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有哪些内容和课程介绍 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

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

2023-10-14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建立学校内部多方联动机制,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

    学生思想状况关系学生的真实“获得感”和现实需要,为了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亟待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多方联动机制,开展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研。调研是一项需要极高参与度和配合度的工作,在展开调研的始末,思政课教师是中坚力量,各学院相关部门是主要力量,学工部是统筹力量。在对学生思想状况这种相对模糊的特殊对象进行调研时,更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学院辅导员、学工部门负责人员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等与学生思想问题直接相关的影响力量之间的层次布局和协同配合。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这就决定了教师既要做好调查准备,又要跟进后期研究,从而走出传统调研的形式化弊端,摒弃调研问题的经验性预设。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疑释惑,并将问题及时反映到各学院的相关部门;将学生直接的思想困惑及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思想症候作为设计调查的依据,思想问题的普遍性与个别性要统筹兼顾,单一的问卷调查式统计研究难以奏效,必须利用学校相关技术支持,形成问卷调查、座谈了解、个别访谈等多种调查形式的联动效应;发挥学术研究在更新调研中的作用,为了避免对调查模板的依赖,教师要从深层次上研究学生思想问题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如深入研究人的本质理论和思想活动规律,将立足于学生思想特点的静态分析与观摩学生思想活动的动态调查有机结合。对思想问题的研究是调研的总结环节,思想问题存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情感之中,特有的个体性和流动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如思想的获得感如何与客观数据精准对接,教师在研究中的主观、定性与研究工具客观、定量间的合度性对结论产生的偏差等。力量调和成为克服研究难度的基础,学校要推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的常态化,集中会诊学生思想问题。各学院领导和辅导员要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学工部门要对学校整体师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反思与统调,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专家要利用专业知识为调研提供理论参考,负责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后台工作人员须为调研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多方力量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和敦促,才能形成调研的常态,进而推进学生思想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2.深化教材内容研究,扎实教学内容的学术基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沉淀了很多值得承袭的精华,但也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中历经新的审视和打磨。传统的教材内容倾向于直接阐释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要求,没有将现实问题充分融入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转化,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巩固教学的学术基础,使教学内容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思政课教材包括四门必修课,教材内容的编写设计针对本科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信仰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囊括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样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背景。四门必修课在塑造学生思想意识中具有独特作用,但也有重叠的部分,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师跳出自身所授课程的教材内容或某一研究方向的窠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宏观把握四门课程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多维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的全面掌握,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厚植历史感。教学内容的历史感形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5]现实教学中教师研究成果转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案例正在进行并初有成效,但也暴露出本科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而失去兴趣的弊端。真正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教学内容,是历史感与时代感并存的。教师在理论研究中既要有以内容为基础的深度理论挖掘,也要有针对现实实践问题的理论回应,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学生如何自觉运用理论的问题纳入研究内容。“内容为王”,真理的感召力决定艺术的感染力,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科学把握内容真理性与形式创新性的内在张力,既要利用形式创新对深厚理论进行转换,又要规避内容理论性的失真。

3.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加大优质资源共享力度

    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包括对教学案例的精心凝练、新媒体的灵活运用以及社会典型话题的适时采摘等,教师在开发优质资源的过程中应发挥核心作用。因此,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要以教师为支柱,教师教学效果的发挥是其对优质资源开发不断自觉的过程。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择取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引领,保持对资源的敏感意识。捍卫教学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职责,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态要以意识形态安全为红线,钻研教学内容形式要以意识形态性为指标,只有维护了教学资源的意识形态标尺,才能诊断资源能否成为思政课的教学要素和环节,课堂也由此成为教学资源展示和检验的平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思政课已经延伸出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形成一、二、三、四课堂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集体备课中,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环节中挖掘优质资源;第二、三、四课堂教学是增效器,无论是社会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还是国际化教学,都是对第一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需要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协调到四种课堂之中。但教师个人的作用力是有限的,很难全面掌握四种课堂的资源信息,必须扩大和优化开发力量,实现优质资源的外部借鉴和内部共享。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实现外部借鉴,加强与社科理论界专家、社区服务者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等之间的经验交流,统筹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将外部借鉴而来的优质资源融入内部教学资源,促进内部优质资源的共鉴共享。优质资源的共享要循序渐进、协同共进,教师应加强对第二、三、四课堂优质资源的吸收,并在第一课堂的集体备课中实现有效转化。这是一个资源冲突与整合的过程,意味着优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教师与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之间观点方法不断磨合与交流的过程。

4.建立“大思政”系统,深化教学模式总结与推广

    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包含各要素、环节的调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实践需要总结以往教学模式的运行经验,统筹各要素和环节的整体运行。统筹协同是系统观和生态观的统一,涉及不同层级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就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大思政”格局。

    建立高校“大思政”格局要求形成全面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多重要素汇合交融和综合联系的有机系统,包括各高校内部的模式凝练与总结、不同区域高校间模式的交流与推广两个层次。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大思政”系统是总结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是其内外部各要素、环节及影响效果的关系总和,必须实现关系之间的有序协同和整体统筹。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整合各项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促进学科和教学改革;专职教师要强化对四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和体系统筹,并加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联系,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以促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思政课建设与学校整体思政建设一体化。在宏观层面,统筹“大思政”系统是促进不同区域高校间的教学模式交流与推广的应有之义。在建立“大思政”系统的理念指导下,不同区域高校的教学模式都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主旨,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置于首位。但不同区域高校建立“大思政”系统、开展立德树人的具体措施不同,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总结方法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统筹“大思政”系统还需认清不同区域高校系统之间的联系性和协同性,展开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优势模式整合、以改革创新为导向的模式完善与推广,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改革相协调,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衔接。

5.推动评价体系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同步并进

    “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是科研—教学评价体系的产物,一度演变成部分教师借以晋升的工具。面对日趋功利化的教学、科研环境,急需推动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合理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价值评判,完善评价体系需要把握实践目标的价值导向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的价值导向,也是高校基本的工作目标。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的目标首先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相一致,以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人才为根本;教学目标与科研目标也需要保持一致,共同致力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设置一致目标就等于使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明朗化,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作出检审,帮助教师调节“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偏差,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需要具体的制度机制予以保障,在制度设计源头和学校执行层面适当加重教学质量上的权重,完善评价体系机制。在机制执行过程中,一要发挥评价的判断功能,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前期要评价教师的师风师德、教学科研能力;中期要通过走访、随机听课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科研工作进行质和量的评价;后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以学生的获得感包括思想问题和现实需要等因素为主要依据,借此评判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素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二要发挥评价的激发功能,引导教师做到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教学同步。职称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个人能力的标志,科研与教学构成这一标志的基本要素。合理加重教学要素的权重,促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强化科研在教学上的正面效应,把研究焦点置于对具体教学问题的阐发。完善制度要从外部制约和内部引导上入手,权衡科研与教学比重的关键在于调整教师的内在价值取向。教师要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发挥科研与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带着教学问题做科研能够增加研究的生长点,在科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得出的结论也能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丰富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力量,其教学能力应随教育教学要求的更新而改变。只有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入手,将学生思想调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教学改革模式总结与推广以及绩效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破解,不疏忽每一环节的具体要求,对问题做出深度且细致的时代回应,才有可能统筹教学的整体效应。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以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增强为基本参照,依赖于高校内部力量与社会外部力量的多重努力、协同并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调研显示:86.6%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017-12-07(7).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高奇,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

[4] 金丽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