名。连厢(湘),又叫打连厢(湘)、舞花棍或称霸王鞭,在宣恩境内流传至少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连厢早先在宣恩就有连厢、肉连厢等多种表演形式。宣恩李家河连厢优秀传承人周树庭吸各家之长,在传统连厢的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黄龙缠腰、犀牛望月等传统动作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滚”的动态形象。为突出“滚”的艺术效果,融进了一步三点头、太公钓鱼、夫妻观灯、双龙抱柱、鹤鹰展翅、睡龙翻滚等一整套新创的高难度动作,并吸收了部分民间杂耍和地方戏剧中武功精华,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且独具特色的滚龙连厢。

撒尔嗬

民间艺术大师谭学聪正在表演民间艺术大师谭学聪正在表演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已被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人们在孝家灵堂跳撒尔嗬,一跳就是两三个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时为止。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绕棺

绕棺舞绕棺舞绕棺舞,俗名“打绕棺”,是本市流传最广的一种祭祀舞蹈。老人去世,称为“白喜”,讲究热闹排场。在埋葬的头天晚上,称为“坐夜”,一般由5~7名民间艺人,绕棺而歌,飞旋起舞,形成丧葬活动的高潮。绕棺舞风格粗犷豪放,刚劲夸张。主要要动作有“弯弓射箭”、“怀中抱月”、“猛虎下山”、“犀牛望月”、“二龙戏珠”、“黄龙缠腰”、“鸳鸯伸腿”、“鹰鹤展翅”、“鲤鱼上滩”等,摹拟民间生产与生活情景。2011年1月,绕棺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峰柳子戏

鹤峰柳子戏,又称“杨花柳”,在鹤峰县流传历史悠久,2007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峰柳子戏榜上有名。柳子戏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走马、五里、铁路等乡镇一带。

干龙船

干龙船干龙船

干龙船是一种民间曲唱艺术,其船身为龙形,长约三尺,船首龙头昂扬,船身龙鳞闪闪,船艄龙尾苍劲有力。龙船上面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观音或财神菩萨,意为“金龙送喜”,两旁贴有“走出世外认亲访友,不用盘问为求衣食”对联。

表演者将“干龙船”往主人家堂屋门前或院坝一放,配以小锣、云板,一折又一折地说唱开来,往往为即兴演唱,风趣幽默的韵白与唱词让人捧腹开怀。因在人家的堂屋或院坝玩,有龙不下海,有船不入江,故名“干龙船”。

民享社招待所旧址

“饶应祺故居”为清末建筑,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木瓦结构庭院式,饶应祺曾于此短暂居住,其子饶凤璜日本留学回恩施后,将故居临街道部分改为西式风格建筑墙体。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1942年底,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自认为与叶挺将军私交甚好,主动向蒋介石提出将叶挺将军从重庆接到恩施,软禁于“饶应祺故居”进行劝降,后来叶挺将军认为国难当头,前线战士浴血奋战,不能在这么好的房子里享福而强烈要求搬出。

2012年,“饶应祺故居”被列入恩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并入恩施抗战遗址(1938—1945)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阳河民歌

太阳河乡是恩施市北部重要乡镇,古代系廪君领地,夏商为荆、梁之州之域,春秋地属巴国,中原王朝称之为蛮夷之地。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苗族、白族从外域迁徙入境,成为世居民族。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9.86%。土家族是太阳河乡土著民族,除了有丰富多彩的山民歌外,更有许多优美传说、故事、谚语,民间文艺十分丰富。

太阳河乡民歌大体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八类,约30多个歌种。

恩施傩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恩施傩戏从不参与民间的亡人祭奠活动,更多的是在祈福、纳祥等喜庆场合参与演出。恩施傩戏中的分支曲目“耍耍”十分有名,与我国东北的“二人转”相似。在恩施,傩戏除了一般民间祭祀活动外,大多参与喜庆活动,起着“迎神、祈福、除邪、纳祥”的作用。[15]

折叠 民风民俗

陪十姊妹,土家族女儿的生命之歌

陪十姊妹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在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之前便是“升匾”仪式,“匾”是由新娘的“嘎嘎”(外婆)出面邀请所有的亲戚购置而成,然后热热闹闹地送到新娘家里。送匾的要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便要迎匾。匾额迎进中堂以后,男都管便吆喝着:“喜气洋洋喜洋洋,今日来到喜华堂,东边一朵祥云升,西边一颗紫微星,今日来把喜匾升,祝福来年多子孙。”吆喝声中即时升匾,升完匾后便开席。

入夜,陪“十姊妹”仪式正式开始。“家神台”上红烛高照,堂屋正中一字摆开两张四方桌,桌面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渣吧儿”(即糖果、零食之类),有糖果、瓜子、花生、板栗、石榴、红枣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盖有“喜”印的米粑粑。

在欢闹声中,两位年纪小的“陪姑娘”端着酒杯两步一叩首的走向神台,将杯中的酒洒在神台前,即“安席”,其意思是将家中的喜事告诉家神。随后男女都管请出新娘和老少“陪姑娘”围席而座,里外三层,把整个堂屋挤得水泄不漏。

赶仗

赶仗,又叫赶山、打猎,是鄂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传统习俗之一。它既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狩猎活动,又是一种锻炼筋骨的体育活动,深为人们所喜爱。

每当秋后农闲季节,山中的野猪、獐、麂等野兽已经膘肥肉满,十分诱人,这时就有人开始赶仗,直到次年的春天。严冬时节,大雪纷纷,正是赶仗的大好时机。这时大地冰封雪盖,自然界“坚壁清野”,野兽难以觅食,在饥饿难忍时就出来四处寻找食物,在皑皑白雪上留下串串脚印,这就给狩猎者提供了信息,为猎人们送来了希望。

吃社饭

农历二月初二传为土地菩萨生日,称“土地节”。在恩施州兴吃“社饭”习俗,籍以给土地菩萨祝寿,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吃社饭,主要是每年春季的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民间习惯称为“拦社”。土家族十分看重“拦社”,早在“社日”前,各家妇女即遍采刚出土绽开嫩芽的春蒿,经洗净焙干后,与野蒜、地米菜、腊豆干、腊肉丁等掺合糯米蒸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老幼皆喜吃社饭。非但自家人吃,更还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家家户户乐此不疲,固有民谚语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族人的纯朴亲和的民风。

喝咂酒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酿制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装好至于窑内贮藏一年或数年,然后取出以凉水冲泡,数人以竹管进行吮吸的一种饮用方式,成为咂酒。多用于宴会招待嘉宾或田边地角劳作间隙进行咂酒,用于宴会助兴和劳动中解除疲劳。吮吸时,先由一人吸咂,叫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咂酒为土司时土司王特别酷爱。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婚俗内容之一。整套婚俗主要有提亲、认亲、填庚、定期、过礼、喜期、拦门、发亲、拗礼、拦马车、拜堂及回门等十几道程序,哭嫁即在“喜期”这套程序中。

哭嫁须在新娘离开娘家前半月或一月开始哭(唱)哭嫁歌。哭嫁歌内容很多,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弟妹、哭祖先与骂媒人等,多为诉说新娘自身遭遇与不平。哭时有新娘独自一人哭的,有姊妹兄嫂父母与亲友一同陪哭的;有新娘独在闺房哭的;由众人围着火塘陪哭的。有捶胸顿足号啕大哭的;也有独自低吟浅唱哭的等。因新娘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与形式也各异。“哭嫁歌”歌词大都已成定式的五、七言长短句,并有简单的曲牌。

禁忌

土家人禁忌很多。姑娘与产妇不能在堂屋门槛上坐;男女同路,女人要走后;不能扛锄头、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脚踏火坑和三脚架;不能从扁担上跨过;不能从头帕上跨过;吉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客人不能与少妇坐一条凳,而可以和姑娘坐一条凳。新生婴孩的洗澡水要倒在火坑下。祭神不能闻猫声;停灵柩的地方不能让猫去。正月上半个月及正月交春日,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为的怕天旱。过年之夜不挑水。吃年饭不用汤泡饭。正月初一早上,叫守岁的人去睡觉,必说“去挖金窑、银窑”,忌说“睡觉”。小孩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日及其月初一到十五日忌剃头。

婚娶

“从前土民有同姓为婚”的习惯。有“凡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长十余岁,必得舅氏之子成立婚配”的风俗。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媳,称为“坐床”的习惯。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受汉族的影响,婚姻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订婚、结婚,必须备牛、羊、肉、酒、银钱为聘礼,有的贫苦人家,则因此终身不能结婚。

祭祀与赛会

正月颂春,要祭土地菩萨和祖先。清明祭祖。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祭先祖。十月朔日祭冬。逢干旱或秋后,要请道士打醮玩龙。龙为草或篾扎成。玩龙前,家家户户门口放一盆水,一碗谷,谷上插一木牌,上写“瘟火二部、两界神王”。玩龙时,须把水盆踢翻,把木牌取来放在纸船里,将谷倒走。玩龙后,把纸船并木牌一同烧掉,这就是“送瘟神”,用这种方式以祈雨或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凡土家聚居区,多建有摆手堂,堂内供设土司神位。一般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之夜,男女会集,敲锣打鼓,举行摆手仪式。跳摆手舞前,先由土老师手执八宝铜铃,拜神祭祖,用野兽猎物或猪“十全”敬土王菩萨,然后再摆手堂外的院坝内,随着锣鼓节奏,围着挂满灯笼的高大常青树跳摆手舞。跳完后,土家青年男女有的对歌,有的献各种技艺,尽情欢乐。赛会若在野外进行,称“大摆手”。这种赛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并往往同比武、贸易一同进行。如今,摆手舞仍是土家人一种独有的民间舞蹈。

丧事

土家人“丧事尚歌谣”。“打鼓踏歌”,有跳“丧鼓”之习。人死后,要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若死老人,还要在丧堂前架木柴,烧大火。葬后,将未烧尽之柴头,让子女均分,以表遗产均分之意。送葬时,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赶鬼。孝子扶帐于柩前,匍匐而行,亲戚毕至墓所。安埋时,请土老师在坟中画八卦,撒雄黄酒,棺材入坑,孝子得先挖三锄泥,然后埋棺。

生小孩

接亲时,男方送一坛子酒到女方家。生小孩后,娘家就用这个坛子装上糯米酿成的甜酒送回,叫做“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未生育而想生育的妇女,要到天王庙或土王庙许愿。许愿时,将一个装有灰的碗放到神龛上。生小孩后,得还原,还愿时,请土老师“玩”土王菩萨,给土王“解钱”。生小孩后,男人还得到女方家报喜,生男孩抱一只公鸡,生女孩抱一只母鸡。娘家得信后,要“打十朝”,“做满月”和“抓周”,即在小孩十天、满月和周岁时给小孩赠以衣物、食品,是时,亲友齐集,以表庆贺。

饮食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

服饰

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居住

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16]

折叠 名优特产

土家酱香饼土家酱香饼宣恩春茶:宣恩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2.2万亩,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湖北酱香饼、恩施酱香饼,简称酱香饼或香酱饼,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又号称“中国披萨”。制作材料有面粉、甜面酱、郫县豆瓣酱等。

扣肉:扣肉是恩施土家人待客的一道主菜,一般只有在当地的人们煨事办酒席才会上用作主菜。土家扣肉的做法均采用五花猪肉,经过煮、炸、炸、蒸等多道工艺制成,上席时肉的下面一般都会用干咸菜铺底。虽说是肥肉制成,但吃起来一点也不腻口,味道极其鲜嫩。目前恩施一般餐馆及酒店都备有这道菜,以供旅游者享用。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糊。

油香儿:好油香儿外壳色泽金黄,口感焦脆,内馅儿则色鲜肉嫩,一口咬下去葱香十足扑鼻,可谓齿颊留香。回家探亲的恩施人,往往会在走的时候打包带上几十个,坐上飞机火车带到全国各地,一口油香儿就着一口早酒,以解思乡之苦。

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湖北省恩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绿润。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宣恩火腿:宣恩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腿”。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清同治二年《宣恩县志》记载,“婚礼始以酒脯香烛求取草八字谓之落”,脯就是指肉干、肉脯、肘子等熏腊肉制品,这便是宣恩火腿的前身。

巴东五香豆:美景和美食相伴相生,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巴东秘境山水中孕育了一道美味风味小吃——五香豆干。巴东五香豆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信陵镇已开办了四五家豆干作坊,一寸见方的豆干传承和发扬了祖传工艺,浓缩了历久弥新的家乡味。

黄金山药:黄金山药外酥里糯,香甜可口,一口咬下去,蓄积的苏麻醇味裹着滚滚热浪喷薄而出,多重口感和味道缠绕在舌尖,令人满足。黄金山药亮相第二届恩施硒博会后,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绵延,富有恩施地方特色,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好评。

社饭: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鹤峰茶:湖北省鹤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峰茶有助于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美容护肤、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有助于醒脑提神、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有助于降脂、助消化、利尿解乏。

板桥党参:中药材著名品种,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原产于恩施市板桥镇,1981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板桥党参,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

唐崖土司“八大碗”:流行于咸丰县境内,有油酥蹄膀、坨坨肉、扣肉、油粑粑、豆腐果、胡萝卜排骨、沾水豆腐、木耳八碗菜。经过厨师精心烹饪而成,深受人们喜爱,并成为当地人办喜事和礼待贵客的必备菜肴。

张关合渣:合渣,又名懒豆腐。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如今,恩施人吃合渣已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奢侈品”了,平时在家里都能吃上合渣,许多餐馆更是把它当成一道特色菜上桌供应,深受顾客的青睐。

神豆腐神豆腐神豆腐:是恩施很多农家会做的地方特色小吃,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据有关资料载,神豆腐树是一种灌木,属马鞭草科植物,其干如荆条,质脆而易折;枝桠互生,甚有规律;叶呈心形,碧绿细嫩。斑鸠柞叶片含果胶高达30%,这是能制作成“豆腐”的主要因素。这种树叶也是提取果胶最理想的材料。斑鸠柞叶蛋白质含量21%左右,居目前已知高等植物叶蛋白量前列。斑鸠柞叶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等含量最高,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原料。药性分析表明,斑鸠柞叶还能医治痢疾、毒蛇咬伤、无名肿块、酒后头痛等症,具有清热解毒、开胃生津、明目去火、强筋健骨的功能。

伍家台贡茶:湖北省宣恩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茶,汤清色绿,甘醇香郁;深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汤碧泛青,芳馥横溢,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

马打滚:是湖北恩施的一种小吃,它是汤圆的一种,恩施人也叫之为“元宝”(尤其在春季期间常这样称呼,含发财的意思)。马打滚很受恩施人的喜爱,在恩施传统中,常在春节、插秧、中秋时吃这种美食。马打滚主要以糯米为主,黄豆粉拌制而成的。其中的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土家织锦: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是盛开在中华民族浩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五大织锦。西兰卡普产于土家族地区,恩施州是西兰卡普的发源地之一,来凤县是现今恩施州最大的西兰卡普产销基地。2013年12月,来凤县土家织锦村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来凤县及全州众多的西兰卡普生产销售厂家,奉行“古为今用,土为洋用”的理念,坚持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名牌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传承创新,使西兰卡普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如今,西兰卡普不仅是最好的生活用品、装饰物品、珍藏品,还是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和最珍贵的馈赠礼品。

年肉:年肉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取适量猪脊肉,以肥肉为主,切成长方形,每块约三寸来长、二两至半斤来重,加入食盐、花椒等佐料,同糯米或粟米一起蒸得熟透后,然后将肥肉象条石一样横竖有致地排列在一只只大碗里,琥珀色的肉质同雪白的糯米(或金黄色的粟米)饭相映成趣,是土家人春节期间筵席上的主菜。

金丝桐油金丝桐油金丝桐油:是湖北省来凤县著名土特产,其浓度大﹑色泽橙亮金黄﹑可牵拉成丝,故有“金丝桐油”之美称。“金丝桐油”质量为中国桐油之冠,获湖北省“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

柏杨豆干:因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柏杨村而得名。柏杨豆干色泽金黄,美味幽长,绵醇厚道,质地细腻,无论生食还是热炒,五香还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之感。经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内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他命及钙、锌、钠、硒等多种微量元素,保质期可达8个月以上,有“固体豆浆”之美称。

荞麦粑、玉米粑、红苕粑:将荞麦、面粉或玉米、面粉或红苕、面粉醮合在一起发面,放一晚上,次日做成小圆粑在蒸笼里蒸熟即可。荞麦粑呈暗灰色、玉米粑呈金黄色,红苕粑呈板栗色。均为粗粮,微甜,易消化,是尚好的绿色保健食品。

土家豆皮:“豆皮”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居民过春节必备的重要传统美食之一。作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按照习俗用传统方法烫“豆皮”,是当地群众过年的“必修课”。“豆皮”是将大米、黄豆、绿豆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浆,再用特制的漏斗,在烧热的锅上绕圈烫熟即成,用此方法制成的豆皮可炒可煮,风味十足。

醪糟汤圆:醪糟,又称米酒。是将糯米发酵后制成的具有酒香而不具有酒劲的一种小吃。糯米蒸熟后,加入适量的酒曲,在合适的温度下,3天左右就香气扑鼻了,稍煮后加糖就可以吃了。

根粑凉粉:利川根粑凉粉是一种大众小吃,走在利川街头,不经意就能遇到一位推着小车摊卖根粑凉粉的妇女。这个时候吃上满满的一碗,快乐了自己,幸福了他人,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利川城区人行天桥角落从事根粑凉粉生意的黄亚明卖根粑凉粉已有30年,从其祖辈算起,他已经是家传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黄凉粉”在利川无人不知。

土家蒸肉:土家蒸肉属于鄂菜系。由玉米面、鲜肉、南瓜、土豆、炸辣椒制成。然后把做好的蒸肉盛进土家蒸蒸肉的专用蒸格并放于锅里蒸,约半个小时光景见蒸格有大气冒出即可食用。其香奇醇其味奇美,鲜香,色香味俱全。实是土家一大特色小吃。

桃片糕桃片糕桃片糕:云片糕在花果坪,经过吴氏家族近两百年的积淀与发展,现在生产的核桃云片糕不仅厚薄一致,而且图案美观。桃片中间缀以核桃粒,它形状同牌,色泽若玉,片薄像纸,柔韧如带,散开似扇,质地高华,肥润绵软,芳沁肺腑,甚是惹人喜爱。撕一片送入口中,香甜软润,泯化弥散,齿颊生津,回味无穷,更具滋阴补气、润肺化痰之功效,实乃风味独特的绝佳小吃。

凤头姜:常见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洗净去皮后与红辣椒、大蒜等一起泡制成咸菜;二是将凤头姜切成片,拌适量的糟辣椒、盐等佐料,入瓮几日后食用。因此,在恩施各地的餐桌上,凤头姜做出来的咸菜往往是提前空盘。还有,胃不舒服时,从泡菜坛子里抓几个泡姜几口吃下,很快感觉好一些。若没下酒菜、下饭菜,“糟姜”绝对可成主角。

佛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佛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它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味粘甘滑,色、香、味、形俱佳。

油粑粑:土家族小吃,也叫油城、油香、饵糕,渝黔、渝东南湘西土家人特产,是"土家汉堡包"。是将大米与大豆类配比合适的水打成浆、用模具容器在放入秘制的包心用菜籽油炸而成的一种食品,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制作的食品,其香其脆,其色泽,其味道更是别具一格。

土家烧饼:土家掉渣烧饼又名恩施土家烧饼。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随着一批外来移民的迁入,烧饼的做法也来到了土家族的聚集地湖北恩施,土家人结合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了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烧饼,并且广泛传播开来。这种烧饼成为恩施土家族和苗族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美食。

土家油茶汤: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葛仙米: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这里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池沼达670余公顷,因葛仙米生长对其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阳光、经纬度、海拔等)要求极高,当今世界上仅非洲有极少量发现。葛仙米不愧是世界上真正罕见的神品。[1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